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叶绍翁又一首经典绝句,笔力非凡句句写景,让人眼前一亮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诗歌发展到唐朝时达至顶峰,后世很难在诗歌上超越前人。

但在文学发展相对宽松和繁盛的赵宋一朝,众多文人却有了独辟蹊径的创新,他们以阐释生活和人生的哲理,作为诗歌的主要内容。

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些诗人靠着人生的观察与感悟,写下哲理味十足的诗句,从而让宋诗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得以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两宋也不止这些诗人,还有我们小学课本里的常客叶绍翁,一首《游园不值》中形象而又富有理趣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他也成为千古流传之人。

叶绍翁,史料记载很少,南宋中期诗人,原姓李,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

祖父李颖士为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因抗金有功,擢大理寺丞、转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争之事被贬。

叶绍翁在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总体来说仕途并不顺利,便辞官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和“西山先生”真德秀过从甚密,也和众多诗人有唱酬之作。

叶绍翁以七言绝句最佳,诗风属于江湖派风格,语言清新,意境悠远。

最出名当属那首《游园不值》,可谓是历来传诵。

除了这一首之外,其实他的存诗量还是比较丰富,我们能看到的作品就有50多首,其中《夜书所见》同样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不应该被忽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诗文赏析 -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触景思乡之作,我们不知具体写于何时,但根据意境来看,是诗人漂泊他乡,在一个寒冷的秋夜,突然想到故乡,感伤之余所作。

诗文大意为:瑟瑟西风吹落了梧桐的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秋风渐起,让客居他乡的我更生忧愁,禁不住思念起自己的故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处灯火,料想应该是几个孩童在捉蟋蟀。

就是这样一首小诗,没有大开大合直接抒写的悲情,但活灵活现的场景,通俗直白的语言,让人们一读便是能够明白其中意思,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

诗中借景抒情,短短28个字的绝句,四句均是写景,描写了瑟瑟秋风、梧桐叶落的自然之景,还有寒江孤舟、篱笆灯火等生活之景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第一句以绘景开启,“萧萧”是听觉,“寒”是触觉,这是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秋天环境的凄清幽冷的气氛。

“江上秋风动客情”,第二句加深了这个气氛,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引人深思。秋风已至,催人加衣,更撩动起自己绵绵的乡情乡愿?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种羁思离愁萦绕心头,难以排解,突然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只见那那茫茫的夜色中,篱落间有闪烁的灯火,应该是有儿童在挑促织。

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作者把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儿童的活泼天真的快乐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里“知”是猜想的意思,所以作者并非是亲眼目睹,而是见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后的心理活动,这也许是他曾经童年的经历,只是这时候闪现在脑海里,但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四句诗里,叶绍翁笔下所见所闻,或明或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构造出巧妙的意境,给读者有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生动感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这种非凡的笔力叫人眼前一亮,让人深深佩服。

朋友们,读完这首乡思佳作,您有何感慨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如果喜欢长风的文章,请帮忙点赞、推荐,留言或转发,谢谢啦!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