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夫会客厅第三期丨《封神第一部》何以开片即“封神”?

 南京栖霞百仁 2023-10-23 发布于江苏
江西

暑期档的影片真的太多了,看得小万是目不暇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封神第一部》呢?传统的中国神话、震撼的特效奇观、壮丽的现场置景,当然还有满满的荷尔蒙。

这么多buff叠加让《封神第一部》开画即“封神”,也让小万这次的会客厅内容精彩纷呈!

本期节目的嘉宾分别是:

西安影视数据评估中心评估部部长

张梦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特色电影评价体系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原文泰

2022年“万夫观影”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本科生组入围参赛者、江苏省文学社团联席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朱奕霖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刘凯

一起来分享今天的节目吧 ~

(点击上图可听音频)

小万:

欢迎来到本期的影评会客厅,我是小万。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战线长达 8 年来自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是最近非常火热的一个IP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典型IP。其实在这个影片上映之前,网上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在对剧情内容本身讨论之前,就先来看这部影片的口碑以及网友的评价。

张梦香:

这部电影的口碑情况我们分别做了两次的调研。一次是在影院做的随机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学生与成年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小学生认为该电影晦涩难懂,但是大部分的成年群体比较认可该影片,觉得影片震撼感与冲击力较强。第二次调研我们是分析观众影评的词云图,从中发现大部分的观众认为该影片恢弘的场景令人惊艳,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英雄神话史诗;仅有少部分的观众表示叙事和人物的成长是有待加强的。截止 2023 年7月 26 日上午 8 时,通过西部影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电影的总票房是 5. 48 亿,抖音的话题播放量达到了 57 亿,观影人次是在 1252. 9 万人次,豆瓣有 21 万人进行了评价,目前的评分是 7. 7 分。在7月上映的作品评分排名是第四名,票房也是在口碑变化的过程中出现递进增长的趋势。

小万:

确实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封神第一部》经过这么多年才上映,就是因为它强大的故事内核才让人们愿意去看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的传统IP,《封神第一部》对于部分人设和剧情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它是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这些改编一定会对后面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此次改编,你们认为它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或者说它对于接下来两部的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原文泰:

好的,我觉得《封神》这部电影,它从目前我看到的成片和豆瓣网友的一些评论,我整体感觉很难用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对它去做一个定义。因为我觉得它是很复杂的一部电影和一种文化现象。那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从这部电影在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从价值层面来看,我觉得《封神》这部电影它跟我们前几年的《流浪地球》有着一个比较近似的地方。前者是作为封神宇宙的一个开篇,那后者则对于我们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贡献和价值,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忽视或者否定这样一种开篇之作。《流浪地球》其实是开启了我们中国电影硬核科幻的道路,那《封神》我觉得它又是重新衔接或者重新捡起了我们过去,包括《画皮》等等这样魔幻主义的电影的发展传统。另外他也做了一个当代化的、现代化的这样一种改编,所以尽管说《封神》这部片子,它作为这个系列的初代版本,有很多的优点,当然它也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与其去判断这部影片它改编是否成功化,我们更需要去探讨的是这部片子他在改变方法上的新的策略和突破,我觉得这个层面其实《封神》还是做的比较好的。

我看大家现在很多人在原著党和改编党中间互相在打架,但其实《封神演义》的原著,整体的文学性或者说文学价值不是太高。我们对它的文学原著其实也有很多的批判,它重在一种传奇性和对多元化人物的书写。但是我觉得电影改编,不能完全的从原著出发,尤其是面向我们现在主流 90 后、 00 后的电影观众,他们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封神演义》,甚至于他们连《封神榜》这个电视剧都没有看过。所以对这些受众群体来说,影片的现代化改编我觉得一定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封神》这部片子,第一,它有非常鲜明的历史意识,它从《封神演义》包括其他的一些作品当中提炼出来一些核心化的东西,延续到了《封神》这部影片当中;那另一方面它又没有简单的将电影回归到原著,而是以这个原著作为一种叙事模型,将整个历史环境为背景,去做了一些叙事上的重塑。所以在人物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些与过去的反差感。比如说纣王,比如说姜子牙,比如说妲己,这些形象跟我们过去对他的一些认知和理解其实都有一些偏差和新东西在里面。所以这种新的东西是什么?其实我觉得就是这部片子,结合了这样一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和人物的历史特征,以及在当下他如何去做一些改造,能够更好地去迎合我们当下的年轻观众的一些价值观。整体来说这个做了很多的矫正。你看像这个纣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过去的文艺作品里边他就被描绘成一个昏君的角色。《封神》里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他这种负面形象有所保留,但是已经被降到了不是他重要的一面,还体现出了他作为统帅的这样一种决绝以及残忍。另外他还描写了他作为儿子,或者作为人的一种脆弱,然后又把它承接在这种父子之间的关系,他在中间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角色,所以我觉得《封神》这部片子给我们呈现了非常多重的父子关系。那这些东西其实跟我们在当下观众的这样一些观影诉求能够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衔接。

小万:

是的,那我们也能看出来原著的《封神演义》,它其实更偏向于对于人物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特质的刻画,如妲己就是狐媚惑主。但是在我们《封神第一部》中,它把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更加的立体,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就是我们现在电影创作的一个方向,不再是以往的那些偏向于某一个特质去进行讲述。我们也采访到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朱奕霖同学和海口经济学院的刘凯,听听他们对人物特质改编的感受。

朱奕霖:

自从 1927 年以来,改编自《封神演义》的电影作品其实已经有上百部了。我个人认为这次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成功,也是最具有颠覆性的。我们对于《封神》的大部分的影视化改编,主要是分为四种叙事模式的:第一种就是以武王伐纣的战争戏码为主,它主要彰显的是一种革命叙事逻辑,这种基本上是非常尊重《封神演义》的原著小说的。第二种就是以反抗父权,反抗宿命为主,像我们熟知的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第三种是以渲染人物道德为主要的宣扬点,就比如我们在2010 年的《姜子牙》,它更多的还是在塑造姜子牙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主要以救苍龙生的道德叙事为主要。第四种主要是以妲己为切入点的一个叙事,乌尔善的《封神》在第一部当中主要是聚焦于姬发这个英雄人物的个人成长,他有将西方戏剧的一些内核,比如说是弑父情节融入了其中,他把原本武王伐纣的战争戏码更多的转换成了姬发的心路历程,而故事也主要开始集中于描绘父子关系上,以往的影视化改编是完全不同的。乌尔善导演他想把道德和伦理作为本片的一个潜在动力,他试图去表现亲情对伦理的保护和尊重,这一直是中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它并非是简单的还原原著,或者说利用 IP 和特效的打斗场面去博人眼球,它本质上是在说故事,并且是在讲一定道理的。除此之外,更被我关注一点就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妲己的形象是非常颠覆性的。妲己她不再作为负面形象出现,当我们今天去看乌尔善的《封神》,他就考虑到这样一点:《封神演义》中的部分世界观和今天观众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在苏妲己的这个人物改编上,我们现代人会普遍认为原著当中对苏妲己的刻板印象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贬低,它与当今世界的价值观相悖。乌尔善是着重对这个进行删减和改编的,他把妲己塑造成一种报恩者,而非蛊惑者,这本身对这个角色的形象就是颠覆性的。当我们回到《封神》剧本本身,它改编的重点无非在于这个导演他如何去处理苏妲己和殷寿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影视化改编剧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红颜祸水、祸乱朝纲。但到了今天,苏妲己只是以单纯的报恩者形象而出现的,反而会博取我们的同情和人物逻辑设定上的认可。而殷寿的这种野心都是他自己产生的。这就是我对《封神》人物和剧本改编上的一些看法。

刘凯:

从人物及剧情改编来说,我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封神》登场人物众多,剧情也盘根错节,其中大量极具想象力的画面实现起来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制作技术,更是这整个剧组的审美艺术。所以关于人物最大变动,就像刚才说的妲己和殷寿这两个角色,其中对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是商王殷寿这个角色,开场就是商王殷寿率领质子旅攻打冀洲城这个场景,这个开场在我看来就是高端局。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众多将士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他冲进火海,勇往直前?肯定是勇士中的勇士,因此影片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确立了商王英雄的人设,他就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现任商王之子,王兄的弟弟,他是帝国的将军,国家的栋梁。所以殷寿作为整个电影恶的代表,其实并不是谁生来就是恶的,他的恶不是《封神演义》里所描述的那种滥杀无辜、荒淫无度或者智商低下。他的恶是有动机有策略的,所以这种邪恶才是更危险的,更能给我们正面的价值提出极致的挑战。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商王殷寿的恶也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从影片中殷寿与李雪健老师所扮演的姬昌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从小可能被父兄视为工具。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整个电影对殷寿这个人物的刻画更为具体,而不是那刻板的殷寿印象。商王殷寿这个角色有他的政治野心,他想要成为整个天下的王,而妖并不是《封神演义》原著里整个恶的推动者,妖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影片中姜子牙的台词就是:“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你内心里面有邪恶的念头,妖才会依附于你。妖其实就是他内心欲望的放大就器,是他的心魔而已。恶的动机在商王殷寿本人身上,他追求权力,他要去杀死自己的哥哥和父亲,然后篡位,当四大伯侯知道真相之后,会被他一一杀死,他还要在所有人面前表演,他是一个伟大的自我牺牲的王。所以我觉得此次《封神》在殷寿恶的方面表现的很具体,从家庭关系上就能看到这个人是无底线的,他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觉得用当代人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个改编首先能看到他心里的确有这种极端邪恶的表现方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战胜它,这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相对于神话原著而言,本篇故事他在一些方面有些取舍得到了调整,但绝不是魔改,而是更多的从人物、从事件本身出发,红颜不一定是祸水,亡国的也不一定都是女人,只有人心才是最难测的。

小万:

是的,其实这部影片它对于这个方面的改编还是非常成功的,以及它对于人性,人对于欲望的一个描述。那么既然我们都知道《封神》它是我们的中国传统神话,那在它搬上大荧幕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特效。我们也知道这部影片它的特效制作是从 2017 年开始的,而宣传就从 19 年宣传到了 23 年,在这之间经历过了非常长的时间,我们的特效制作技术也进行了非常大的更新迭代。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在观影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这个特效让你有一点儿出戏,或者说这个特效能不能满足现在观众的审美呢?

原文泰:

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当时我是在一个比较好的影院看的,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片子整体上来看,它的视觉效果在当下其实是能够站在我们国产电影特效当中的第一梯队的。但是我觉得其实还是有很多比较明显的瑕疵。一方面我觉得它的特效在视觉规模,还有音效和置景等,它还是能够给观众制造相对的魔幻电影的期待和沉浸感的,但在画面的细节有非常多的瑕疵,比如说甚至于好像有一些绿幕,这种技术上的瑕疵我觉得不应该在这样一部大制作的影片当中出现。但是它还有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尤其对一些数字角色的制作,比如说雷震子。虽然雷震子很多人说他长得太丑,但我觉得像这种数字角色,本来就是电影视效工作当中一个非常困难的环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雷震子在影片当中的动态表现其实还是比较栩栩如生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其实还挺好的。但我觉得它最大的问题在于这部影片究竟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或者说什么样的技术审美,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比较明显。那审美这个词对于观众来说,其实它在视觉上的这种审美它是有时效性的,比如说我们五年前大众喜欢什么,跟当下大众喜欢什么样的其实都还是不太一样。所以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尤其像《封神》,像《指环王》等等这样主打一种史诗感的大制作,它其实主要是在审美层面要去对抗大众流行影片的这种视觉审美,它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超脱开这种所谓的流行性跟时代感。最简单来说就是,这部片子你放到 10 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它的审美,我们觉得仍然还不错。所以我觉得这个点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我觉得《封神》这部片子在审美上来看,它可能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它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它融合了我们东方的传统仙侠的这样一种感觉,但另外一方面它的这种特效制作,又呈现出了一种所谓的重工业的感觉。所以我们很多评论说看《封神》的时候开场的那个段落想起了《权游》,包括《指环王》等等,所以它杂糅了非常多的东西。这种杂糅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大的削弱了《封神》本身的审美体系的,我们可以看它对仙界的呈现。为什么大家评价它说非常的塑料感,我看就有网友指出来,其实我们古代的这种神仙的衣服绝对不是白色的,它是彩色的。就是它这种现代改造其实没有注重去营造出《封神》自身的东方式的或者中国传统文化式的审美体系。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有一些更好的提升。总体来说这部影片的特效制作,其实与和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中国重工业电影的这种标签能够进行匹配。另外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它也是为我们中国电影的工业制作,做出了探索和进步,所以也是蛮期待这个后边《封神》2和《封神》3的,因为它现在有一个更好的时间,去做一个后期,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更好的这样一个成品。

最佳影片

─────



▣▣▣



刘凯:

我认为在美学层面来说,《封神》的特效以及服化道,已经做到了目前国产电影的极致。我觉得从想象力和蕴含的历史层次来说,《封神》并不比《指环王》差多少,但是从整体影片质量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至少在此片之前我还没有看到比《封神》更有诚意的国产电影制作。所以在网络上有很多人拿《封神》与《流浪地球》做对比,两者一个是神话史诗,一个是科幻。神话史诗是对我们历史的溯源,而科幻是向未来,相比于向未来,我认为我们 5000 年的璀璨文化更值得我们在大荧幕上去呈现,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价值观念。所以《封神》的世界观构建,包括戏剧、结构设计都是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虽然过去了 6 年,但《封神》的特效完全有能力满足今天的观众,其宏大场面的展示、数字人物的建构,都体现了背后强大的工业水平。从《封神第一部》呈现的效果来看,即使该片延迟了三年才上映,但影片的特效技术仍然不显过时,我相信在三年的时间里,片方肯定也对作品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当然如今的观众在评价电影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以特效为第一标准,特效的观赏性、电影叙事节奏、情节逻辑、角色人物群像是否互有关联以及演员的集体表演是否过关,这些都是认定一部电影优劣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你即便是拿这些更高的标准去考量这部《封神》电影,观众也会觉得创作者是用心且有诚意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其开画即封神的重要原因。其实我在观影的时候,我能切实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一帧一帧的画面,就仿佛一幅幅山水画一样。《封神》这部作品大家都知道,它原著改编自《封神演义》和这个《武王伐纣》评话。这两部作品是在明代写成的,书中对商代的描述也有很多元明的色彩。封神相对在明代并不入流,而且从影片创作剧本角度来看,它其实是有缺陷的,它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但我认为神话故事就是要保持跟历史若隐若旖旎的距离感。所以当我在影院观看的时候,被服化道和特效所体现出的中式美感而征服。我在观影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因为不是所有的民族都能够有这种史诗可以拍摄的,幸运的是我们是拥有的。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铺满整个荧幕的参与人员,他们有的已经被画上了白框,甚至没有能看到电影上映的这一天。所以这部制作真的是凝聚了很多心怀神话梦想的电影人的心血,中国电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诚然,《封神》可能跟国外的一些史诗电影有些差距,但这部电影为我们树立了神话史诗的大旗,追溯民族的故事,民族的精神,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我觉得乌尔善导演他十年磨一剑,看过了片尾的彩蛋,我更加的期待第二部和第三部,因为它确实是独属于我们的神话史诗,独属于我们的浪漫。

朱奕霖: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评论《封神》的特效场景做的并不是特别理想,或者去模仿《指环王》《权游》,就是这方面我其实是能理解的。因为《封神》它过去了三年多,而特效这种东西它又是与时俱进的,每一年更新迭代非常快,这可能就有一部分观众觉得《封神》特效存在一定问题的原因。但是我在实际观影过程当中,我对绝大部分场景的特效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我说的更具象化一点,特别是他对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特效和美术上的刻画,比如说像电影开篇的冀州,它就是很明显的冷酷严峻的感觉,这是我们东方对于这种极北苦寒之地的一种美学想象。像朝歌城,它又是以一种神秘主义气息特别浓厚的方式去呈现的。因为殷商的文化属性其实是属于一种部落文化,它对神权和巫术其实是特别崇拜的。在塑造朝歌城的同时,他也要渲染殷商的宏伟奢靡。它整体的特效状态就是奔着这几个概念去的,我觉得是很成功的。后面包括姬昌所在的西岐,那就完全是一种农业文明的遐想,它包含了一种东方农耕文明的美学特点,颇有劳动人民崇尚自然的美学内涵。但说实话我也看了很多关于抨击《封神》特效的一些评论,我也确实觉得有一个方面是值得诟病的,那就是在元始天尊所在的玉虚宫,我们其实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原本所期待的那种仙风道骨,被特效整的有一点过于现代魔幻了,与元始天尊及其 12 弟子的道家风骨,它被隐匿在一种棕褐色的混沌气体之中。它相较于传统的影视改编剧,比如说《西游记》《封神榜》,它对于仙境的刻画,貌似缺少了一种琼楼玉宇的感觉。我看了美术指导叶景添老师的美术笔记,他在美术草稿当中刻画的昆仑山玉虚宫其实是非常具有东方美学特点的,是非常典型的东方仙境,但由于特效的加持,把它做得有些许的塑料感。当然我们也能说这是东方美学和现代魔幻的一种融合,因为叶景添老师近几年的美学是在做东方美学现代化的尝试。但是我也看了很多的评论,有一些观众指出,殷商时期的文化其实是非常多元的,古人对于这种气体星辰,包括先进的想象和刻画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它并不像我们今天去想的这种很刻板的对仙境的描绘方式,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这一部分特效场景的制造过程当中,我个人觉得它是完全和我们概念当中的东方美学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在东方特殊的地域文明之下,同时展现的是各个时期或各个地域包括各个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东方美学,它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东方诗意特征,整部电影并不都是以这个为核心去塑造的。

小万:

好的,谢谢大家。其实大家对这个故事留有很多的想象,而能把这些想象做成实际,我觉得这已经是我们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非常大的一个进步。之后还有两部,也希望乌尔善导演可以用更加顶尖的技术,呈现更加完美的,更加充满神秘感的封神故事。我们《封神第一部》能上映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它能够在不管是技术还是故事上有一定的这突破,我们觉得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神话电影这个方向的一个突破,也为我们之后的电影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

张梦香:

希望《封神第一部》继续产生长尾效应,为未来的第二部、第三部奠定坚实的粉丝基础,培养忠实的观影观众,同时因为这个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人在不断探索中做出的努力和执着,他们在这个神话大制作缺乏的市场荒漠里可以说是在披荆斩棘。所以希望乌尔善导演未来依旧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无限地畅游,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精彩纷呈的视觉奇观。

小万:

所以也能看出来乌尔善导演对于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神话系列电影的渴望,也希望《封神第一部》也能为三部曲开一个好头,为我们带来名副其实的中国版的《指环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