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3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

2.有学者指出,周天子“以藩屏周”是通过居高临下地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即使在宗周失陷、成周衰微的背景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仍维持了500余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

B.扩大了西周的版图

C.形成稳定的君臣关系

D.彻底控制了诸侯国

3.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的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统治者此举意在(   )

A.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

B.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

D.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4.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5.孔子在六艺教育中,强调礼乐和射御结合。这在射礼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射礼根据礼射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即大射、宾射、燕射、乡射,而且还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复杂的步骤和完备的规则。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射礼(   )

A.渗透着宗法等级观念

B.受到了古代民众的欢迎

C.承载着强身健体意识

D.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华

6.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7.关于六亲,历代的说法不一。按《左传》的说法,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按《老子》的说法,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的说法,则指父母、兄弟、妻子。这些说法主要体现了(   )

A.宗法文化的影响

B.儒学的划分标准

C.先秦的政治体制

D.秦汉的文明进程

8.周文王当政时,能够“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惠于小民”。武王在灭商之初,“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这些做法(   )

A.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基础

B.体现了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

C.提升了周王的政治威望

D.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9.殷商时期神权具有至上性,周武王把“不敬鬼神”作为伐纣的重要依据,以聚揽民心,但伐纣成功后其并没有公开否定殷商时期的神权观念,甚至还以“不敬神”作为讨伐异族的理由。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神权仅是周王发动战争的理由

B.神权政治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C.周王权威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西周治国理念彰显人文精神

10.西周和春秋时期,贵族婚姻多采用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才能完成,《礼记˙内则》提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这种婚姻制度(   )

A.成为宗法制实施的重要保障

B.逐渐形成家国同治治理特点

C.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D.凸现出女性尊贵的社会地位

11.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

A.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C.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

12.“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

图片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

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

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13.商周时期“藏礼于器”。到春秋晚期,在今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中出土了25鼎、14豆等,经过考古学家分析该墓陪葬的青铜礼器应为比较完整的一套太牢九鼎和一套大牢七鼎。考古发掘的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当时(   )

A.宗法等级制的瓦解趋势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进步

C.封建政治体制初步建立

D.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

14.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络)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这表明周代宗法制(    )

A.让周王室成为了天下所有部族的大宗

B.不完全是以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C.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D.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地方权力的纽带

15.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冲击贵族血缘政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形成层层拱卫

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16.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渐渐发展为强国。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开始受到严重挑战

B.分封制度的设计出现了异化

C.诸侯未形成对王室政治认同

D.分封制弱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17.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18.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簠(祭祀盛放饭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

B.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

D.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19.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

B.早期文明的演进过程

C.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

D.五等爵制的成熟运用

2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对山西省天马曲村西周晋献侯苏之墓进行碳十四测年,结果为公元前808±8年,而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侯苏卒于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这表明(    )

A.史学发展推动了碳十四测年的进步

B.历史研究必须与考古的发掘相映证

C.学科间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可借鉴

D.考古发掘对研究历史具有决定作用

21.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兄弟情感的政治伦理咏唱诗,《尚书》中也有诸多周王以诏策劝勉兄弟间要“友”“和”“合”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政治体系的形成

B.消除分封失衡产生的矛盾

C.鉴于前代兄弟不睦的教训

D.维护王权独尊地位的需要

22.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之说;梁启超亦曾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治国是也。”这都反映出在古代中国(   )

A.个体从属于集体

B.血缘认知之持久

C.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D.宗法精神之重要

23.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

A.标志礼乐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C.使统治区域得以扩展

D.使诸侯地位得以提高

24.周朝《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规定旨在(   )

A.构建礼乐文化实现利益调和

B.利用分封制度影响权力分配

C.强化等级观念维护统治秩序

D.缓和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

25.复旦大学孙磊教授指出,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就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血缘之私,而必须从维护共同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此乃“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所强调的尊尊大义。其意是指周代(   )

A.建立宗法制旨在凝聚亲情

B.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

C.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D.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

26.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   )

A.传播了华夏文明

B.使周朝长治久安

C.培植了经济发展

D.以世袭制为基础

27.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专制王权

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

C.分封制不断推行并得以完善

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28.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29.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30.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商朝统治之下,……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及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于周边方国的控制力较弱;周朝推行分封制,封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着血缘关系,且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样更有利于中央政令与文化的传递与覆盖,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使地缘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都属于早期国家时期,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主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考查西周分封制。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权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有效统治,从而使西周维持了较长久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版图的影响,故排除B项;在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排除C项;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不能保证周天子彻底控制诸侯国,故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周统治者褒封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是为了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加强对西周政权的认同,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B项正确;推动文化交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只是涉及商代移民,所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不是“各族”,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及统治者推崇玉器,尤其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玉器使用达到高潮,但魏晋时期风气尚简,大兴玄学,上层阶级更加崇拜虚无与放达,他们不再遵循'君子比德于玉的礼制,影响了玉器的发展,同时佛教文化兴起,给人们一种新的精神的载体,不需要用玉来装点自己;此外,食玉成仙风气的盛行也导致了大量玉材的浪费以上表明是特殊的文化环境导致了魏晋时期玉器数量少、技艺不精,A项正确,排除D项;战争的冲击破坏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导致魏晋时期玉器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宗法等级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先秦射礼强调礼乐和射御相结合,根据礼射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不同等级,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民众对射礼的态度,排除B项;射礼集中体现了射御与礼乐的结合,排除C项;射礼只是孔子六艺教育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可知,对殷商旧地采取教化德治保民的措施,利于商民对周统治的认可,D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出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到一个卫国,无法反映"众星拱月",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六亲”,实际上是指亲属关系,宗法关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虽然不同时期的“六亲”概念不完全相同,但“六亲”的主体都与宗法血缘密切相关,A项正确;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六亲”说法不属于儒家的划分标准,排除B项;《汉书》的“六亲”概念体现的是汉朝儒学,不属于先秦时期,更不能代表先秦政治体制,排除C项;老子与《左传》展现的是先秦时期思想文化,不属于秦汉时期,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秦汉文明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周文王、周武王都通过相关的政策,安抚民众,与民休养生息,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获得更多人民的支持,从而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基础,A项正确;家国同构强调国家政权与宗法关系的结合,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政治威望的提升强调的是周王权力的强化,与材料中的内容主旨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前的“不敬鬼神”,到战后不反对神权观念,再到把“不敬神”作为讨伐异族的理由,说明神权对于西周发动战争,维护统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较大,B项正确;“仅是”的说法太唯一,排除A项;根据“没有公开否定殷商时期的神权观念”可得出其神权色彩并不浓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色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婚姻制度的作用是区分妻妾,这是明确宗法制中嫡长子的关键,成为宗法制实施的重要保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家国同治”治理特点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西周森严的社会等级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起来的,排除C项;仅凭材料涉及的婚姻制度,无法对西周和春秋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作出正确判断,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下葬的方式和身体摆放方式与陪葬品,倗伯夫人代表周人文化,倗伯是山西地区的代表,体现了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材料更突出的是陪葬品代表的周文化,说明周人文化已经逐渐推广到了山西,即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比较,不能反映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血缘关系是否为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促进周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青铜器的礼器功能弱化,实用功能增强,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适应了社会变革时期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与民间奢靡风气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周王室进入春秋时期,就已经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周至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晋国赵卿墓中出土了25鼎、14豆等,经过考古学家分析该墓陪葬的青铜礼器应为比较完整的一套太牢九鼎和一套大牢七鼎”及所学可知,在周代只有周天子能够拥有九鼎,但是在诸侯国晋国赵卿(卿大夫)墓中却出现了九鼎,这说明在春秋晚期以后鼎的礼制规范等级秩序的功能已逐渐失去了,反映出贵族宗法等级制的瓦解趋势,A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制造属于官营手工业的范畴,排除B项;封建政治体制是在秦朝时期建立的,排除C项;青铜礼器出土于卿大夫的墓中,不能代表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反映了周王通过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而把他们纳入周王室的宗法制内,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诸侯也成为了周王的小宗,获得了封地,故宗法制中不完全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项正确;“所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证明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以藩屏周”的格局,C项正确;西周实行的贵族政治,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封国是统治中心非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在初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将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来管控异性诸侯,但是后期一些边疆地区的异性诸侯逐渐强大,这说明分封制的设计出现了异化,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诸侯未形成对王室政治认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分封制在初期起到了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知,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而西周盛行的青铜器多为食器和乐器,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统治者“酗酒亡国”,西周还建立了礼乐制度,赋予食器和乐器以体现贵族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含义。可见商代到西周青铜器功用上的变化是因为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A项正确;西周仍然大量使用用于祭祀的礼器,“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B项;从商代到西周,粮食生产应该是恢复发展的,排除C项;人文意识加强反映在对人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材料变化看不出人文意识的渐趋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商周时期,爵最初只是祭祀用品,后来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爵的等级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原始崇拜和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政治制度的过程,体现了早期文明的演进过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项;材料反映了爵位等级制度形成过程,没有体现五等爵制的成熟运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材料显示考古碳十四测年结果和《史记》记载的年代相吻合,考古结论和文献记载相映证,这说明学科间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可借鉴,C项正确;碳十四测年研究推动了史学发展,A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研究验证了史书记载,并未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与考古的发掘相映证”及“考古发掘”的决定作用,排除B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初期宗法制度发展完备,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等的继承法,宗法制把权力控制在了贵族内部,贵族之间“友”“和”,才有利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稳定和世袭统治,A项正确;“劝勉兄弟和睦”可缓和矛盾,C项也有一定道理, 但B、C项不是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C项;重视兄弟情感与“维护王权独尊地位”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积家而成国”“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治国是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周代实行宗法制,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被破坏,但宗法观念一直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家、家族与国家的关系,不仅仅反映个体从属于集体、血缘认知持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称谓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诸夏”地区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是区域称谓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A项;称谓变化不能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也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诸侯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周朝。根据材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可知,强调的是宗法人伦秩序,与宗法制密切相关,说明此规定旨在通过宗法秩序维护统治,C项正确;周朝构建礼乐文化目的是维护宗法秩序,巩固统治,“实现利益调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作用,宗法血缘关系影响权力分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未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必须从维护共同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可知,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要从维护国家统治和文明凝聚力方面去理解,体现了将宗法观念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反映了当时家国同构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维护共同体文明”可知,材料强调宗法观念对维护国家统治的意义,并非凝聚亲情,排除A项;官僚政治确立于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宗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可知,该学者对分封制的意义进行了叙述,认为封邦建国有助于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有助于扩展周朝的疆土等,A项正确;周朝虽然延续时间较长,但长治久安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发展,排除C项;世袭制是继承制度,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可知,商朝时“王臣”只是商王私兵,但到西周晚期,“王臣”变成了周王国臣民,体现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相对商朝得以提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西周分封制有关,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增强了周文化认同,C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家天下”体现在国家治理渗透者家族传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但商朝也实行这一制度,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与“王臣”范围的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可知,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区,同时期江西发现的考古文物呼应了“周礼规定”,而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说明西周分封制之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血缘关系完善,排除A项;贵族使用青铜器皿大小、多少与铸铜技术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材料与分封制度的成熟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从“祖宗”“亲情”“伦理”等信息可以推知考查宗法观念,而从“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则能够明确宗法对专制统治的影响。因此正确选项为B;材料并没有体现家庭伦理的重要作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王权秩序的认同和等级秩序的内容,排除CD。

30.A

【详解】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