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备考——《新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课外8首知识要点梳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2 发布于甘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语言清新自然,境幽美恬静。

【技巧】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了反衬手法。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延伸向脸颊,逐渐清淡,像云影轻度。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思想内容】

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技巧】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天刚亮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思想内容】

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归乡不得的无奈;对羁旅飘泊(仕途)生活的厌倦;对友人的思念

【技巧】

拟人: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窥”两字写得好。呼,呼唤。窥,窥视。使用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言行,把鸟儿们欢快的叫声和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衬托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细节描写: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点面结合: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拟人:“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描摹出荷花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态,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

设问、虚写、对写法“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字透露出来。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我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可怜只见到千万重山峦。

但青山重重也难把流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暮色苍茫我正满怀忧郁,又听到鹧鸪声声震我耳鼓。

【思想内容】

本词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通过写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北方领土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抗敌的坚定信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技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用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写的是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又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思想内容】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实际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用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技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视觉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用了嗅觉描写,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了听觉、视觉描写,这句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火树银花的元夕、盛妆艳服的女子反衬那人,体现出自甘孤独寂寞,孤芳自赏、不同流俗,似有所待。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越写灯火热闹,越反衬出“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她们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反衬手法 “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

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请问,捆人的长绳何时才能到我手里,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人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标准。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眺望中原,揽镜自照,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蒙古军不断南侵,形势危急,边境上敌军围攻城池的冲车云梯,在不断地飞舞。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思想内容】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技巧】

用典示例: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运用大量典故,比喻,反问修辞手法,自然贴切,蕴意丰富。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思想内容】

《长亭送别·端正好》描绘秋日萧瑟景色,表达了伊人即将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飘云的蓝天,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些深秋的景物通过意象的组合在凄清萧瑟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渲染出寥廓凄凉、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气氛。“染”“ 醉” 两字用得极有分量。两字均用拟人手法,前者不仅把所见景物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人宛然如见离人的涟涟别泪;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写出了离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唢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思想内容】

这支曲子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这是历史上宦官祸国殃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当时宦官在交通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全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技巧】

借物咏怀: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