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l 中醫 ll 關於 呕吐哕

 诗碧熙 2023-10-21 发布于内蒙古

                   九州香主耕杏林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火性炎上,故逆上皆属于火,然诸脏诸经,各有逆气,则阴阳虚实,各自不同。实火可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芪之属,不可不察也。胃热则呕,而酸者肝之味也,火盛金伤,不能制木,则肝木自甚,在《素问》则以为热,东垣又以吐酸为寒,何也?经言始受热中,东垣言末传寒中。总之,壮盛人多热,虚弱人多寒,若不以虚实形证为辨,非医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此经之言呕,亦主于寒客。)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脾不能运化精微,则食满而呕,盖虚证也。)足太阴病,舌本强,食则呕。(脾脉连于舌本,故舌强而呕也。)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东垣以有声无物为哕,盖指干呕也。而《内经》所为哕者,盖呃逆也。即其论针刺者有云,病深者其声哕,又曰:哕者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此皆治呃逆之法,每试而必效者也。)
  

  【愚按】: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属太阴,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哕属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独东垣以俱属脾胃虚弱,或寒气所客,或饮食所伤,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洁古老人从三焦分气、积、寒三因,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熟腐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气食相假,其脉浮而弦,其证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法当去积和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大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法当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用小半夏汤。)食入则吐谓之暴吐,(食才下咽,即便吐出,生姜橘皮汤。)食已则吐谓之呕吐,(食毕然后吐,橘皮半夏汤。)食久则吐谓之反胃,(食久则既入于胃矣,胃中不能别清浊,化精微则复反而出,水煮金花丸。)食再则吐谓之翻胃,(初食一次不吐也,第二次食下则吐,直从胃之下口翻腾吐出,易老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积一日之食,至六时之久,然后吐,此下焦病,(半夏生姜大黄汤。)以上诸证,吐愈速则愈在上,吐愈久则愈在下,阴阳虚实之间,未易黑白判也。古方通以半夏生姜为正剂,独东垣云:生姜止呕,但治表实气壅,若胃虚谷气不行,惟当补胃推扬谷气而已,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夏汤立愈。挟寒者,喜热恶寒,肢冷脉小,(或二陈汤加丁香、炮姜,或理中汤加枳实,并须冰冷与服,冷则不吐,诸药不效,红豆丸,神效。)挟热者,喜冷恶热,躁渴脉洪,(二陈汤加黄连、栀子、竹茹、枇杷叶、干葛、生姜、芦根汁。)气滞者,胀满不通,(二陈汤加枳实、沉香、木香。)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先以姜苏汤下灵砂丹,继以顺气之药。)食积者,消导乃安,(枳实、厚朴、苍术、神曲、麦芽、山楂、砂仁。)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镇重以坠之,(灵砂丹、养正丹。)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宜白术炒焦黑色,陈皮、茯苓、半夏、甘草、陈仓米、苡仁、谷芽,时时呷陈米饮。)先吐后泻,身热腹闷,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名曰走哺,(此因下焦实热,人参汤主之。)干呕气逆,(橘皮、生姜等分。)恶心胃伤,(虚者人参、橘红、茯苓、甘草、半夏、生姜。实者枳壳、砂仁、橘红、半夏、白蔻、藿香。)呕苦,邪在胆经,(黄连、甘草、生姜、橘皮、柴胡。)吐酸责之肝脏,(挟热者左金丸加白蔻、生姜、竹茹、栀子。挟寒者左金丸加丁香、干姜、白术、沉香。)呕清水者多气虚,(六君子汤加赤石脂。)吐蛔虫者皆胃冷,(理中汤加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详别其因,对证用药,不胶于一定之迹,方可应无穷之变耳!
  

 【脉候】
  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呕吐大痛,色如青菜叶者死。
 

 【医案】
  兵尊高玄圃,久患呕吐,阅医颇众,病竟不减。余诊之曰:气口大而软,此谷气少而药气多也,且多犯辛剂,可以治表实,不可以治中虚;可以理气壅,不可以理气弱。投以熟半夏五钱、人参三钱、陈仓米一两、白蜜五匙,甘澜水煎服,二剂减,十剂安。

  屯院孙潇湘,夏月食瓜果过多,得食辄呕,十日弗止,举家惊惶,千里迎余,比至,暑中已二十日矣。困顿床褥,手足如冰。余曰:两尺按之有神,胃气缕缕不绝,只因中气本弱,复为寒冷所伤耳。遂用红豆丸连进三服,至明日便能食粥,兼与理中汤加丁香、沉香。旬日之间,饮食如常。

  小半夏汤
  治呕定吐,开胃消食。
  半夏(汤洗) 生姜(留皮,各三钱)
  水一钟,煎六分服。加橘皮,名橘皮半夏汤。

  大半夏汤
  治胃虚呕吐。
  半夏(五钱,汤洗) 人参(三钱) 白蜜(二钱)
  水二碗,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八分温服。

   姜橘汤
  橘皮(去白) 生姜(留皮,各三钱)
  水—钟,煎六分服。
  水煮金花丸、二陈汤俱见痰。
  理中汤见伤寒。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积,寒气作痛。
  砂仁 半夏曲(各三钱) 乌梅(去核) 丁香 槟榔(各二钱) 陈皮(五钱) 沉香 杏仁(去皮尖,炒) 白术 木香(各一钱) 白豆蔻 巴豆霜(各五分,另研)
  为细末,醋糊丸,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反胃,用橘皮去白,以生姜、面裹纸封,烧令熟,去面,煎汤,下紫沉丸一百粒,一日二服。
 

  半夏生姜大黄汤
  半夏 大黄(各二两) 生姜(一两半)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红豆丸
  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一粒)
  为细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日三服。

  灵砂丹
  治上盛下虚,痰盛吐逆。此丹最能镇坠,升降阴阳,调和五脏,补养元神。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煅炼为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枣汤、米饮、井华水、人参汤任下。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
  养正丹见真中风。
  六君子汤见真中风。
  乌梅丸见伤寒。

  麦门冬汤
  治漏气上焦伤风,腠理开,经气失道,邪气内着,身背热,肘臂痛,闷而吐泻。
  麦门冬(去心) 生芦根 竹茹 白术(各五两)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人参 陈皮 葳蕤(各三两)
  每服四钱,水钟半,姜五片,陈米一撮,煎七分服。

  走哺人参汤
  治大小便不通,下焦实热。
  人参 黄芩 知母 葳蕤(各三钱) 芦根 竹茹 白术 栀子仁 陈皮(各半两) 石膏(煅,一两)
  每服四钱,水钟半,煎七分服。
 

  左金丸
  治肝火吐酸水。名左金者,使金令左行,则肝木有制也。
   黄连 吴茱萸(各一两,同拌湿,焙干)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二钱。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8Krshpb7AUzVhw1TzL7dw

(发表於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富力湾小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