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关于“纵横比>1”在乳腺恶性结节超声诊断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纵横比>1一定是恶性结节吗/为什么有些乳腺癌不是纵横比>1

 超声科小陈同学 2023-10-22 发布于河北
纵横比>1是超声的独特征象,其为混合性征象,既可发生于浸润性癌也可发生于单纯性DCIS(导管原位癌)。纵横比>1即病灶的前后径(AP)大于其任意一个水平方向的径线(下图)。

A“纵横比>1”是指结节的前后径大于其任意水平径线。纵横比>1是恶性实性小结节的特征,良性病灶的典型特征是纵横比<1

B此例体积较小的浸润性导管癌,纵横比>1

此征象最早见于日本文献,但后来Fornage等(1989年)的研究显示前后径(AP)增大主要见于体积小于1cm³的恶性结节,纵横比>1的乳腺癌主要见于最大径小于1.5cm的较小病灶。

因为乳腺癌的异质性不仅仅存在于结节与结节之间,还存在于同一个结节的内部,可能从结节的一个部位看纵径大于横径,但是从另一个部位看横径大于纵径(图12-34)。因此,整个结节所有部分必须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进行扫查,即使结节只有一个部位纵横比>1,这个结节也不能诊断为BI-RADS 3类,必须推荐其进行穿刺活检。
上图图像显示放射状切面的分叶状结节。右下图显示的是沿白色虚线的反放射状切面左下图显示的是沿白色破折线的反放射状切面,可见病灶在虚线切面的纵横比<1,而在破折线切面的纵横比> 1。由此病灶必须归类为纵横比>1的诊断特征,并排除 BIRADS3类的诊断(组织病理为纤维腺瘤)。

纵横比大于1的形状发生于体积较小的癌,而非发生于体积大的癌,潜在地反映了乳腺癌所起源的小叶的形状。大多数癌被认为发生在终末导管小叶单元(TDLU)水平,小叶外终末导管与小叶的连接处。导管原位癌(DCIS)在终末导管内朝向较大导管及小叶内生长,浸润小叶内导管,因此病变是沿着其所起源的小叶的长轴生长。纵横比>1的小的恶性病变发展过程即从“球拍”状变成“纺锤”状(下图A-C),纤维腺瘤也发生于小叶内,但不能在终末导管内生长并进入主导管,因此,其生长方向垂直于小叶长轴(下图D)。

图A.左图代表正常终未导管小叶单元(TDLU),多数乳腺癌都被认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元(TDLU)水平小叶外终末导管与小叶的连接处。然后肿瘤向外周生长进入小叶(癌化小叶),并沿小叶外终未导管向中心进入主导管系统,这种生长模式的结果是小癌灶的长轴平行于其起源的小叶长轴。小癌灶主要累及单个小叶(浸润性病变还累及周围组织),其形状呈“球拍”样(中图)或“纺锤”样(右图)。单纯性导管原位癌多为“球拍”样。浸润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从“球拍”样进展至“纺锤”样。

B.图像显示DCIS 累及单个TDLU,TDLU呈球拍样形状。可见整体扩张的小叶外终末导管(箭,拍柄)和增大小叶内(拍头)的扩张小导管")。较小癌灶的长轴平行于其所起源的TDLU长轴,TDLU内扩张的导管很难与纤维囊性变的微小囊性结构鉴别。

C.此例小的浸润性非特异性癌保持着其所起源的腺叶导管前方的小叶的形态。小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使得病灶从“球拍”样变成了“纺锤”样。

图D 纤维腺瘤也起源于小叶,但是不能向小叶外终未导管生长,其长轴与终末导管小叶单元长轴垂直。上排图:乳腺癌的生长模式。下排图:纤维腺瘤的生长模式
笔者从Teboul的研究中知道:每个腺叶导管都有几排垂直于其分布的TDLU,腺叶导管前方的TDLU 较多,具有较长的小叶外终末导管;腺叶导管后方的TDLU较少,具有较短的小叶外终末导管(下图)。
小癌灶的形状反映出其所起源的TDLU的形状,Teboul 认为典型的腺叶导管有几排垂直于导管生长的TDLU:前方较多,后方较少。另外一些TDLU在导管的末端,呈水平位。腺叶导管前方的3排小叶具有较长的小叶外终末导管,腺叶导管后方的2排小叶具有较短的小叶外终末导管。前、后方TDLU来源的乳腺癌都将有一段时间呈现纵横比>1的特征,但是,起源于导管末端TDLU的乳腺癌任何阶段均不能探及此特征
也有些终末小叶位于腺叶导管系统的外缘呈水平位。小的恶性结节的形状反映出其所起源的小叶的形状(下图)。起源于终末TDLU的癌将与TDLU平行呈水平位生长,在其生长的任何阶段都不会纵横比>1。因此,纵横比>1这一特征的敏感性不可能达到100%起源于腺叶导管后方TDLU的癌将在一小段时期内纵横比>1,但是因为其小叶外终末导管很短,其将在生长的相对早期进入到腺叶主导管。一旦进入水平位腺叶导管生长,病灶就会在水平方向迅速生长,并变成宽大于高的形状。发生于腺叶导管前方小叶的癌将仍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大于宽,因为沿着小叶外终末导管进展到达腺叶主导管的时间较长。笔者确实观察到一些纵横比>1的病灶起源于后方小叶,然而,因为癌在前方小叶中停留的时间大于后方小叶,并且前方小叶的数目多于后方小叶,因此,笔者在超声上看到的大多数纵横比>1的病灶都发生于前方小叶。
左图显示乳腺内的 3 种类型的小叶。终末小叶呈水平位(#3),而腺叶导管前方及后方的小叶都是垂直位的。前方小叶有较长的小叶外终末导管,而后方小叶的小叶外终未导管则较短。右图显示较小的癌灶的方向反映出其所起源的TDLU 的方向。起源于终末小叶的小乳腺癌生长方向与终末小叶长轴平行,将不会出现纵横比>1。因此,纵横比>1作为可疑征象进行诊断的敏感性不可能为 100%。起源于后方 TDLU 的较小癌灶生长方向与TDLU 平行,短时间内表现为横比>1。然而,因为后方小叶的小叶外终未导管较短,病灶很快发展至水平方向的主导管系统,在相对早期即转变为水平位生长模式,形态变为纵横比<1。起源于前方 TDLU 的较小癌灶生长方向与前方 TDLU 平行,因为前方小叶的小叶外终未导管较长,癌灶需要较长的时间到达主导管呈水平方向生长。前方小叶数量较多,其内的小乳癌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大多数小的纵横比>1的癌灶起源于前方小叶。

左图显示纵横比>1的小癌灶起源于后方小叶。其位于腺体较深部,呈“球拍”形,“球拍把手”指向前方。

中图显示起源于前方小叶的典型的纵横比>1的小癌灶。病灶位于腺体较浅部,呈“球拍”形,“把手”指向病灶后方。

右图可见典型的纵横比<1的“球拍”形小癌灶,起源于终小叶。病灶位于腺体深度的中 1/3,“把手”指向中央。因为病灶起源的终末导管小叶单元是水平位的,病灶从一开始便呈宽大于高的形状。
一些病例中,可见肿瘤侵入主导管(下图)。

椭圆形线框内是典型的位于腺管前方的TDLU和一小段主导管系统(左图)。

此体积较小的浸润性导管癌(右图)累及小叶(*)、小叶外终未导管(箭)和一小段主导管(三角箭头)。
随着肿瘤增大并进人到主导管系统,其生长模式和长轴都有变成水平位的趋势。纵横比>1这个特征诊断的敏感性与结节大小成反比。结节越大,越可能长入主导管系统,并呈水平位生长模式。因此,恶性肿瘤越大,纵横比>1的可能性越小,其诊断敏感性越低(下图)。在1211个实性结节中,纵横比>1诊断的敏感性低于50%。最大径小于1.5cm的病灯中,纵横比>1诊断的敏感性为 63%,而最大径大于1.5cm的病灶中,敏感性仅有35%。下表显示了纵横比>1诊断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
图A一旦癌灶开始在主导管系统内生长,其生长模式变为水平位病灶形态迅速变为宽大于高。恶性实性结节越大,越有可能变得纵横比<1,病灶保持纵横比>1的可能性越小。发生于终末小叶的乳腺癌始终是纵横比<1(小叶3);发生于腺管后方TDLU的乳腺癌在其生长的相对早期纵横比>1(小叶2,左下图);发生于腺管前方TDLU的乳腺癌随体积增大由早期纵横比>1逐渐变成纵横比<1(小叶1,右下图)。
图B 此例体积较大的浸润性和导管内混合癌形态为纵横比<1,其可能起源于小叶前方的TDLU(粗箭头),但现在已经水平生长入扩张的腺叶导管(三角箭头),并已经侵犯两个水平方向的终末小叶(箭头)。
在较大病灶中,尽管纵横比>1的诊断敏感性下降了,但是其阳性预测值增高了。说明:纵横比>1的大体积病灶比小体积病灶更有可能是恶性。

随着结节体积的增大,纵横比>1的诊断敏感性下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