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拾零(完整版)

 孙凛之 2023-10-22 发布于山东

目    录

前言

一、我的第二次生命

二、学龄前的我

三、我的中小学时期

四、刻骨铭心的初恋

五、第一次人生转折

六、外地求学

七、留校任教

八、我的姥姥

九、我的母亲

十、我的父亲

十一、我的婚姻

十二、大学情缘

十三、我的儿子

十四、第二次人生转折

十五、酸甜苦辣十周年

十六、我在华宇十五年

十七、我的人生八步

十八、怀念为事业打拼的年代

十九、“人生只有十五年”

二十、50、60后的典型代表

二十一、和小孙孙在一起才是真我

二十二、又完成一项历史使命

二十三、感恩!感恩!!

二十四、从住房变化看人生轨迹

二十五、从交通40年巨变看发展

二十六、我老了??

二十七、我的六十年心路历程

二十八、我的退休生活

二十九、我的现代城市生活

三十、    传承

代关键词:生不由己,唯有打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上下不比,自和自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天天进步,我比我强

前言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退休教师,自1977年秋天踏上农村小学的讲台,断断续续已任教40余年,分别从事过小学、中学、技工学校、高等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还扫过盲、为下岗职工培过训、为职工中专、电视大学上过课。

        我的《岁月拾零》,碎片式记录了我近60年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或感悟,有成功有失落、有自豪有自卑、有感激有不满、有优点有不足,写出来,展示给大家,即使文学水平有限,感觉还是非常舒服,这样就不会得抑郁症了吧😀。最重要的是希望文中的某一点,能给读到它的年青朋友们一点启发,愿你们的一生,生活的比我更幸福,工作比我更顺利,事业比我更成功。

一、 我的第二次生命

听老人说,三周岁前,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曾得过一次虽然不大却差点要了命的病。当时,不知啥原因,我呼吸困难,很快憋的满面通红、两眼发直,眼看就要不行了,身边的大人们都缩手无策,这时我父亲对在现场的“土医生”——本村老太(大娘,当年应该30来岁😓)。说“就死马当活马医吧”(可见当年的医疗条件有多差),大娘立刻就把食指伸进我的喉咙,用力按了一下,我立马喘过气来。是老大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长大后才明白,我当时得的是我与母亲特有的一种口腔“专利”疾病——俗称“抢食泡”(很少有人听说过),即口腔皮肤被划一下,立马出现一个小血泡,如果不立刻用针刺破,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是血泡起在喉咙里,自然会喘不上气来。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和母亲均得过几次,好在都是在口腔内。如果起泡,必须立刻扎破,若找不到针等,就用指甲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泡“掐”破。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不敢吃硬的食物,至今,还对吃硬的食物心有余悸。后来,多次咨询大夫或百度病因,均无明确答案。从九十年代中期,后来的几十年,我和母亲都没再犯过此病,大概是当年生活困难营养不良,造成某种维生素缺少所致??

这点小病就差点要了我小命的事,也可说明为啥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初期我国为啥只有四万万同胞。

二、学龄前的我

1959年8月3日(阴历)我出生在山东省济阳县崔寨镇孙大村一个普通农家。正是1959至1961“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其间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众所周知,全国饿死了几百万人(有说几千万?),山东又是重灾区,时任省委书记的舒同,正是因此被贬为章丘县委书记。青年人若想了解那段历史,可以到“百度”搜索一下。是想,一个哇哇待哺的婴儿,在树皮都被吃光的情况下,是怎样活过来的,青年朋友们能想象得出吗?据说(当然不记得)我是靠母亲的嫁妆换来的地瓜干,才勉强保了条小命。1959年我村共出生婴儿二十几人,三年后能活过来的只有我们六人,能活过来的当然是奇迹。62年、64年又相继有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虽说兄妹不算多,但在人民公社时期,两个劳动力挣给五口人吃饭是非常难的,父母起早贪黑拼命挣工分,到年底还是达不到平均数,自然分不到本来就不够一年吃的口粮(90%的地瓜)的平均数,要得到平均数就得用钱买工分,哪来的钱?家禽、家畜、自留地都是“资本主义”。因此,每年到“青黄不接”的春夏季,老人们就为吃饭、烧柴发愁。

当时,一个整劳动力(成年人)早饭前下地挣2分,上午4分,下午4分。为了这10分(即使都是出工不出力),我只得在家照看弟妹、代做早饭——只是烧点面汤(非粥)、热热胶皮(地瓜面的)窝窝头。为此直到1968年我在9周岁时才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

三、我的中小学时期

1968年3月的一天(当时是春季入学),九周岁的我和同村的5-6个小伙伴一起走进了学校大门,第一节课记忆犹新:我和几个小伙伴围坐在老师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后来有晚入学的、有外村转来的、还有“退班”的,到五年级毕业时,全班共有16名同学。因为性格使然,五年小学期间是典型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听老师的话,帮老师做了不少事。记忆最深的是夏天的中午,经常被老师派去村里的水塘边巡查,看有无调皮的同学,违反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水游泳,发现情报及时“告发”,常常造成同学的不满。长大以后,同学之间自然相互理解了,更理解了老师担心学生安全的良苦用心。同样,也正是那些“不听话”的同学学会了游泳,我等“五好战士”(文革期间的三好学生)至今还是旱鸭子。

小学时期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当年由于全国经济形势不好,学校只有几间破房子,还是借寺庙的房子,上课用的桌凳都要学生自己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更是不好,记得非常清楚,我带到学校的课桌,是当年我叔叔上学时曾经用过的,感觉像是至少有100年沧桑的家庭历史“文物”,满桌面麻子眼,其中桌面的左边,还开了一个“U型”口(破损)。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不知是否有关系),正是1973年春节后,“文革”以来小学升初中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我自然顺利考入初中。初中期间大方向还是“读书无用”、学工学农,但是我遇到了一位始终重视同学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好班主任刘老师。1975年邓小平同志又受到了冲击,初中升高中又采取以村为单位推荐的方式。刘老师所能做到的就是,把每个村的同学按学习成绩和个人品质排序后,提供给各村“革命委员会”,供其参考。我与另一名同学以并列第一的成绩推荐到了村里,被村革命委员会以全村初中毕业生人数三分之一的比例推荐上了高中。

四、刻骨铭心的初恋

记得对异性产生好感,大约是在13-14岁。那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对同村的同班同学“红”产生了好感,上课时总想回头看她一眼,小学毕业,“红”辍学了;初中阶段又对后来才“清醒地”认识到实在不够漂亮的“娥”产生了好感,两年以后,“娥”也未升入高中(算不算早熟?)。

真正的初恋,准确地说是暗恋,是升入高中后。“霞”,身材苗条,模样俊俏,有一对善解人意的眼睛(自我感觉),尤其是甜甜的笑和一笑露出的左上方的小虎牙特别迷人。期间可能是她很随意的两句话,八个字,让我记了30多年:义务劳动时,我热得满头大汗,她关心的说“看你热得”;我在打扫卫生时,她说“我来帮你”。高中两年,一刻见不到她,心就慌得很。幸运的是,她的村在我村的北面,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必过我村。放学时我在她身后尾随,上学时我在村头上等她过去后,还是尾随,虽然是有点没出息,但能看到她确实心里不知有多舒服,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保存到30多年后的今天。

暗恋一直持续到1977年毕业后的4年--1981年。因为我是一个不算英俊、个头不到一米七的农村青年,而她是高中毕业后就可以“接班”进城的城市姑娘。我虽然在班里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公社”或村里没有特别的关系,农村青年上大学走出农门是绝对不敢想的。因此,癞蛤蟆是不可能吃到天鹅肉的,朋友,你说我是不是只有暗恋。

77年我高中毕业,正赶上招生制度改革,我喜出望外,当上了民办教师的我,竟然有了跳出农门的机会,更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和对“霞”的“妄想”,我拼命复习。为把握起见,我报考了中专,并如愿考取。虽是中专,但却是66名同班同学中的唯一升学者,也是改革考试制度后全村(1500人)第一个升学者,轰动一时(现是大学教务处长)。读中专三年间我白天和梦里都在打听她的下落,无果。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被派往她所在的城市---济南进修。这时我也打听到了她上班的工厂,且离我的学校很近,朋友,我的兴奋你能想得出吗?我第一次去工厂找她,心怦怦直跳,见了面“说都不会话”了。后来还是通过一封长长的求爱信表达了我对她多年的暗恋,遗憾的是她已名花有主了。

失落、难过、无奈、痛苦伴随我度过了30多年,当然,也有幸福,那是在梦里,在无数次美好的梦境中享受着“霞”带给我的美好感觉,直到今天---昨晚。

“霞”带走了我所有的情和爱。

五、第一次人生转折

1977年7月高中毕业了,9年半的中小学时光,带着父母的期望结束了,但前途仍然无望。当兵、做民办教师、干临时工(一般每天1.25元),是当年三大短期最佳选择。当兵我的先天条件受限,做民办教师更是难有机会,个人无从努力,父亲只有千方百计找人托关系到当地砖厂做临时工--推土、运砖,也未成,虽然还不知我这瘦弱的身体是否吃得消。父亲对我人生的长远策划是学一门手艺---木工,并为我备了部分工具,当年这在农村是最吃香的职业(后来弟弟学成了,且受益终生,如今常年在济南从事装修工作)。老百姓常说人算不如天算,为纪念1977年9月8日国际扫盲日,在小学班主任的推荐下,担任了村小学代课教师,负责附近几个村扫盲情况摸底,1978年1月扫盲工作告一段落,我被转为正式民办教师,每个月可以拿到12元的工资。

1977年小平同志力挺招生制度改革,我喜出望外,在课余时间我拼命复习。为把握起见,我报考了中专,并如愿考取,终于逃出了“农门”,实现了我的第一次命运转折。借此,还要对当时小学的校长(本村爷爷辈的)表达歉意:当时推荐我做民办教师时,对我寄予厚望,曾口头约定我如果同意做民办教师,今后就不能再参加升学考试。但当我“毁约”时,学校领导及老师们仍然给予我支持和祝福。

六、外地求学

1978年,我考取中专。父母卖了自己的口粮(主要是红薯干),换取了粮食关系的转移证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我走后他们的生活肯定会更艰苦。

10月23日19岁的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户口和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只身到了距家20多公里路的县城(当年没有让家长送的概念),坐上了去往“远在天边” 的德州(因为农村的孩子未出过远门,相距100多公里路远的德州,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公共汽车,踏上了奔赴德州的读书旅程。

到了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见到了一帮和我一样的整整100名(三个班)全部来自农村的同学们,成了一生宝贵财富的兄弟姐妹们。如饥似渴的同学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满足能吃上馒头、偶尔还能吃上一顿两毛钱的红烧肉的生活,以及不仅免学费(当年上学都是公费)每个月还有现金和粮票补助。家长每学期给的10元零花钱,学期末还能剩下一大半。三年间,大多数同学每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期间,同学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更是受益终生。

毕业40多年来,同学们都已从单身,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们班的32名同学每年一次(正月初六)团聚的传统始终没变,虽然每次都不会聚全,但均可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既为某位同学取得成绩而高兴,又当得知某位同学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或出钱或出力,助其渡过难关。

七、留校任教

1981年我中专毕业,面临下基层从事艰苦的野外水电施工。同学们为了留在城里工作“有人的找人”、 “有路的跑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只身一人外地求学,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正是由于“关系复杂、照顾不过来”,学校决定全部分配下基层,市里一个不留,我被分配到了上海郊区的施工单位。但这时由于我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已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当年刚刚组建的山东技工师范学院第一届师资进修班的招生考试,等待公布成绩。鉴于此,学校决定:如果被录取就去进修,结业后回校任教;如果录取不了,则分配去向不变。结果我被录取了,而同去参加招考的另两位在职教师落榜。

1982年7月,一年的进修学习结业后,走上了母校的讲台。直至2000年4月13日,期间我从一个普通教师做到了学校的教务主任。

八、我的姥姥

我的姥姥姥爷是一对非常善良的老人。有证:解放前,姥爷家仅有六亩地,家庭成分按比例被划定为地主。姥姥的娘家是周边有名的“财主”,但因……,家庭成分却划定为中农。家庭成分的重要性,青年们百度一下吧。我舅舅在部队上为了入党和提干,必须书面向组织保证与地主家庭断绝关系。

我母亲共有姐弟五人,四个姊妹(在农村)一个舅(在部队),姥姥谁家也不去,长期一个人生活。我家距离姥姥家最近,相距不到一公里,姥姥也最疼我。听老人说,1959到1961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村里的食堂开在姥姥家,所以,经济状况稍好一点,我母亲曾饿得站不起来,带着我,不到一公里的路,都很艰难的走到姥姥家,捡点剩饭吃。

1977年我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我几乎天天去姥姥家,或从3米多深的井里为老人家挑水(当年没有自来水,吃地下井水),或帮姥姥做点事情。姥姥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记得当年农村最好吃的就是油条,姥姥偶尔买点也不舍得吃,把它放在竹篮子里,悬挂在空中,给我留着,又可防止老鼠偷走。我若偶尔几天过不去,油条就放干了。后来我外地求学,姥姥就省吃俭用,留下点零钱、粮票,等我放假回家看她时,塞给我。

1986年,姥姥因病去世,当时我正在长沙上学,没能见上她老人家一面😭

九、我的母亲

      今年是母亲去世十五周年。我的母亲,虽娇小瘦弱,但性格刚强,心地善良;像多数母亲一样,一生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时期,白天下地挣工分(虽然是大锅饭出工不出力),晚上纺织到深夜,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利用“下地”前的两小时,到离家三公里远的小河边去砍柴,为冬天做饭储备“柴火”(那时是不可能买得起煤的),一米五的瘦弱身体推着近两米高的独轮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辛苦操劳,至今想起,仍特别心酸。

   母亲性格刚强,表现之一是特别爱面子重声誉,她处处为儿女着想,信奉“家丑不外扬”:记得家里年青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总是要亲自出面把“面子”挣回来;但当出现家务矛盾时,她又劝说自己的儿女“要从大局着想,少说点多干点,干活累不坏”;当家庭经济遇到困难时,父亲与她商量“告诉海燕(我的乳名,高尔基的海燕)吧?”母亲总是说:“海燕挣钱也不多,也不容易,还是别告诉他了”(后来听家人说的)。

    母亲的善良也表现在她的孝顺。爸妈结婚后,父亲当年只有二十岁,就被奶奶爷爷分出来自己过(日子),只分给爸妈“两双筷子两只碗”。我和妹妹弟弟相继出生后,从未记得奶奶爷爷抱过我们一次(听说他们不喜欢孩子)。但当爷爷奶奶没了劳动能力后,每到夏、秋季生产队分下粮食,不管我们够不够吃,妈妈总是先让爸爸将应该孝敬老人的部分,给老人送过去(爷爷奶奶跟叔婶过)。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我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两位老人,给他们带点好吃的、留点零花钱,老人家特别感动和内疚,奶奶临走前(我不在家)不停的喊我的乳名。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经过十几年辛勤耕耘,家庭富裕些了,生活好多了,儿女们也成器了,可母亲老了。也是多年的劳累和隐忍,积郁成疾,老年来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和神经官能症(母亲去世后我才分析明白的):总感觉身体好多地方不舒服,与人交谈时间稍长一会儿,就感觉心脏和嗓子难受,唯有与我叙谈,没有不适的感觉(心理因素)。儿女们千方百计为母亲求医,甚至做了肛肠外科手术,疗效甚微,十几年来,母亲受尽了折磨。由于病痛,特别是感觉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帮子女们做事,还为儿女们添“累赘”,常常“想不开”,总想一走了之(抑郁症的表现)。经过我多次劝导,母亲才打消了错误的念头。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八日(农历)早上,母亲突发心脏病,离我们而去,实现了他的意愿,终年不到72岁。

    怎样的72年:1958年22岁的母亲嫁给了父亲,1958年到1978年二十年,天灾人祸让中国人民受尽了苦难,不用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不记事的1-3岁),只记得1978年我考学离开家乡前,能吃上一顿玉米面饼子(以地瓜及其制品为主食)都是奢望。1978年到1995年,借助党的好政策,咱农民又奋斗了17年,日子终于好点了。辛苦劳累了大半辈子,年近六十的母亲刚要休息的时候,病魔却缠上了她,临终前体重不足70斤。

    悲痛之余,欣慰母亲永远解除了病痛,愿天堂一切美好。安息吧,我最亲爱的妈妈,原谅无能的儿子,没能让您享几天福,您大半辈子受累,老年来又是病魔缠身,受尽了病痛折磨。

    写到这里,母亲虽然已经走了十五年,但我仍然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十、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除了他们这辈人都经历过的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经历其它大灾大难,但却一生坎坷。

1953年14岁高小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了以优异成绩考取的初级中学(毕业后即被招为济南铁路局正式职工),造成终生遗憾。

17岁时父亲虚报年龄参军,在徐州义务了两年,复员回乡。

回乡后,我的“小秀才”父亲被推荐当了小学代课教师。其间由于表现优秀,被推荐参加当时的淄博专区临邑教师进修班。结业后,多数同学被分配转为“公办”教师,几位和我父亲同样优秀的同学,又被推荐到淄博,继续培养,结业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无奈回家待分配至今。

几经“挣扎”,未能跳出农门的老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了子女身上。六、七十年代经济无比困难:我家五口人,三个孩子上学,两个劳动力,为了一天挣4+2*10=24分(工分),一分折合1毛多钱,父母拼死拼活的干,但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少,年底还是分不到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平均口粮,每年麦收前父母都为吃饭发愁(麦收后可以将分得的几十斤小麦换成更多的红薯干),而且当年是读书无用论横行、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在这种环境下,父母还是坚持“不吃不喝也要供你们读书”。2007年母亲走了,我们只有将“孝”全部倾注到孤独的父亲身上... ...

三年来(老弟常年在济南打工),每到小长假、寒暑假,我都会回到老家陪在他老人家身边,为他(教他)炒菜做饭(母亲在世时父亲几乎不做家务),我为他配齐了空调、洗衣机(我在城里的小家庭还未享用)、煤气炉等生活用品,吃、穿、钱更是按需供给,保证老父亲的生活水平高于我在城里的水平(不是夸张,这是我一直的默默承诺),父亲非常满足,他常对我说:“我比同村的兄弟爷们生活条件好多了”。

二〇一一年正月十六下午五点四十五分,孤独的父亲,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走完了他72周岁的一生,随我母亲去了。临终前,父亲在病床上躺了近两个月,子女们为老爸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日夜侍候。尤其病重期间,父亲神志不清,昼夜不分,我夜间睡在他的身边,他大概每隔一小时喊我一次,或者要喝水,或者要给他盖盖被,或者要小便,或者要翻翻身,每次要10-20分钟,我均无条件满足他的要求,我本身就有入睡困难的毛病,只能白天在妹妹及外甥女的替换下休息一会。两个多月的伺候,我累的腰酸背疼,腿疼加重,致使后来提前退出了工作岗位,为父亲送葬时也只能单膝跪地。老爸满足安详的走了,我也终于弥补了母亲突然离世为子女们留下的遗憾。

十一、我的婚姻

爱没有了,婚还是要结的。1982年7月留校任教后,开始了我的寻找结婚对象的漫漫长路。想到父母为了供我们三兄妹读书已经费劲了心血,在家结婚虽然可以选择条件很好的姑娘,但需要盖新房,可我再也不想给父母增加任何负担,一切我自己扛。因此,拒绝了对我有意的高中同学和同村的好姑娘,

一个中专学历、形象不佳、家庭农村(当时城里人喊我们“老杆”---大概是老土的意思)、在城里无亲无友的青年,加上自己还有难言之隐,寻“人”的困难可想而知。1982年7月到1985年6月,好心人多次牵线搭桥,也深交了许姓、周姓和戴姓三位姑娘,交往分别达半年之久,均无果而终。1985年6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目前的老伴。当时我已26周岁,并已考取了长沙水电师范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脱产进修两年的学历进修师资班,9月份入学。因为是公费定向委培,毕业后必须回原单位(已经签订了毕业后工作10年的协议)。考虑到学成归来后已近30岁,会更难(现在30岁属于正常)。她,当时已经28周岁,属于大龄剩女,是“落实政策”(1960年回乡的干部家属)刚刚返城的子女,在集体企业上班(集体企业是当时找对象一般不考虑的工作单位之一),由于自己“饥不择食”,加上她及家庭不要彩礼,正好可以满足我的孝心---不给父母添负担,1985年9月18日在赴长沙上学前登记结婚,也免除了父母的挂念。

十二、大学情缘

进入大学后,不少同学来自湖南、广东、云南、贵州… …,据说在江南我这个 “三等残废”(在山东170cm以下被叫做三等残废)的山东人,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不可原谅”的缺陷了,用同学的话说“你算是中等身材”。看到不少优秀的女同学,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是,毕竟已经是登过记的人,虽然没有举办婚礼,也不敢想太多......。“艳遇”还是来了,入学两个月后,来自贵州的学习委员即对我表示了好感。虽然我向她说明了我的实际情况,但这位同学仍然非常执着,对我的攻势保持了半年之久(毕业后她36岁开始当校长,至今)。期间我也被感动过、动摇过,但冷静下来后考虑到现实的许多困难,如都有与单位签订的“工作协议”、自己已经登记(法律意义上已经结婚)等等,还是理性的结束了这段想象中可能较为理想的姻缘。

还有的女同学直接对我说“你要没登记,我也追你”。

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奇缘。1985年初我在德州翻阅报纸时,看到了一位姑娘的征婚启事(当年敢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启事的很少),其中湖南醴陵市一位小学教师“真诚、朴实”的征婚内容吸引了我。我试探着发了一封应征信(当年主要的通信方式),她居然在众多的应征信中选择了我,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几封书信来往,不仅她对我越来越满意,她的母亲对我也产生了好感(这些当然是后来知道的),全家邀请我放假后去湖南株洲醴陵市她家做客----面试。这期间我还没有参加长沙水电师范学院的招生考试,也没有想过能有去长沙的机会。因此,能否成功心存疑虑,再加上地域上的限制,自然不会拒绝当地好心人的牵线搭桥,在去长沙上学前还是从现实出发,为后来的婚姻加了保险(登记),我告诉了她,她也表示理解。

后来当确定我要去长沙上学时,作为朋友有了见面的机会,首先是特别兴奋,同时我俩心情都异常复杂:见了面说什么?是原本有缘吗?在长沙读书的两年中她几次约我去她家做客(这是真的做客),我犹豫再三还是没去。1987年7月2号,我毕业考试结束,4号即将返回德州,如果我俩再见不到面,很有可能将遗憾终生,我提前向她发出了在长沙见面的邀请。7月3日上午我们终于在她“下榻”的长沙饭店见了面,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3日至4日我放弃了与同学依依道别的机会,委托同学为我办理了离校手续,在长沙整整陪了她两天,终生难忘的两天。

十三、我的儿子

我的儿子出生于1988年,这时我已年近29岁。儿子是我只身来到城里后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亲人。他成了我此后的依靠和精神支柱,我几乎承包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下地前,夜里撒尿喊爸爸,醒来喝水喊爸爸;幼儿园接送是爸爸;买衣买袜是爸爸,缝缝补补是爸爸,一日三餐是爸爸;上学辅导参加家长会是爸爸,人生策划,当然更是爸爸。

有人问妈妈呢?妈妈用天生的母爱,请长假照看儿子到三周岁入托。当然,母乳喂养爸爸也是做不到的😅。

儿子聪明、懂事,情商一般,智商还不错,只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爱学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首先是我的责任,是我教育不成功。如果讲求客观的话:1、儿子从小活泼好动,还不会走时,总让人抱着在街上玩,大了点后总是在外面跑。上学后我让他在屋里学习,他说:“我在屋里不学,和在外面玩不是一样吗”,我无言以对;2、从没上小学前到小学期间,儿子曾多次表达了一种不惧生死的观点,这也是我一直不敢为他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原因之一。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儿子高智商的表现:年龄虽然很小,却已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再讲几个反映我儿智商的小故事吧。1、可能因为我经常提起的原因,儿子一直向往我读大学的城市--他想象中的长沙。有一次,我说:“如果我在长沙和别人结婚,你就可以生长在长沙了,不过我和别人生的儿子就不是你了”,他眨巴眨巴眼,对我说:“只要是你的儿子就是我啊”,很有想象力吧。2、在儿子4--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给他出急转弯得题,我问:一个桌子四个角,砍掉一个还剩几个?他几乎未加思考的答道:五个(绝对是第一次遇到的题)。3、在儿子6--7岁的时候,我家院门是铁的,因为“走扇”他出去后会大敞着,我往往会把门锁上,他回家时总要爸妈给他开门,很是不便。有一天,他拿了一块永久磁铁夹在了门与框之间,这样既不会自动打开,也不会被锁上,彻底解决了问题(绝对是他的创意)。

2007年到2011年,高价供儿子读完大学!2011年4月21日(生日当天)一次应聘成功,顺利就职于河北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业务一流,三次考级(华为认证)均一次通过,如今已是德州区域经理,月收入过万,儿子好样的!

儿子是我生命的理想延续。儿子的一切,包括:体格、性格、智商、爱情、工作性质及生活方式,都是我的理想及我之奋斗目标,也就是说,我的理想和追求在我儿子身上几乎完整地实现了,儿子真正成了我生命的理想再现。

当然,儿子也只是普通人,这不是他的错,他无权选择出身,因为父母太普通、太一般,又无力为儿子提供更优越的生长和学习环境,所以不可能培养出“人上人”。(2018年续)

十四、第二次人生转折

2000年4月13日按照国家政策,央企的职业学校、电大、党校撤销,组建职工培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设立18个岗位,其中处级岗一个,科级岗三个,采取竞争上岗,我竞得培训科长岗位之一。其间,还被破格评定为高级讲师。

虽然没有下岗,但实施市场经济改革后,阳企也要自负盈亏,我所在大型央企经济效益不好,工资待遇很低。加之老伴企业已破产多年,我一人的不算高的工资,面对两位老人需要赡养、儿子要读大学、住房还未解决,实在难以为继。2003年5月23日44岁的我毅然辞去了大型央企的科长职务,加入到了当地的一所新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成了一名自由职业的“打工仔”。好的是,又可以继续从事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了。

十五、酸甜苦辣十周年

自从2003年5月23日,迫于无奈,44岁的我从学习工作了23年的大型央企正科岗位上离职,正式入职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华宇工学院),已整整十年!

(一)生活

1.房子:2004年5月“英明决策”,贷款购买了华宇国际公寓的楼房一套,真正感到在德州有了根,2011年起不再做房奴!

2.儿子:2007年-2011年,高价供儿子读完大学!并一次应聘成功,顺利就职于河北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业务一流!

3.老子:2007年9月18日(农历)和2011年1月16日(农历),老妈、老爸相继离我们而去,虽均年过七旬,但实实在在在我的意料之外。在子女的思想上,父母永远不老,天下子女都有这样的感觉吧?!

4.本子:从1968年读小学到1987年大学(专科)毕业,其间15.5年的读书生涯全部公费。但2006年9月至2009年元月自费5000多元(火上浇油,下述)拿到本科学历。

5.日子:2003-2011年为了房子、儿子、老子、本子,日子只能紧衣缩食。我的一份不算高的工资加上老伴几百块钱的退休金,要分作还贷、儿子读书、赡养老人、学习进修、人情随往、日常生活几份,按计划支出。往往为购买10元以上的生活用品,绞尽脑汁!

经过努力奋斗,终于苦尽甘来!!

(二)工作

十年来先后任教务教学科科长、中职部主任、电气系教学付主任、电气系主任、教务处处长、技师学院院长和教学督导室主任。

十六、我在华宇十五年

2003年5月23日至2018年8月在山东华宇工学院工作,十五年来的岗位回眸:

1、2003.08-2006.08教务教学科科长。

办学初期,一片空白,拟订教学大纲、“招兵买马”,亲自到德州所有同类学校考察学习。制定了华宇的第一份作息时间表、第一版教学计划、第一张课程表并亲自发到教师手中、组织了华宇的第一次校内实训。甚至,设计了华宇的第一代不锈钢垃圾桶。

2、2006.08-2006.12中职部主任。

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授命组建中职部。

3、2006.11-2007.03电气系教学付主任。

        时任电气系主任,拟春节后离职,春节前与时任电气系副主任调换岗位,提前熟悉电气系的工作。

4、2007.03-2007.04任电气系主任。

        时任电气系主任离职,接替其职位。

5、2007.04-2009.08任教务处处长。

当时教务处处长由副院长兼任,因工作需要调到教务处主持工作并组织教师招聘,面试、试讲(2003至2009年在教务处工作,期间仅离开教务处半年多)。

6、2009.08-2012.10任技师学院院长。

2008年5月18日省政府批建山东华宇技师学院后,与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合体办公。2009年技师学院招生火爆,在校人数已达3000余人,授命组建二级学院,2011年技师学院在校生达4500余人,最多时达88个教学班,教职工54人。

7、2012.10-2014.05任华宇学院教学督导室主任

由于高考专科招生录取分数线的逐年下降, 至2012年高技、技师层次学生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学校决定减少技师学院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调到现岗位。

8、2014.05.24--2017.9调任人事处副处长。

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渐增大,人事处急需负责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岗位人员。校领导根据我11年来在华宇学院的工作经历,非常适合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调到此岗位。

9、2017.9因身体原因退二线,2018年8月退休。

        十五年来,所有工作岗位调整,完全是服从学校工作需要,从未考虑个人得失。(2018年)

十七、我的人生八步

第一步  一九七七年原籍村党支部鉴于自己在中学时(时值文革动乱期间)的优异成绩推荐我担任本村小学民办教师。这即初步证明了在“读书无用论”被广泛认可的年代我却坚持认为“知识肯定有用”是正确的,也使得自己可以在学校这种氛围中有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功课,争取更大的发展。

第二步  一九七八年以八十分之一升学率,考入中专(当时考学以跳出农门进城为主要目标,当然考大学没有自信),成为了中学时期同班66名同学中的唯一一位升学者,实现了自己人生第一次转折(从农村到城市),从此我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第三步  一九八一年因自己在中专学习期间突出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学校推荐我参加山东技工师范学院教师进修班的招生考试,我顺利考取,而同时参加招考的当时的一位教师却未能考上。一年后回校任教,使自己成为了本届100名学生中第一位留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从学生到教师)。

第四步  一九八五年我所任教的学校第一次允许青年教师参加为脱产学习获取高等学历文凭的招生考试,还是扎实的文化基础使自己又以十分之一的录取比例顺利考取了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进修两年取得大专学历(后又通过函授取得本科学历),同时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了一名经过系统训练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第五步  一九九七年。由于自己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被任命为教务主任,有了施展教育教学天赋的更大空间。

第六步  2000年企业体制改革,中专、电大、党校撤消同时组建职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共设18个岗位,参加竞聘的有近70人,其中科级12人竞聘3个岗位,又一次凭实力“出人意料” (两位副校长落聘)地竞到了培训科科长(九品芝麻官)的岗位。但遗憾的是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教学第一线。

第七步  二○○二年。在近几年国家电力总公司无高级讲师评定委员会的情况下,凭着突出的工作成绩和过硬的科研成果、科技论文、获奖证书,被高级工程师评委会顺利评定为高级讲师。

第八步  二○○三年。听到中外合资职业技术学院落户我市的消息,立刻第一个与董事会及学院领导取得联系,表明了有意加盟的意愿,并很快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同意,为我施展教育教学天赋,又一次创造了机会。我毅然从央企正科岗位辞职,于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开始了我的二次创业。兢兢业业十几年来,我历任教务科长、电气工程系主任、教务处长、技师学院院长、教学督导室主任,工作虽累但却乐此不疲。

关键几步,虽然谈不上辉煌,但使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学生到教师,从农村小学到高等院校,从农民到高校教务处长。一步步实现着我“抓住机遇,要靠在任何不利条件下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的座右铭 。(2016年)

十八、怀念为事业打拼的年代

1981--1995年是我十四年为事业打拼的年代。当年,毛爷爷离开我们不久,我属于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虽然是借邓爷爷之光,才成了一位吃公粮的城里人。

1981年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立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年,只有中专学历水平的我,深深感到自己能力有限,距离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当年,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计划经济还是主流,个人需要做的只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只有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那时只要在工作中(事业上)比同事做出更大贡献,涨工资、评职称、分住房,一切都水到渠成。为此,自己工作之余,为提高业务水平,在刻苦自学的基础上,坚持收看电大课程,1982--1985年(1981-1982年在山东技工师范学院进修),利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学完了中央电视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80%多的课程(取得多个单科结业证书),在有望取得自学电大毕业证书时,1985年得到了学校领导推荐的参加在职学历进修考试选拔的机会,通过全国电力行业近千人参加的选拔考试,顺利考取了长沙水电师范学院27人的师资(专科学历)进修班。经过两年的学习,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为国家培养水电人才大显身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十四年的不懈努力,在专科学历基础上,2002年被破格评定为高级讲师。

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老师们被迫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1995年企业所属职业学校开始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参与社会竞争;2000年我所在央企办的技工学校解散,老师们没了干事业的平台,开始为经济收入:为孩子上学交学费、自费买房、挣钱看病等各奔前程,奋力打拼… …(2016年)

十九、  “人生只有十五年”

2003年至2017年,是我的十五年,上帝把我的十五年安排在了山东华宇工学院。

2003年入职山东华宇工学院时,华宇国际公寓破土动工,2004年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套商品房——华宇国际公寓;2007年10月28日老母亲终于结束了十几年的病痛折磨,离我而去,也正是这一年,儿子进入大学学习;2011年2月18日老父亲经多方求医无果,随母亲而去,又正是这年儿子学成进入工作岗位;2014年底购买第二套住房——华嬉庄园,为儿子成家做准备;2015年11月2日儿子娶妻成家;2017年7月21日,老孙家的新一代——小孙孙翊洋来到了这个世界,老伴退休(2007年)十年后实现“再就业” 。

十五年,为父母养老送终,抚养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2018年)

二十、我是50、60后的典型代表

        1、少年时期吃不饱,生产队大锅饭时代,10多年靠红薯为生,不敢妄想能吃上白面馒头;

        2、中学,文革时期对前途充满迷茫,无任何奋斗目标;

        3、意外赶上考学走出农村,只身来到城里,作为“老杆(来自农村的老土)”,成家又成了困难户;

        4、好不容易成了家,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自己带孩子,累的和“猴”一样;

        5、工作刚稳定几年,又赶上国企改革,效益下滑,生活难以为继,40多岁又万不得己离职,入职民办高校;

        6、刚进入还不够完善的民办体制,在心惊胆战、如履薄冰中拼命工作,几年后才逐渐适应;

        7、这时父母老了、儿子大了,又要尽孝、又要供儿子上大学、买房、娶儿媳妇……;

        8、51岁,父亲床前尽孝时,老父亲对我说“你也老了”,当时自己还感触不深,总觉得有老人健在,自己永远是孩子,孩子不会老,不能老;

        9、如今任务基本完成了,突然发现快60岁了,身体开始有恙,真的老了;

        10、接下来面临的是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问题又摆在了面前??(2018年)

二十一、和小孙子在一起才是真我

        退休了,仅作为“替补队员”,和老伴一起照看小孙子。说实话,一天下来,还真让我感受到了照看小孩子的劳累。不过孙子天真的样子也着实可爱:拿着玩具一刻不停地在房间里跑动、在床上翻跟头、学大人擦地、往垃圾桶里扔“垃圾”(有时玩具玩够了也当垃圾扔),嘴里总是不停地吱吱语语说道着,有时含糊不清的“耶耶耶”,奶奶说,叫爷爷了。小孙子刚13个多月,由于他奶奶不准小孙子受半点委屈,因此我得不停地学狗叫、学猫叫、扮鬼脸、藏迷迷,逗小孙子高兴,在小孙子面前也没了“形象”、没了“尊严”。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我,这等“放纵”,在职场即便在学生面前,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与小孙子在一起才是真我,才能还我老孙真面目,哈哈。(2018年)

二十二、又完成一项历史使命

2017年7月21日孙家的新一代孙翊洋光临了这个世界。作为爷爷,有生以来第一次求教测算大师,通过测算,大师认为孙子”命中”缺水,故与儿子儿媳商量,起了带“洋”(最多的水)字的名字,予以补强“命中”之缺,确保孙子的百年,盛世和平、一生平安。

“百年命运已定”😄,接下来就要面对现实了。休完产假的儿媳妇要上班了,第一年由老伴与亲家母共同照看,小孙子成长无忧。周岁以后,亲家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需要照顾,又加上生意上的需要,无法再一齐照看孙子。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是感谢上帝吧,“正好”此时我的身体出了小恙,不能再坚持上班,提前一年退出了工作岗位,但还有能力接替亲家母协助老伴(中午饭和晚饭)照看孙子。整整看着孙子活泼可爱、聪慧健康的成长了两年,三周岁进入幼儿园。

两年,累并幸福着。

洋洋,你和所有人一样,哭着被爸妈带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不知忧虑、任意撒娇、我行我素------一生中短暂的、最最幸福的三年过去了,接下来就要进入“随波逐流”、不能完全自主的漫长岁月,爷爷还是期盼孙子的百年——盛世和平、一生平安。(2020年)

二十三、感恩!感恩!!

(一)1978年,借党的政策,我考取了中专,成为了全村1500余名父老乡亲和66名同班高中同学的骄傲,因为均开创了文革十年来新的历史。但做为我个人来说,我有自知之明,我真的不够聪明,考分也不高,只是刚过分数线,对于大家的褒奖,我从来不会骄傲的接受,而且有些忐忑。我只能由衷的感恩,感恩党的政策,自己只是抓住了机遇,侥幸逃出了当年吃不饱穿不暖的农门。

(二)2003年44岁的我,毅然辞去大型央企正科长的岗位,加盟了民办学校。面对多年来亲朋好友“有眼光、有主意”的赞许,我同样不会骄傲的接受。因为,回忆当年很是有些冒险:当时学校是筹办,从职高办起,办高职只是规划(回顾历史真有些后怕)。感恩,非常感恩亚太集团杨总,不仅实现了办大学的规划,还让学校发展成如今的本科高校,而且越办越好,实现了杨总造福一方的夙愿。也使综合素质确实有限的我,不仅平稳度过了我一生最重要的“十五年”,还为我的职业生涯增色不少。(2019年)

二十四、从住房变化看人生轨迹

1、1959年—1964年。2—4口人住在山东济阳崔寨孙大村一间(6平)祖宅土坯房正房(北房)侧屋里,正屋依然是爷爷奶奶住。

2、1964年—1973年。5口人住两间农村祖宅土坯偏房(西屋)。

3、1973年—1978年。父母自建4间仅正面带立砖(农村叫挂斗)的平房,五口人。

4、1978年—1985年。住中国水电十三局技工学校集体宿舍(1975年建)平房,瓦屋。

5、1985—1987年。住长沙水电师院(现长沙理工大学)集体宿舍,楼房。

6、1987年—1993年。住水电十三局分配一间12平米平房(另有小厨房6平米,均建于1963年),2—3口人。

7、1993年—2005年。水电十三局分配的41平两居室一厨一卫(独生子女楼)公房一套,3口人。2000年企业房改,交6000元转为全产权自有住房。

8、2005年—2015年。每平1350元购买的德州市华宇国际公寓91平2室2厅全产权自有住房一套,三口人。

9、2014年底再购华嬉庄园3室2厅全产权自有住房一套,4—5口人(儿子2015年11月2日结婚,2017年7月21日孙子出生)。

10、2020年按每平9000元卖掉2005年购买的华宇国际91平无电梯楼房(房龄15年),换成2018年交付使用的全产权电梯新房,与儿子同住一个高层小区。(2020年)

二十五、从交通40年巨变看发展

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次进城(济南)经历说起。我家住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崔寨街道(原济阳县崔寨镇),距离济南金牛公园(现动物园)大概有近30公里。一天,十四五岁的我执意要随父亲去济南城里卖菜(自留地里种的菜),为了赶在城里职工上午上班前,能卖上大部分,必须在早晨6点前赶到金牛公园附近的一个纺织厂门口,因途中还要在泺口排队乘坐“摆渡”(大船)过黄河(唯一过河进城通道),为此,夜里零点刚过,母亲就把我叫起来准备起程。这时,父亲早已把一车200多斤蔬菜捆绑结实,整装待发。带上母亲烙好的“厚油饼”,即葱花饼(在家只能吃地瓜面窝窝头,这也是我执意随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父亲推着独轮车,我在前面(象征性)拉车。我家距离泺口20多公里,爷俩赶到泺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不知前面已经送了几船乘客,摆渡(大船)才把我们运过黄河。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天还未亮,父亲为我铺了一块麻袋片,我又在马路边睡上了回笼觉。朦胧之中,听到父亲和客户的讨价声,才又“起床”投入工作。

1982年,我在山东技工师范学院进修结业回家时,正赶上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黄河一桥)通车。从大桥过河去市区不仅不用排队,还可以少走10几公里路。站在雄伟、宽阔的桥面上,回想起那次进城卖菜的经历,曾感慨万千!当年如果有大桥,我也就不用那么早从睡梦中起床了!

如今,京台高速黄河大桥(黄河二桥)、青银高速黄河大桥(黄河三桥) 、济阳黄河大桥(黄河四桥) 、建邦黄河大桥(黄河五桥) 、平阴黄河大桥(黄河六桥) 、济齐黄河大桥(黄河七桥) 共7座跨河大型公路桥梁已投入使用,加之正在建设的齐鲁黄河大桥、凤凰黄河大桥以及济南泺口穿黄隧道,济南将形成“九桥一隧”的过(黄)河通道,如何不让人无限感慨。

再有,1978年至1981年我在德州上学,我家距离最近的“桑南火车站”(因火车提速,现已停用)也有15公里左右,当年,回老家还没有长途公交,只能坐火车。每次寒暑假放假回家,只有提前5天左右发电报或提前十几天确定回家的车次给家长写信,家长按预约到“桑南站”接站。清楚记得一九八〇年暑期放假,父亲按预约时间在火车站等我,但火车晚点近一个小时,父亲左等右等火车还没到(农民不知道火车会晚点),误认为记错时间了,就骑车往回返。等火车到站后,自然未见到父亲,只能徒步回家。走在七月炎热的路上,又热、又渴、又饿、又累,只能边走边歇,15公里的路程我走了六个多小时。

如今,从德州回老家既快捷又方便。不管城里乡村,手机人手一部,回家再也不用写信或发电报了。高铁、“子弹头”(动车组)、大宇、快客、普客、自驾等交通工具随便选,走104国道不到两个小时,走青银高速更是不到一个半小时,子弹头火车一个小时即到济南,更不用说乘坐高铁从德州到济南只要24分钟,这在当年是绝对想不到的;从济南到济阳(崔寨)也早已开通了城际公交(K901、K905)。特别是近期坐顺风车回老家的经历更是难忘:从德州我家楼下上车,直接送到了老家院子门口,简直不可思议!

40年来交通的巨大变化,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40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瞥。同胞们,朋友们,我们真的赶上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新时代。(2015年)

二十六、我老了??

学龄前。小时候感觉大人真好,啥都知道,好想自己快快长大。

18岁前。我“出家”(考学)时,十九周岁,当年我父亲39周岁。近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农村老家,男尊女卑,男人至上,当年母亲总是围着父亲转。记得最清楚的是家里“八仙桌”的上座,只能留给父亲,父亲“下地”回家后“上座”上一座,等饭上桌,我及弟妹和母亲,首先给父亲盛好饭菜。如果有点所谓“好吃的”(当然很少)必须首先先有父亲品尝,父亲再分给我们。至于做家务,记得只有在春节时,母亲用“大锅”下水饺时,父亲帮母亲往灶内添添柴火,防止断火。母亲总是忙忙碌碌、任劳任怨:挣工分、做家务、拣烧柴、纺线织布做衣服,感觉从未停歇过。有时,父亲不高兴时,还冲母亲发脾气,这是我“出家”后给父亲写的第一封信中,对母亲的最大挂念,希望父亲不要对母亲发脾气,妈妈够辛苦了。

成年后。19周岁时,离家求学,1981年留校任教,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要工作40年,对遥远的未来只有想象。当年,面对30~40年工龄的同事,高级工程师,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自己只是中专学历,努力目标是中级讲师,我记得曾经给一位老教师说起过,老教师说,目标太低,起码高级职称。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学历的提升,奋斗目标也有了变化,1997年被任命为教务主任、2002年被评定为高级讲师。

快六十岁了?我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至少小10岁。2003年44周岁的我,辞去了25年工龄的央企正科岗位,加盟了前途未卜的民校,回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后怕,正是因为有着年轻的心态——没有认为自己已经超过了闯荡的年纪,40多岁时在街上有年轻人喊自己“大爷”,还感觉很不自在,尤其快60岁时,面对第一个把我当老头的同事,还曾先是一惊,仔细想来,确实该老了:快60岁了、40多年工龄了、儿子都成家了!

不服不行,时光荏苒,但心理年龄还是不能老!!(2018年)

二十七、我的六十年心路历程

学龄前,懂事以后,觉得自己是哥哥,一定要帮爸妈照看好弟弟妹妹,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当时,看到不到50岁的爷爷感觉好老啊。

我“出家”(考学)时,19周岁,当年我父亲39周岁。近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当年,父亲在家的地位无比高大,是家里绝对的顶梁柱;母亲为了丈夫和子女,勤俭持家,日夜操劳,无怨无悔。这段中小学、人民公社时期,看到父母的辛劳和对子女们的期望,暗暗发誓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78年考学离家。

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提醒自己务必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决心为做好工作努力再努力,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毕业留校任教时只是中专学历,所以事业上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中级讲师。经济上,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自己是单身一人,又带着进城的优越感,没有一点生存压力。

1988年儿子出生后,投入在工作和家庭上的精力就五五开了。这段时期,八小时内继续努力做好工作,下班后就努力带好(培养)儿子,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心态平和,直到2000年。

20年的职业生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吃小亏,做好人”的人生态度。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学历的提升,事业上的奋斗目标也随之有了变化,1997年被任命为学校的教务主任、最终被评定为高级讲师。这期间农村也在逐渐变好,作为子女,总认为父母会永远健康,永远不会老,年龄只是数字(都是这样想的吧),并且还单纯的期盼父母快快到60岁,按当年的政策,到时就可以为父母报销50%的药费了。

2000年4月13日,受市场经济冲击,根据国家的改革政策,我所在的学校解散了,国企办学,包括党校、电大、技校、职工学校全部解散重组,72人重组成18人企业编制的职工培训中心。这时,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接下来是为职业、为养家糊口而努力了。通过竞聘,保住了在央企的岗位,但收入很不理想,难以满足买房、供孩子上学、赡养父母等的生存需求,不得已,44岁辞去了央企的正科岗位,进入了民办体制,成了自由职业“打工仔”。

好人终有好报,由于上帝的眷顾,2004年和2014年,两次成功“抄底”,购买了商品房,成为低收入工薪阶层的佼佼者。不过,回想这段过往,确实有些后怕,正是因为有着年轻的心态(我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至少小10岁),没有认为自己44周岁时已经超过了闯荡的年纪。

年近60岁时,面对已有40多年的工龄、马上要退休、身体已开始有恙、儿子都已成家的现实,不得不承认,生理年龄老了,虽然,心理年龄还只40多岁。(2019年)

二十八、我的退休生活

        2017年身体突发状况,提前退出了工作岗位,2018年8月份正式退休。退休后的前两年主要精力放在了协助老伴照看孙子身上(见《又完成一项历史使命》)。2020年9月1日小孙子入园了,我的退休生活进入了自己的节奏。由于身体原因(腿脚不便)不能游山玩水,除了在家庭附近转转,只有在家自我掌控自己的退休生活,好在《我们老的正是时候》:

有了智能手机,足不出门上老年大学,学习琴棋书画、养生养花;

有了智能手机,随时查看养老金是否到账;

有了智能手机,网上买菜购物,送货上门,并且可用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支付;

有了智能手机,在家即可认证养老资格,证明我还活着;😓

有了智能手机,重拾兴趣,围棋单机游戏确定自己的段位,网络对弈量力选择对手;

有了智能手机,视力不好,可以听评书、看新闻,语音版、视频版天下事尽在“掌”握;看电视、看电影、看综艺、看体育赛事长短视频任你选;有特长的话还可进行网上直播,说不定会成网红😄;

有了智能手机,坐公交,不用带现金或刷卡;

有了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电动车),扫码骑走;

有了智能手机,随时掌控你的家产(不动产查询);

有了智能手机,懒得做饭,外卖送饭上门;

有了智能手机,通过微信微博QQ与天南地北的亲友、同学随时交流或视频;

有了智能手机,有电子医保卡、电子身份证,出门不用带卡包了;

有了智能手机,随时查看天气预报,关照子女冷暖;

有了智能手机,水电气暖等交费尽在“掌”握;

有了智能手机,想干啥就干啥。

我们老的正好,赶上了智能时代,只要不得老年痴呆症😅

(2019年)

二十九、我的现代城市生活

我的现代城市生活是从2020年9月1日才开始的。1978年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城里,举目无亲,从零开始了艰难的奋斗了30多年,度过了人生最难的为父母养老送终,扶养儿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十五年,直到2018年退休。

        2020年4月份,在和儿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同一高层小区购买了第三套新房(由第一套置换),家具家电全新wifi配置,2020年9月1日正式入住,真正实现了现代城里人应有的生活。

退休前,5000元的工资,加上老伴1000多元的退休金,有数项开支等着。退休后,老两口的退休金,在四线小城消费还是很充裕的,基本实现了按需所取,唯一的额外支出就是心甘情愿的“孝敬”小孙子😄。

        本可以幸福的度过起码10几年的退休生活,可惜退休前,身体有恙了,受到了慢性病困扰,无法外出游山玩水了。在长沙读大学期间,因经济能力有限,没与同学们一起出游,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游桂林、观三峡美景等,将成终生遗憾。(2020年)

三十、  传承

辈辈拼搏、奋斗为啥?为的是——传承。传承祖辈,特别是父辈为了儿女幸福,不惜牺牲、艰苦奋斗,换来了我辈相对较好的生存条件;同样,我辈必须继续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在相对父辈较好的生存条件下,为儿孙们创造更优越的生存条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比我强。当然,前提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力强大,永远屹立于东方,屹立于世界。(2020年)

(未注明时间的均成稿于2014年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