分享

四逆散辨治释疑及临床应用

 循天园 2023-10-21 发布于广西

四逆散是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等四味药物配伍组成,具有调和肝脾、宣通肠胃、和解表里的作用,常用来治热厥、胸胁脘腹痛、胃纳欠佳、大便不正常或泄利下重,是临床常用方剂。现根据个人体会,分述其辨治释疑、方义和临床应用。

辨治释疑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方。“四逆”是以大汗出、四肢厥冷为主证,又称厥逆。四逆散不是少阴药,但为何“少阴病,四逆”不用四逆汤而用四逆散?因为“厥逆”分“寒厥”和“热厥”两种不同的证候。

“寒厥”是阴寒过盛、阳气衰微,症见大汗出、四肢厥冷、口舌俱淡、白滑苔、脉微细,治以温阳救逆固脱为主,用四逆汤、白通汤之类。“热厥”是肝脾失调,热邪积郁在中下二焦,压抑脾阳,而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则不能外达四肢,表里不和,因而构成“热厥”,症见大汗出、四肢厥冷、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而数。在治疗上,如果温阳救逆,则内热更炽,用苦寒清其内热,则脾阳更受压抑。因为“热厥”是以表里不和、脾阳不能外达为主要矛盾,应该和解表里,使脾阳外达才可解决问题。那用何法才可和解表里,使脾阳外达?脏腑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六经之中,少阳长于转枢,能代偿转枢诸经。其他五经中,任何一经的经气转枢功能受到障碍,少阳即可起到代偿的作用。脾为太阴,太阴转枢功能受到障碍,便可借少阳转枢以促进脾阳外达。小柴胡汤是转枢少阳、和解表里的主方,其主要用于热邪郁聚胸肋,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热厥”为热邪郁聚于中下二焦,没有“寒热往来”等小柴胡汤证的表现。病位和证状不同,故“小柴胡汤不中与”。既然小柴胡汤“不中与”,可否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虽是用于“热结在里”(中下二焦),但“热厥”没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往来寒热”以及“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等大柴胡汤证,病位虽同而症状不同,所以大柴胡汤也“不中与”。

大小柴胡均“不中与”,那如何能促进少阳转枢使脾阳外达?《伤寒论》(赵本)原文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本证和小柴胡汤的七个加减法中的“腹痛”“心下悸,小便不利”“若咳者”等证相似,已经超过了加减法中柴胡证的半数,不只一证了。因此,变通小柴胡汤的加减法组成本方,直取柴、甘两味调和肝、脾、三焦、心包,通畅胃肠结气,仍可以保存小柴胡汤的转枢以及和解的作用。但还嫌柴、甘之力较缓,未能达到转移脾胃结气的目的,乃仿照小柴胡汤中“腹痛,去芩加芍药”的加减法,配入白芍,以柔肝和通解太阴脾的结气,又仿照大柴胡汤用枳实通降胃肠实邪之法而配入枳实,以通降阳明胃肠结气。四味配伍,便能调和肝脾、宣通胃肠,使邪热得泄、表里调和、脾胃功能恢复,则脾阳自然外达四肢,“厥逆”自除。

方义分析

本方之要旨在于“疏肝”。疏肝是指疏泄肝经郁滞之气,使气机通畅。肝气郁滞是指肝胆和胃肠等多种脏器疾病带有的症候群,很可能是由于肝胆的功能障碍,导致胃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减弱,同时对全身状况和精神状态有一定影响,而四逆散具有改善肝胆功能和胃肠活动的作用,故能治疗肝气郁滞。

本方以柴胡为主药,因其善于疏理肝胆和胃肠间的滞气,故人称柴胡为肝胆之药(亦有人称之为胃肠之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柴胡具有解热、镇静、抗菌、抗病毒、健胃、护肝等作用,故能治疗肝胆感染,解除或减轻肝气郁滞的症状。

枳实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其能宽胸止胁痛,理气消积滞,促进胃肠蠕动,故能辅助柴胡,加强疏肝作用。白芍则善于柔肝镇静、解痉镇痛,配合柴胡、枳实,在理气的同时又能调理肝阴,不致疏泄太甚。甘草具有缓和及解毒的作用,柴胡、甘草配合,护肝之力更胜,芍药、甘草配合,镇痛作用更好。实验证明,白芍与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彼此有相互增强的协同作用。

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护肝、消炎等作用。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曾针对柴胡与甘草配合而成的甘柴合剂的作用做过一些实验研究,结果如下:①护肝。甘柴合剂具有阻止脂肪在肝内蓄积、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吸收的作用,且能减轻肝脏的变性和坏死。②降转氨酶。用甘柴合剂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助于降低血清转氨酶。甘柴合剂能降低实验性肝损伤动物体内谷丙转氨酶的活力。

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所致的多种病证。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四肢不温、心胸烦热、胁腹胀满或疼痛、不欲饮食、舌红苔黄、脉数。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表述为上述症状的肝病、胆道疾患、胃肠道疾病、乳房炎等。

治肝病

特别适用于有胁痛和转氨酶增高的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四逆散有助于护肝、减轻胁痛和降低转氨酶,并能有效改善其他症状。治疗时以四逆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针对急性传染性肝炎者,常加茵陈、郁金、麦芽,以协助退黄、健胃、止胁痛;慢性肝炎伴有失眠多梦、口干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常加旱莲草、女贞子、珍珠母、糯稻根等以加强养阴和镇静作用;早期肝硬化伴有腹胀、牙龈出血、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者,常加首乌、旱莲草、鳖甲、牡蛎、川楝子等;浮肿、便溏者,加茯苓、苍术、穿山甲。

治胆道疾患

适用于急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症见寒热往来、右胁及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舌红苔黄等。急性胆道感染者,多加茵陈、郁金、穿心莲、竹茹以加强利胆、消炎和镇吐之效;慢性胆道感染者,加地骨皮、糯稻根、石斛、党参、生牡蛎等清热养阴、增强体质;胆石症者,则加金钱草、茵陈、郁金、鸡内金等以加强利胆排石作用;胆道蛔虫病者,则加乌梅、槟榔以助驱虫。

治胸膜炎及肋间神经痛所致胁痛

胸膜炎之胁痛常伴有寒热往来或低热、四肢不温、胸闷、咳嗽,可用四逆散解热止痛,并加香附理气、解郁、镇痛、镇咳;肋间神经痛之胁痛,易枳实为枳壳,加郁金、薤白、瓜蒌皮等加强理气宽胸止痛的作用。

治胃脘痛

适用于肝郁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症见胃脘疼痛、四肢不温、嗳气吐酸、口干苦、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常加川楝子、郁金、两面针或左金丸等加强理气止痛作用。本方对胃脘部痉挛性疼痛而左右腹直肌较紧张者有更好的效果。

治急、慢性乳腺炎

乳汁由气血所生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乳房又为肝经循行所经之部位,故乳腺炎与肝气郁滞而致的脾胃失调有关,宜用四逆散疏肝解郁。急性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加强清热解毒消炎作用;慢性者则加麦芽、山楂之类的消积回乳药以及穿山甲、王不留行之类的软坚散结药。

治月经不调

月经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紫或质稠有血块,经前小腹或乳房胀痛,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证属肝郁,治宜疏肝解郁,用四逆散加川楝子、香附治之。

治子宫脱垂及可回纳疝气

四逆散合补中益气汤可加强升提作用,四逆散方中枳实能提高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增强其收缩,又能增强胃肠蠕动,加入补中益气汤能提高对子宫脱垂及可回纳疝气的疗效。有报道谓,以四逆散加荔枝核等为基本方治疗小儿疝气有一定疗效(冬天效果较好)。

治腹泻、痢疾

本方不是治疗腹泻的通用方,多用于湿热和食滞泄泻,脾胃虚寒泄泻应慎用,或配合温药同用。该方治泄泻的适应症为泻下稀烂便,或夹有黏液,腹部胀痛,饱闷不欲食,里急后重,无往来寒热、口干苦、舌质红等表现。如下利清谷、腹部不胀痛、口舌俱淡,则不属本方的适用范畴。加减应用:里急后重者,加薤白;腹痛较剧者,配白芍、冬瓜仁(打粉),白芍柔肝运脾止痛,配合甘草治筋肉挛急、腹痛,冬瓜仁调理胃肠湿热,可治疗腹痛;泻下量少、频急、肛门灼热者,为湿热偏胜,选加葛花、槐花、鸡蛋花、木棉花、冬瓜仁之类以治理大肠湿热;小便短赤者,选加茯苓、薏苡仁、滑石之类以运脾利湿;泻下较稀、口淡者,为寒湿偏胜,合平胃散加藿香、蒄仁以助运脾燥湿;食滞者,选加消食化滞药,如布渣叶、莱菔子、六神曲、山楂之类。湿热痢疾初起,本宜清热解毒为主,白头翁汤为常用方,但痢疾是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复感湿毒邪气所致,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需矫正胃肠功能,用白头翁汤合本方,加火炭母、冬瓜仁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如赤痢频数者,再加苦参、地榆。(邱健行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