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特稿】楚国孕育了九九重阳节

 郢都故事 2023-10-22 发布于北京

重阳特稿楚国孕育了重阳节,推进了九九重阳的“节日化”

文/图 张卫平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说到重阳,荆州人大都会吟诵诗仙李白的《九日龙山饮》中的诗句,都会津津乐道地讲述1000多年前东晋时期发生在江陵八岭山的“龙山落帽”典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就有着过重阳节的习俗。楚文化融合了各地的重阳习俗,让九月九重阳成为正式的节日。

  重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重日节,源于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和祭祖的活动。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重阳文化几经嬗变,耦合了多种民俗因素,呈现出功能繁复、俗信驳杂等特点。

  荆州,作为楚国核心区域和最鼎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是“九九重阳”及其民俗事象的源头和发祥地,为重阳的“节日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在中国重阳文化中荆楚有着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楚人丰富的九月节令活动,支撑起重阳成为节日的“三要素”。学界认为,节日的构成由“较为固定的节期、明确的主题和广泛的群众性”三要素组成。先秦时期,在重阳还没有正式成为节日时,在楚国就已经有了节日的雏型。首先,楚国有着将重阳“节日化”的固定日期。“重阳”之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楚国风俗志》中说,“最早将九月九作为一个神秘日期的先秦民族就是楚人”,“它使先秦时传承已久的各种九月岁时活动有了一个固定日期——九月九,因而,实现了节日化”。其次,楚国有着重阳节日活动的明确主题。楚人于九月“哀悼火神”,是因为楚人的先祖是火神祝融。《楚国简史》中说,“楚人的祖先就是祝融,因其擅长点火,被楚人奉为'火神’”。因此,先秦时期楚人崇火习俗比其他方国和部落都要盛行。再次,楚国的重阳活动有着广泛的参与性。据文献记载,楚国围绕重阳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比如,哀悼火神、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蓬饵和登高求仙与避灾南北朝梁时荆州别驾兼江陵令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中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是,这种包含登高之意的民间饮宴,多设于台榭之处。 

  第二,楚人哀悼火神祝融的仪式,演化成重阳文化中“最基本、原生型的习俗因子”。

  “哀悼火神”,是楚国九月祭祖最为主要的活动。古代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的“九月内火”,说的是农历九月时,大火星隐没不见了。“楚人崇拜大火星,将此作为祖神兼火神祝融的化身”,“在楚人的神秘想象中,大火星的隐入便意味着火神休眠或暂时地死亡了。于是,就有一个与'内火’现象相应的哀悼送终的仪式”。这,就是登高祓禊习俗的由来。在漫长的传承中,成为重阳文化中最基本、原生型的习俗因子。《楚国风俗志》中说,“由于掺入了远古先民们逃避洪水的记忆,导致上古时的在九月哀悼火神死亡这一深层结构 ,为逃避死亡(洪水)所置换。但是,九月九作为死亡节的历史,并没有被人们彻底遗忘”。开始,重阳的主题是“哀悼火神”,后转为“逃避死亡”,而后转向登高求仙与升天。因为人们发现求仙与升天并不现实,便将重阳节主题定格为避灾与祈寿。根据《晋书·孟嘉传》和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的“孟嘉落帽”的典故来推断,至少在东晋时,荆楚地区重阳登高活动就已经从避灾转向游乐了。

  重阳登高 源自《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

  第三,楚人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蓬饵的习俗,成为重阳节的“次生型习俗因子”。早在战国时代,荆楚就有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蓬饵的习俗。屈原《离骚》里的“榝又欲充夫佩帏”,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有了用茱萸作香囊和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中杜公瞻的注释中的“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更是说明了九月九日荆楚地区历来就有佩带茱萸香囊的习俗。那么,最早饮用菊花酒的是不是楚人呢?不过,虽然没有文献的明确记载,《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便是楚国秋季饮菊花酒、食菊花的明证。民俗专家根据楚人食用菊花瓣的癖好,认定饮菊花酒祈寿的习俗“最先产生于楚国”。但是,古代地理书《三辅黄图》中记载有汉高祖刘邦饮菊花酒的故事。从汉文化对楚文化存在着直接的继承关系来看,楚文化专家认为,“刘邦饮菊花酒和向北斗求寿,无疑应是先秦楚国九月九的节日习俗”。

  总之,楚文化为九九重阳节从零散的、多主题的、无固定日期的节令习俗,构建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使中国重阳文化显现出十分鲜明的荆楚文化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