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京到澳洲到牛津,陪孩子一路走来我明白了什么

 wupin 2023-10-21 发布于湖北

看点 怎样的孩子,最终可以步入牛津这样的顶尖大学?是天生智力影响更多?还是后天培养作用更大?从北京小学一名内向的学生,到自信步入牛津大学,妈妈Lisa在女儿的蜕变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一些成长、学习的关键点,她说,可以这样培养和引导......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博雅小学堂(ID: boyakids)

文丨 Lisa编丨May

不轻易给孩子负面反馈

此前,我在一家跨国企业从事战略工作,作为IT行业的从业者,会做很多信息产业未来的展望,能够看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会大大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孩子所面对的世界。

孩子还在上小学时,我就在思考,是否应该继续沿着我人生轨迹一直不变地前行,还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女儿小学就读于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五年期间,她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不过呢,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还要检查她的作业、背诵课文等,有时候晚上孩子已经很困了,她还在努力地背诵课文,我确实有些心疼。我当时想,这么优秀的孩子是不是必须要承受如此沉重的学业压力呢?

另外,她不是一个喜欢主动发言的学生。我和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特别说什么。但我问女儿,她告诉我,尤其是在语文课上,老师希望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她说,如果她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同,老师就不会接受她的答案,也不会给予正面的反馈。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她不是很打开自己,我希望她能在一个可以展现个性的环境中成长。

再考虑到我自己工作繁忙,每天接送孩子也有一些挑战,我们决定让她转到国内的国际学校,走国际化路线。

国际学校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会有特别多所谓权威的评价,说你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有些事情不是有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孩子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各种想法也能够被聆听。这些因素更有助于孩子打开自己。所以,两年时间里,我看到她性格上更加开朗、外向了。

此外,女儿在数学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

上小学时,我记得她从未考过满分,有一次发烧考了99分,我很惊讶。三、四年级时,她的数学卷子上会有粗心导致的失分。在国际学校,她的数学很出色,老师也给予了很多鼓励,她成为班级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她们的数学学习中,并不过多注重准确度的重复的算术训练,而更加注重解题的角度。数学实际上是克服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喜欢数学,她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后来,无论是在澳洲学习还是申请牛津大学,她都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实际上,任何教育系统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全球范围都是很厉害的,可能只是在孩子小时候还没有展现出相应的能力而已。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孩子在数学方面有些粗心导致的问题,犯了一些简单的算术错误,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简单地说TA数学不好或不喜欢数学。因为我们家长的这种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让孩子尽早找到内生的动力

在国际学校过渡两年之后,2016年底,女儿转到澳洲学习,我也从跨国企业辞职,随她一同前往。

在澳洲,女儿就读的是一所私立女校。在中国的时候,孩子属于大多数群体中的一员,到澳洲,就成了少数,孩子多多少少会意识到环境的不同。不过总的来说,她很快地融入了新的环境。

这也跟澳洲的教育有关系。 我到现在都很感恩女儿学校的校长,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举个例子,在学校里,学生可以携带手机,但上课时手机不能放在身边,不能使用,也不鼓励学生在校园里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有一次我和校长一起走路,正说着某个话题时,突然有个女孩子一边用手机一边走过来,校长立刻停止和我说话,以一种既庄重又亲切的方式对她说:“你要不停下来发完短信再继续走,要不你先走路,不要用手机。”

校长既既庄严又慈爱,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打开都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另外,澳洲的气候比较温暖,学生们通常会坐在学校教室外的台阶上或草地上吃午饭。校园里常有大鸟踱来踱去。

而且我也在旁边陪伴着她,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一次挑战不是跨了一大步,而是一小步。所以,孩子适应新环境还是蛮快的。

你说澳洲的学校里有没有那种跋扈的年轻人,也是有的,任何社群里都会有一些不同形态、不同性格的人在,那你就选择你喜欢的人去交朋友,这样的话就更容易融入新环境。

这期间,孩子在计算机方面展现了很大兴趣,到牛津学的也是计算机与哲学专业。我觉得, 让孩子找到内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某种程度上,澳洲女校的STEM教育没有国内的深,但反而有的时候,正因为她在这个方面相对好些,她得到了正向的鼓励,从而她在这个领域会做得更好。

比如,澳洲的各种竞赛,不仅限于学校内部选拔的人选,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因此,女儿参加了不少竞赛,她也真的为学校赢得了许多荣誉。在学校的各种年度晚会、学术总结会上,学校会和家长分享学生取得的成就,总会出现我女儿的名字。

他们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没有特别的强制性要求,就看你自己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参加。

此外,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课外课程是不收费的,是老师愿意拿出课外时间来教。老师们会去吸引学生上自己的课外课,告诉他们这个很有趣,一点都不难。

女儿的数学老师是她课外计算机课的老师,这种课上学生一共不超过10人,有时候只有三五个的样子。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教学生什么,而是大家共同选一个有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进行探索,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师生关系。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能更多地激发孩子内心的热情,让他们思考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想要选择什么,以及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老师也会反复跟他们说,哪怕到高三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选什么,这也是很正常的。

这就是人生嘛,每个人成长经历不一样,开花结果的时间也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寻找自己内心的热爱。

在未来的社会中,当我们寻找自身存在意义时,我们热爱什么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所以,家长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你选择这样的路径将来能怎么样,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因此,让孩子尽早找到内生的动力,找到自己的热爱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耐心地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不要过度催促。

我觉得,家长要扛起一些东西,不要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包括选择国际教育路线这个决定,我一直跟我女儿说,我做这个决定有你的因素,但绝大多数是我自己的因素,也是我想做出改变的时间了。

我相信,当我们不把负担给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更有生命的原生动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长成他们想长成的样子。

孩子可以追寻自己的目标

在澳洲读完八年级的时候,我感觉到女儿的课业没什么压力,很松弛,有的课都是她在国内的国际学校学过的,我就和女儿一起商量了跳级的事情。

我去找教务主任谈这件事,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女性,她看了我一眼,说,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棒,不是吗?我被问得哑口无言,我说,是的,客观地看,我女儿也确实可以的,因为她班上成绩非常好……作为监护人,我在孩子身边,建立这样一个对话,能让学校认真地思考这样的要求,是有价值的。

最后呢,女儿跳级了。这产生了一个好的影响, 她意识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改变的,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持续加速度向前的话,自己可以追寻自己的目标。

后来,也是孩子自己想去英国读书。我跟她说,如果是去G5(英国排名前五的大学),那确实是值得的,如果不是G5,我们这趟家搬得有点得不偿失,她后来也确实非常努力。

我们查到,在澳洲,可以作为独立考生通过英国领馆参加A-Level考试(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因此,我们买了A-Level的书,女儿当时想读的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选择了数学、计算机、经济三门作为考试科目。所有的假期里,女儿都自发地、主动地去阅读这些书籍,做笔记,做往年的考题。

学校的老师也鼓励她,给她提供帮助。她做完题给自己判分,有时候判得不准,老师会帮她判,比如经济学的老师会提示她,这个题可能在哪些地方考虑的不全面,等等。

在这样的支持下,女儿考上了牛津,提前半年结束了在澳洲的高中生活。

牛津剑桥最特色的应该就是面对面的教学,一个导师通常只辅导两三个学生,导师会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沟通。总体来说,这种师生关系非常良好。

另外,牛津辩论社也值得一提。他们每年都会提前安排好活动,例如邀请美国竞选候选人带着新书来做演讲。

虽然牛津看上去像是比较高高在上的学校,但是,正是因为身边都是非常出色或者更出色的人,所以大多数人其实还蛮低调的。

我能看到,在牛津这个环境里面,你确实要学术上非常扎实的,不是简简单单能混过去的。

另外,学校确实会提供很好的社群、学术活动等等,你能听到不同的观点。他们不希望和政治连得很近,更多的是学术讨论,这样的话,各方的观点都能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我感觉,在牛津的时候,女儿特别辛苦。比如,从澳洲来交换的学生大概每个学期要写两篇论文,而女儿,尤其是第三年,基本上一周就要写一到两篇论文。她最大感受可能就是累,不过她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什么事都有得有失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的。 回顾陪伴女儿的过程,我自己最大的挑战是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从之前特别繁忙的状态变成全职陪读母亲,节奏变化巨大,我花了些时间,从非常快的节奏调整到慢节奏。

有人说,人生会有三大关系,人和自我、人和世界、人和社会的关系,全职陪读的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调整的很好,真正地把心放下来、静下来、慢下来。

澳洲有一点很好,晚上有特别漂亮的星空,在夜晚散步时,周围非常寂静,人和自然可以对话。所以, 我有更多时间考虑自我的定位,我要什么,我来自哪里,我想做什么。

这其实不容易,如果你跟这个社会没有链接、联系,其实还是要花些时间找自己的定位的。

后来在英国的时候,我重新走回职业这条线上,我觉得,当你决定中年做出这样一个改变的时候,确实要把期望值设得低一些,你可能要知道,我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都可能会丢掉,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出真正的改变。重回职场,过了与社会脱离的阶段,我感觉自己又找回工作的状态,而且乐在其中。

同时,我觉得有一点想补充,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不了解,而以为远方是一个很理想的地方,但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会面临自己的挑战,任何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澳洲非常注重结果平等,如果用一个漫画形容的话,就是它会把小孩脚底下的垫子垫高一点,让大家都能看到球场上踢球的场景。但是追求结果平等的时候,也会带来其他问题,在某些方面会制约其发展空间。

任何地方,只要你待长了,都会看到他的挑战,他的问题,他的好。

女儿去年暑假实习时,拿到了投行的offer,计划今年毕业后去工作。她每次都是提前和同学告别,所以今年20岁生日的时候,她跟同学一起度过。我以为她很开心,后来发现她其实有些不开心。

她说,好像我很多时候都是提前和别人告别,我还没有真正准备好结束我的学生时代,所以在未来,我想回去跟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做个告别。

什么事都有得有失,我们做选择时,总会失去一些其他东西。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符合所谓成功的定义,但是,每个人对成功都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我们这一生,都是来走这一趟,都是不同的感受而已。

我和女儿讨论过,她说自己的志向不是去投行,而是在量子计算领域。她去投行工作可以去看看,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是怎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如何在金融行业应用,可能未来几年她还会去学习量子计算。

我也一直跟她说,将来的时间要回到中国去。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