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四地闲夫 2023-10-21 发布于山东
太宗悦史
太宗悦史
2023-10-20 23:59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01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的使者来到南京进贡。

按道理来说,一个国家的使者来到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定要亲自过问使者的种种情况,如果情况允许,还会亲自接见这个使者。

毕竟别人千里迢迢来到你这里,你总不好意思对别人不管不顾。

而当时朱元璋对于此事是一问三不知,因为负责此事的丞相胡惟庸、左都御史汪广洋压根就没通知他。

以至于使者都已经到南京走动,他还不知情。

那他是怎么知情的呢?因为皇宫里的太监遇到了使者。

朱元璋当即问责胡惟庸、汪广洋。

但是他们却双双将此事推给礼部,因为负责接待工作的就是礼部。

而礼部的官员不是冤大头,我是负责接待工作的,不是负责通知工作的,这个责任凭什么我来担?

双方就这样,你扯一句,我扯一句,互相推来推去。

而朱元璋对此是什么反应呢?全部抓起来。

按道理来说,朱元璋都已经摆出这么大的阵仗,胡惟庸、汪广洋也应当承认,但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依旧不肯承认。

朱元璋有没有跟他们讲事实讲道理呢?没有,反手就将汪广洋处死。

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个就是胡惟庸。

但就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跳的出来,给朱元璋送枕头,这个人就是御史中丞涂节,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胡惟庸的死党。

根据他的举报,胡惟庸在背地里拉帮结派。

试想一下,一个丞相拉帮结派想干什么?当然是图谋不轨。

原本死的或许只是胡惟庸一个人,但由于事情的扩大,从一个人变成三族。

处死一个丞相以及他的三族难道就这么简单?肯定不是,在这背后大有文章。

如果没有胡惟庸的死,后面的事情无法开展。

02

胡惟庸案案发的时间是在洪武十三年,但这一起案件到洪武二十三年都未曾停止,前后牵扯的人高达上万。

其中一部分是文官,一部分是功臣,一部分是民间的地主,就连开国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长都搭了进去。

而这就是朱元璋开展胡惟庸案的一个原因。

他为什么要对胡惟庸之外的人下手呢?因为这群人影响到了他的统治。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嚣张跋扈,朱元璋那一朝的亦是如此。

就比如李善长,明明是他的侄子贪污在先,刘伯温处置他的侄子在后,但他却反过头来与刘伯温作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刘伯温不肯卖他一个面子,处死他的侄子。

位列公爵的功臣都已经这样,更何况其他的功臣,欺民霸市,那是常有的事情。

就比如被朱元璋在朝廷上活活打死的那一位朱亮祖,在番禺当地充当的角色就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面对这一群人的为非作歹,朱元璋不可能不去管,但要去管的话,又该如何去管?

倘若管的一重,他们就会埋怨,要是管的一轻,他们就会无所谓。

最好的方案就是将他们物理消灭,更何况他们对于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威胁性。

毕竟他们可都是从开国时期的血雨腥风中杀过来的,个个有勇有谋,倘若他们聚集在一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对他们动手已经成为必然的事情,而朱元璋选择的方式一定不是杯酒释兵权这种柔和的,而是狠辣的。

因为这一点早在他创业期间就已经凸显出来。

当年他的军队可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还有郭天叙、张天祐两个人。

郭天叙是马皇后的弟弟,张天祐是马皇后母亲的弟弟,这两位都是他的亲人,结果呢?都死在他的手上。

当然,不是直接死在他的手上,而是间接死在他的头上。

他明知道元朝降将陈埜先已经反水,但还是叫郭天叙、张天祐率领大军与他一同攻打南京。

结果郭天叙、张天祐遭到两面夹击,战死沙场。

而面对郭天叙仅存的那个弟弟郭天爵,他也没有放过,随便给他安排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其处死,绝了老郭家的后。

最杀人诛心的是,他竟然将马皇后的妹妹,也就是郭子兴的女儿纳为妾。

面对亲人都是如此,难不成还指望他对其他人好吗?

但要对功臣动手,肯定不能一个一个的查,而是全部一起查。

要全部一起查的话,就得需要一个人作为核心,将他们全部牵连进去,这个幸运儿就是胡惟庸。

但仅仅靠着拉帮结派这一个罪名根本不足以将功臣处死,那就只能将罪名做大。

当时的他已经有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做大一个人的罪名,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当时明朝最大的两个威胁分别是南边的倭寇,北边的蒙古,只要胡惟庸跟这两股势力沾上,罪名做大那是一定的事情。

这也就出现了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胡惟庸的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但是他的罪名还在不断的扩大,不断的有人给他陪葬,这种事情放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算得上是独一份。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有的人或许好奇,既然朱元璋的目标是功臣,那他为什么还要对文官、地主下手呢?

因为倘若只挑功臣下手,针对性未免太强,只有将这个网撒大,才避免别人说闲话。

03

功臣已经被屠杀,但是胡惟庸的价值并没有结束,因为朱元璋还有另一件事情没有做,这件事情就是废除丞相制度。

但废除丞相制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要知道,这项制度比皇帝出现的时间还要久远,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丞相制度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出现,当年的吕不韦就是秦国的丞相。

对于这项制度的存在,大家都是默认的,而你朱元璋一上来就要铲除这个制度,大家可不会同意。

要知道,那可是百官之首,权力仅次于皇帝,皇帝要是不处理朝政的话,还可以无限接近于皇帝,对于大臣而言,有着绝对的诱惑。

但要是以胡惟庸为由,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要知道,胡惟庸的罪名可是谋反,你敢为他辩解一句,那就是同党。

更何况,历朝历代出自于丞相这个位置上的奸臣可不在于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桧。

再加上朱元璋开国皇帝的身份,废起来轻而易举。

丞相制度是废除了,但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呢?要知道,丞相制度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就比如,一开始张三是一个村长,他能了解这个村里的所有事情。

但到后来他成为知县,而他一个人根本不可能了解得了一个县的方方面面,因此他需要乡长 、村长来协助他。

一个知县都是如此,更换皇帝?而丞相就是负责协助皇帝的。

当然,这个协助的同时是需要权力的,要不然无法替皇帝分担任务。

而这一要权力,就与皇帝有矛盾,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心甘情愿的将权力分给其他人。

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以他一个人的能力确实无法管理起整个国家。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胆敢废掉丞相制度呢?因为他可是乞丐出身,什么苦没有吃过。

而这也就导致他每天要处理二百份文件,四百件事情。

难不成他能保证他的后代一个个都像他这么勤劳吗?肯定不能,但他却觉得能。

因为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颁布了一道命令,但凡后世敢提恢复丞相制度的一律处死。

而他的后代虽然没有恢复丞相制度,但是却开创出了内阁制度。

内阁虽然没有丞相的权力,仅仅只能在奏折上提意见,而不是直接同意,但是却能将整个文官集团的力量结合起来,压迫皇帝向他们服软。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万历要废掉太子朱常洛,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群臣却一直不同意,这一争执就是整整十五年的时间,结果与群臣的胜利而告终。

要说到最顶峰的,还得是张居正。

竟能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将皇帝拿捏在手里,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就连李太后都认为他是明朝的霍光。

朱元璋的本事再大,也大不过历史的规律。

必死之局:最后的丞相

04

通过胡惟庸可以了解为什么古代有的大臣不愿意在朝廷里,就是因为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

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他能轻易的挑拨起你与其他大臣的矛盾,然后达成他的目的。又或者利用你的性命去达成他的目的。

而你只能与胡惟庸那样,完全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与其这样,倒不如回家养老,更何况还有可能拉上自己的全族。

不是对权力不感兴趣,而是权力带来的风险太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