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解《道德经》德篇——(一)前言《道》篇直译已经完结,回首审视,方觉思想欠缺,存在诸多疏漏,并不足以使人一目了然,明心见性。 知己不知,方能以乱拨正,静思修心,以待他日补充完善。 《道》篇观后总结,即,在这一部分,老子意图表达什么内容—— 1、何以为道 道者,其所指“空”也!或虚无、或空无、或虚空、或空间。 空者,天道也! 累累三十一章,其序或乱或混或颠,所言皆为描述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存在”,因其此态,故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之所向——无! 无者,空也。空无者,似不存在也。 似不存在者,非“无物”也。 故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何以故? 有者,生于其欲,欲得也;欲得者,人之性,失之道也。 欲得者何? 喻水之在杯,唯有其空,方可以得,此为“舍”也;其满自溢,得之损之,何以有得?此为“失”也。 故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 何以不可得? 无“空”也! 无空而不得填充。 何以“欲得而失道”? 道者,空也;人之失道,不欲空也。 空者,其用甚真,其技甚实,其功甚远。然,人不欲空而欲得,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何以故? 视之不见曰夷,夷者,空无也;听之不闻曰希,希者,寂静也;搏之不得曰微,微者,深远也。 空无、寂静、深远,混而为一,一者,唯空间可解也。 人道有为,为者所何?欲得也!故爱“有之以为利”;空者,似无也,无者,人所恶之,故难知“无之以为用”,何况“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乎? 所谓人之道,实乃“失道”之道! ![]() 2、道有何用 无用之用,方堪大用! 天若有用,本该风调雨顺;地若有用,且将四平八稳。然,天崩地裂、旱涝不均,岂非无情? 天道之无用,以其无情,无情者,一视同仁之基也。 人道之无用,以其无为,无为者,无不为之势也。 何以无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遂自然耳。亦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诸物不以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待之。 何以无为? 诸事以无“欲得”之心而为之。 以此“无情”,乃至“无为”,是谓“无用”。 ![]() 3、欲得之祸 欲得者,乐“有”之、恶“无”之;满不自知,失而无措,愈得愈失。 乐有之,欲取之,取之不得,乃欲强取;以欲强取而得者,是谓物壮,是谓不道,早衰之势也。 欲者,人之凶器,失道之源,以其示人而强取者,道亦失之,人亦失之,物亦失之。 ![]() 4、何以空而归道 空乃天道,无为而治。 人道有为,何以成“空”? 无欲而空。 何以无欲? 此无者,非尽除也。守道者,万物自化,化而欲作,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也。 人之常情,非人力可改者,亦非其不能改也,镇之以无名之朴。 何谓无名之朴? 人之华者,德也! ![]() 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局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直译修德的最高境界,一定不是为了“德”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社会价值,以此价值为目的而修“德”,便会演变成“欲得”,故“上德不德”,实为“上德不得”,修德不为得,方可成其德。 以有德而为之,实为强调他人之无德,以我有德之优势鄙视他人无德之恶劣,此乃真无德也。 修德不为得,无处不修德;修德以为得,无处可修德;修仁如果是为了表现出仁慈,与修德为得是一样的结果;尚义如果是为了表现出讲义气,结果同样如此。 好在这几个内容通常来说都是要求自己,能尝试改变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等到用礼来要求别人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有人理会你的,如果非要喋喋不休的讲道理,一定要小心扔过来的臭鸡蛋。 为什么这样说? 一栋大楼,如果地基出了问题,上层建筑任你怎么修补也无济于事。 世道衰落,皆因我们失道却不自知,故而用德来改善现状;怎知修德修成了得,导致世风不古,只好弄出个仁来改善现状;结果修仁修的世风日下,又想出个义来改善现状…… 这就好比用针线补车胎,越补越漏。 那好,我不补了,我不准你们漏可以吧,谁漏谁失礼,我守礼,你也要守礼,谁不守礼谁是个小狗。 结果,大家同说:去年买了个运动手表!啊,你吃香的喝辣的,我吃糠咽菜,然后咱们守一样的礼? 臭鸡蛋伺候! 到了讲礼都不好使的时候,也就无所谓智信廉耻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为的是什么? 人啊,做事就做事,实事求是,别为成全欲望而找借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欲得愈失,何必苦苦欲得呢? 真汉子,功夫都用在打地基上;假小子,功夫都用在搽脂抹粉上! 有智慧的人,不欲其得,以成其空。 修德不为得,成仁不为仁,尚义不为义,守礼无之应,那还修个鸟去?无以修,何以修? 修的如水,似水柔情! 如此何益之有? 万物自化! 怎么说? 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按部就班,你将明确的知道,自然而然地允许它们按部就班的发生即可!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