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犹在”还是“业犹在”?——毛主席《读〈封建论〉呈郭老》诗的个别用词及诗律问题浅议

 昵称21405352 2023-10-2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以上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第三句“祖龙魂死业犹在”里的“业犹在”,在有些书籍或文章中为“秦犹在”。

       是“秦犹在”还是“业犹在”?

      据笔者查考,许多集录或研究毛主席诗词的出版物,比如《毛泽东与文艺传统》(陈晋著,东方出版社西历2014.7第一版)、《细读毛泽东诗词》(徐四海、夏勤芬著,上海三联书店西历2014.11第一版)、《毛泽东诗词大观》(蔡清富、黄辉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西历2015.3第六版)、《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徐四海编著,东方出版社西历2017.5第一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西历2017.9第一版)、《毛泽东的诗赋人生》(曾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西历2021.4第二版)等,录的都是“秦犹在”,只有个别的出版物,比如《毛泽东诗传》(曾珺著,中国画报出版社西历2014.6第一版),用的是“业犹在”。录为“秦犹在”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一书在此诗后注明:“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铅印件刊印。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在后面的“考辨”中又提到:“这首诗编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时,是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刊印的。”由此似乎可以认为,现在中央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当年这首诗的铅印件,这份铅印件上有毛主席亲笔修改的字迹或签名,毛主席原稿用的是“秦犹在”。至于“业犹在”的版本最早出自哪里?是另有文字材料依据还是某人根据诗句含义修改的?目前无从查考。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的意思是:虽然秦始皇死了,他建立的秦皇朝也灭亡了,但是他开创的功业(统一中国疆土和许多规章制度)却长久存在。诗中第五句“百代都行秦政法”其实就是对此提供的佐证。毛主席曾说过:“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陈晋著《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西历1997.9出版)正是这个意思。所以,“祖龙魂死业犹在”是文从句顺的。而“祖龙魂死秦犹在”,字面上看是说“秦始皇死后秦朝还在”,这当然符合秦二世存在三年的历史,但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最终,还是只能把“秦犹在”里的“秦”引申为“秦始皇的功业”,例如《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就把“祖龙魂死秦犹在”解释为“秦始皇虽然早已死去,但他所开创的功业还长留史册”,其它出版物也都大抵如此。这与字面多少有点儿不太顺畅。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一书中提到,曾有人把这首诗推断为伪作,其理由是这首“七律”诗有很多不合格律之处,“与毛泽东作律诗的一贯作风相违背”。该书所说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主席审定过的这首诗铅印件,以及该馆保存的西历1973.8.7周恩来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中提到“江青同志在昨晚政治局会议上已将主席读柳子厚的封建论和呈郭老的诗以及有关问题给我们传达了”,无可争辩地否定了伪作的猜测。然而,这首标为“七律”的诗除了全诗八句、每句七字和韵脚之外,的确有很多平仄不调、失粘失对等不符合律诗格律要求的地方。既然这首诗来源于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主席审定过的铅印件,则其标题中的“七律”体例自然也是毛主席确定的,而诗中那么多平仄失调的问题,显然有违他主张的“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西历1965.7.21毛主席致陈毅的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和《毛泽东诗词大观》对此有过分析,主要提出了三种可能:一,《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认为,古人就写过不合平仄的“古风式律诗”,例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和苏轼的《寿星院寒碧轩》即是,毛主席作于西历1955的《五律·看山》也是,所以这首《读<封建论>呈郭老》可能就是毛主席有意识写的古风式律诗。二,《毛泽东诗词大观》认为这可能是毛主席为“达意”而有意识多破平仄常格的一首诗。三,两书都认为可能是因为毛主席当时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精力、脑力、记忆力均自不如前了”,此诗是他口述由人笔录(《毛泽东诗词大观》说是江青笔录的),录完后无暇或无力再进行格律方面的推敲、修改了。

       对于一,所谓“古风式律诗”,是有些研究者对前人那种形式如律诗但没有平仄、粘对要求的诗作的称呼,实际上那就是古风,前人没有刻意去作“古风式律诗”的,毛主席也不会有意作“古风式七律”。

     对于二,古今律诗中的确有为了“达意”而不得已违反格律的,但都只是全诗中的一两处。毛主席此前的诗词也有为“达意”而破格的,但从没有像《读<封建论>呈郭老》这样大量违反平仄、粘对的,从他的格律诗词深厚功力和“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的主张来说,都不会有意作这样的“七律”。

       所以,最有可能的还是三,毛主席当年重病在身又国事繁多,没有精力和时间对这首口述出来的诗作进行修改了。实际上,可以说这首诗只是初稿。写作格律诗词,先把偶得的佳句或所思所想吟出初稿来,再去充实、修改、调谐语句和平仄粘对,是常有的事儿。

      如果毛主席当年有时间有精力推敲斟酌这首诗,那么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严格按照格律要求进行修改,使之成为一首真正的“七律”,但很可能会失去原稿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物透辟尖锐、明快峻爽的论说;二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思想,准确“达意”,把“七律”改为“七言古风”,或者不标示体例。

      根据毛主席的伟人性格,最可能的是第二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