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一诗成仙,杜甫一诗封圣,乐天一诗入魔,神作读起来就是过瘾

 翠竹明月 2023-10-23 发布于四川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许多个性鲜明、令人敬仰的著名诗人。人们提起他们时,往往不是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是用一个有趣的别称来称呼他。应该说,每一个别称均有其来源,或是源于诗人创作的特点,或是来源于某一作品。

一起来看,李白一诗成仙,杜甫一诗封圣,乐天一诗入魔,神作读起来就是过瘾!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李白一诗成仙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自由奔放、瑰丽多姿的想象力和豪迈炽热的抒情方式,著称于世,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将浪漫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蜀道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喻有功业难成之意。不少人认为,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入仕不成的痛处。

李白作《蜀道难》这首诗,正是长安十九年初入长安之时。

那时的李白,一心追求功名,正为自己的入仕奔走,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却苦于无门路、壮志未成。

生于尘世,面对入仕,即便是李白,也难免俗。不屑于天堑艰险的诗人,在仕途之难上,也不免道出了“难于上青天”的嗟叹,用攀援蜀道的艰难来喻指仕途攀登的艰难。

蜀道固然难,难到极致,难得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李白是诗中仙、酒中仙,是生命的主宰,是命运的舵手,他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

凡人对这样的蜀道定是望而却步,可是李白仗剑出蜀,恣意人生,即使是这样的蜀道,也不能阻碍他人生的豪迈挥洒。

李白的浪漫是舍我其谁自信的浪漫,是凤舞九天瑰丽的浪漫,是飘逸潇洒不羁的浪漫。

余光中赞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浪漫根植于盛唐,反映出盛唐气象。

杜甫一诗封圣

“圣”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这是最高的荣誉,必须是才华和德行兼备的人,才会被称为“圣”,比如文圣孔子,武圣关羽。

杜甫被称为“诗圣”,可见他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高。

他的诗不像李白的诗那么浪漫,更多的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杜甫43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经历了被俘、逃亡、贬官之后,杜甫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760年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其实就是一座茅草屋,漂泊一生的杜甫终于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八月秋风十分无情,竟然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长夜沾湿,诗人无眠,感慨吟诗,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穷而后工,读之令人鼻酸。

如果诗到此处戛然而止、只顾自影自怜的话,杜甫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已,但就在这样的苦境中,他想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正是这种推己及人、胸怀天下的境界,使得杜工部拔地而起、超越众人,最终被封为“诗圣”!

乐天一诗入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白居易可是写诗的高手,他一生写诗近三千首,被后人称为“诗魔”。

他之所以被称为“诗魔”,是因为他写诗特别入迷,必须写完才去吃饭、睡觉。而且,白居易还有反复诵读和抄写诗文的习惯。他从早到晚又读又写,时间一长,舌头生疮,手指长茧,好像着了魔一般。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被誉为“诗魔”。

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为“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一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逐渐转为“独善其身”,虽然仍有关怀人民群众的心,但表现出来的行动却早已没有过去那般炽热。

或许,他在那个时候就懂得了所谓的职场规则,更明白了何谓“伴君如伴虎”,他在江州郁郁不得志,某天送客回去的路上,听见了琵琶声,于是与琵琶女有了一次短暂的闲聊,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绝了天涯沦落,相逢相知,三弹“琵琶曲”如泣如诉,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千古绝唱,它与《长恨歌》堪称白居易诗中的“双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