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山海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今看到的《山海经》是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对古代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山海图》进行整理编纂后形成的,现代人为了便于区分,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并命名为《山经》和《海经》。 《山经》又被称为《五藏山经》,总共五卷,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 ![]() 《海经》总共分为四部分:《海外经》四卷,分别是《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和《海外东经》;《海内经》四卷,分别是《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大荒经》四卷,分别是《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除此之外,还有独立成卷的《海内经》一卷。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刘向、刘歆父子当年整理《山海经》时手中掌握哪些资料,也不知道这些资料具体来自哪里、保存状况如何、资料的全部内容是什么,更不知道刘向、刘歆父子具体是怎么处理这些资料的,但是我们根据上一篇的分析可以确定,《海外北经》中的相柳氏和《大荒北经》中的相繇是《山海经》的不同篇章对同一事物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海经》并非是一部独立的、系统性的专著,很可能是古人对很多版本《山海经》和《山海图》的总汇,不同版本的《山海经》还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记载。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对两段文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海外北经》记载“禹杀相柳”,《大荒北经》记载“禹湮洪水,杀相繇”,然后“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乃以为池”。这里出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禹,或许是出于尊重,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大禹。 ![]()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明确地知道,共工就是一个神话人物,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共工之臣”也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一条九头蛇,所谓的“共工之台”虽然真实存在,但只能说它是一座以“共工”来命名的一座金字塔,它的真实建造者不可能是所谓的共工。那么共工之台的建造者会是谁呢? 没错,就是大禹。 ![]() 在我们看来,大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由神话向信史转变的时代,关于大禹虽然也有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比如斩杀九头蛇、大禹化熊等,但是关于他的其他一些故事还都是比较真实,比如大禹治水、大于开龙门、大禹划九州等。这些故事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多数人往往忽略了《山海经》中对大禹功绩的记载,那就是建造所谓的“众帝之台”。 我们已经明确,“共工之台”和“众帝之台”的“台”就是金字塔,而金字塔又是由一块块石头垒砌而成的山形建筑,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人造的山,那在不同版本的《山海经》中是否会有别样的称呼呢?没错,《山海经》中关于大禹的内容里还有“禹所积石之山”“禹所导积石山”“禹所积石”“积石之山”等名词都可能是对大禹建造的金字塔的称呼,我们统一将其称为“大禹积石之山”。 ![]()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 禹所积石之山在(博父国的)东面,河水流入。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海经·海内西经》 译文: 河水从(昆仑山)东北角向北流,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渤海海外,就此向西后往北,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山海经·大荒北经》 译文: 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字叫作先槛大逢之山,河水和济水流入,海水从北面流入到这里。它的西面有座山,名字叫作禹所积石山。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山海经·西山经》 译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叫作积石之山,山下有一个石门,河水漫过石门向西流去,这座山上,万物无所不有。 ![]() 我们都知道金字塔是山形的石质建筑,如果这种人工建造的“山”在《山海经》中也被认定为山的话,那么古埃及的每座金字塔也都有可能就是《山海经》中的某座山。那么所谓的“大禹积石之山”究竟是不是左塞尔金字塔,是不是所谓的共工之台呢?我们先来看看是谁建造了左塞尔金字塔。 顾名思义,左塞尔金字塔自然是左塞尔法老建造的,那么左塞尔是何许人也?左塞尔是古埃及第三王朝时期的第一位法老,根据一些专家的推算,他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80年至公元前2760年,这一说法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左塞尔曾率兵战胜了西奈半岛上的游牧民,并征服了努比亚的一部分,并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的象岛上修建了库图姆神庙。他还命令大维齐尔(相当于宰相)伊姆霍太普,在塞加拉修建了古埃及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也就是左塞尔金字塔。 ![]() 那左塞尔是大禹吗?我们先从左塞尔的名字入手,看他与大禹之间有什么关联。 考古学家在出自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文献中,经常看到一个名词叫“尼特杰里赫特”,意思是“诸神的躯体”,考古学家根据后期的文献做出判断,认为尼特杰里赫特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应该就是左塞尔法老。“左塞尔”是汉语音译的名字,英文对其发音的标注有两个,一个叫作Zoser,一个叫作Djoser,这与大禹姓氏的发音比较吻合,大禹姓娰,叫娰文命,“娰”是“Zoser”这个发音单音节化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左塞尔就是娰文命,就是大禹。 “大禹”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关于大禹的艺术形象,以至于我们对大禹没有形象化的认识。如果说左塞尔真的是大禹的话,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古埃及留下来的艺术作品,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伟人的仪容。 左塞尔金字塔地底下的墓室中,有两条狭长的走廊,其中一条走廊的一侧,以浅浮雕的形式描绘了左塞尔法老的全身像,画像上的左塞尔法老头上戴着白王冠,脸上戴着假胡须,手里拿着一根连枷,腰间围着一条短裙,身体摆出一个奔跑的姿态,象是正在参加赫卜塞德节的狂欢。如图③。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左塞尔法老的侧面像,而且表现形式带有程序化的特点,不足以比较准确地呈现法老的真实样貌。 ![]() 除了墓室走廊的壁画外,金字塔北面的出口旁边,还有一尊真人大小的左塞尔法老石质雕像,雕像被供奉在一个叫作塞尔卡布的小石堡里,石堡比较封闭,只在外墙上有一个小小的圆孔打通内外。左塞尔法老端坐在石堡里,一手平放在膝盖上,一手做抓握状放在胸前,手中抓握的物品已经缺失。法老头戴尼美斯头巾,下巴上戴着假胡子,面部微微上扬,通过石堡的小孔望向北极星的方向。可惜的是,这尊雕像的鼻子和眼睛部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能完整地展现法老的面貌,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来弥补这一遗憾了。如图。 ![]() 这时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如果只有这一处发音相似,很可能只是巧合,孤例不成证。没关系,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可能存在关联关系的历史人物,看他们的名字是否也有这种发音的相似性。 左塞尔法老的儿子名叫Sekhemkhet,音译成斯奈弗鲁,他应该对应的人物是大禹的儿子启,但是从这两个名字来看,似乎看不到任何相似性。没关系,因为古埃及的法老有很多名字,通常都有五个名字,分别是法老的出生名、王位名、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斯奈弗鲁还有一个名字叫Zoser Teti,左塞尔·特提,汉语发音单音节化处理后,正好和大禹儿子“娰启”的名字非常近似。启是建立了中国传说中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帝王,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夏启,现在看来,左塞尔·特提法老就是夏启,左塞尔金字塔旁边一座小一点的,破坏比较严重的金字塔,特提金字塔,很可能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建造的。 ![]() 除了左塞尔法老和特提法老外,建造阶梯金字塔的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他就是大名鼎鼎伊姆霍太普。 伊姆霍太普是古埃及的大维齐尔,也是一位大祭司,职位和身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他可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伊姆霍太普的出身并不显赫,刚开始也只是一名小官吏,但是他拥有着远超人们想象的渊博知识和惊人的智慧,创造了许多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奇迹。他不只是一个开创了古埃及金字塔时代的伟大建筑师,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是埃及天文学和建筑学的奠基者,是他 开创了将死者内脏掏出来制作木乃伊的先河,他被后世公认为是现世的智慧之神,后世还有人专门为他建造神庙,他在历史上的声望远超左塞尔。 我们看电影《木乃伊》,里面的大反派就叫伊姆霍太普,不过现实中的伊姆霍太普和电影里的形象完全是天壤之别。现在法国卢浮宫保存着一个伊姆霍太普的雕像,雕像很小,为我们还原了这位4600年前的天才的形象。从雕像来看,伊姆霍太普体量很小,身材纤细,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因为他穿着长裙,胸部略微有些突出,甚至还有人对他的性别产生了怀疑。如图。 ![]() 伊姆霍太普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人物呢?答案就是辅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也叫作伯翳、柏益,又叫作大费,既然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书写他的名字,就说明他的名字和“娰”“启”一样,都是音译的结果。伯益是他的名字,他的姓是舜帝所赐,和秦始皇一样姓“赢”,伯益全名叫“嬴伯益”,与Imhotep伊姆霍太普发音非常相似,所以伊姆霍太普就是伯益。也有一种可能,“嬴”字就是对“Imhotep”整个单词的单音节概括。 大禹、夏启和伯益,左塞尔、特提和伊姆霍太普,三个关系雷同的人,名字的发音也雷同,这样的巧合并不是很多,所以很能说明问题。除了名字的发音外,伯益的身世以及贡献也与伊姆霍太普非常吻合。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墨子·尚贤》 译文: 禹从阴方这个地方把益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最终划分出九州,统一了天下。 和伊姆霍太普一样,伯益出身卑微,也是发迹于平民之中,后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各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显赫的声名,政绩可能一度超过了大禹,以至于大禹最后不得不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之后的故事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版本的描述,有说伯益被迫让出帝位的,有说伯益的帝位被启的势力集团撺掇了的,也有《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启杀伯益的,说法不一而足。 ![]()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史记·夏本纪》 译文: 过了十年,帝大禹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驾崩,把天下传给伯益。服丧三年完毕,伯益又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南面去躲避。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古代大禹死的时候,本来打算将天下的管理权传授给伯益,禹的儿子启的手下就相互勾结,攻击益而立启。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引《竹书纪年》 译文: 伯益侵夺启的帝位,启杀了他。 益为后启所诛。——《史通》引《竹书纪年》 译文: 伯益被后启所诛杀。 我们都知道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理水患,平定九州。那伯益有什么作为,以至于得到禹帝的赏识和肯定,成为合法的帝位继承人呢?专家们判断,除了辅佐大禹治水外,伯益的功劳主要是教授百姓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类似《吕氏春秋》这样的古书上,记载着的四个字,叫作“伯益作井”。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伯益做的井应该是水井,水井当然是用来灌溉和饮用的,灌溉就是发展农业的所需,加之在龙山等考古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顺理成章。可问题是,根据中国古史的记载,当时大禹和伯益他们面对的大环境是天下大水,而非天下大旱,这时候打水井发展农业不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吗? ![]() 如果伯益就是伊姆霍太普,“伯益作井”的说法就解释得通了,伯益所做的井,是建造金字塔时在地底下开凿的旱井,他从事的不是农业方面的建设,而是与建筑或者与政治、宗教方面有关系的工作。 理清大禹、夏启和伯益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国古人传承的有关他们的故事,丰富古埃及历史的内容,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古埃及的社会形态。 还有哪些证据证明大禹与古埃及之间的关系,证明《山海经》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吗?欢迎点赞、收藏、转发,我们下回接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