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特稿】人生易老天难老,今又重阳

 郢都故事 2023-10-23 发布于北京

【重阳特稿】人生易老天难老,今又重阳
文/图  张卫平


    重阳节前夕,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江陵县文联在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猎·云居”举行了以“吟江陵秋色,诵荆楚风流”为主题的重阳诗会,沙市、石首、江陵、监利、洪湖五县市区的诗人们,围绕金秋重阳与楚王行宫两个方面内容,吟诵了近百首(副)新近创作的诗词楹联作品。

     诗会结束后,书法家们又在此挥毫泼墨,书写着“千里江陵”那不一样的秋色。

    历代文人皆悲秋。“悲秋”,始于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 。宋玉在《楚辞·九辩》中,开创了中国古典诗赋“悲秋”传统主题之先河。千百年来,一再受到众多诗人词家的效仿。杜甫、卢殷、陆游等十多位古代诗词大咖以《悲秋》为名的诗词,浸透着浓浓的悲秋情绪。 

     “鸿雁南飞百草黄。”此时,寒露已过,重阳将至,当我徜徉在诗词海洋里,品味诗词大家吟诵秋天名篇巨制时,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下子跃入眼帘:“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首词,独步中国诗坛,以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冲散了晚秋的肃杀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激励人们冲破逆境,为理想而奋斗。诗人完全跳出春秋季节的自然属性,从“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展现出革命者充满无限“春光”的蓬勃朝气。

     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诗词创作,应努力做到情物交融、情志并重,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磅礴的正能量。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说,诗人常常用诗词表达志向与愿望。比如,宋玉的悲秋,是将秋景秋色,与自己悲惨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其抑郁哀怨、感伤忧愤。宋玉的悲秋,本是对青春楚国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但在他的影响下,古代诗人纷纷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感叹。
     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诗词楹联创作中,紧紧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考量,采取“辨证取舍、推陈出新”的方式,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诗词楹联的精品力作讲好荆州故事。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典故,出自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与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如出一辙。虽然说的都是绘画,但却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传承既需要遵循“古人之规矩”,又要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创新性发展”。

  有道是,“人生易老天难老”。亲爱的诗友们,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跳出古人“悲秋”的窠臼,在“霜降杀百草”的残秋时节,用激昂的诗联吟诵出那层林尽染、别开生面的美丽秋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