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人口流入的最大赢家,不是北上广,是这些后发城市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10-24 发布于北京

前不久,浙江地方媒体发文称,杭州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升格为第十个超大城市。

10月,住建部公布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每年的统计年鉴上,都会有一栏数据: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两者相加,即为城区总人口。

根据年鉴,城区总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的,共有两座城市:东莞和杭州。城区总人口首次突破500万的,只有一座城市:苏州。

更有意思的发现是,把时间拉长到十年维度,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并非北上广,而多是一些后发城市。十年间,有的城市早已实现两级跳,有的还停留在十年前。

谁是人口流入最大的赢家?

01

东莞、杭州晋级

关于何为超大、特大城市,国家统计局早有定性。

2021年,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求是》杂志上公布了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

不过,超大、特大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可算为超大城市,在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七普距今过去了3年,城市人口持续发生着变化。

比如,七普时(截至2020年11月),武汉因为距离超大城市的门槛差了5万人,被划为特大城市。到2021年,住建部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总人口上升至1094万人。

如果按住建部数据,东莞、杭州地区一同迈入了超大城市行列,而苏州晋升特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有所差异,由此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佛山城区常住人口达854万人,妥妥的特大城市。而住建部公布的佛山城区总人口却未达500万门槛线。这或许是因为统计口径不一致。

尽管如此,住建部的人口统计数据仍有一定参考意义,尤其当我们不比较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而是从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我们更能看出,过去某一段时间内,哪些城市承接了最多的人口,哪些城市停留在原地。

02

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

根据住建部最新的2022年数据,全国共有10座城区总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9座城区总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

大刚观察(DGbeacon)以十年为观察期,将这19座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区总人口变化趋势进行了可视化。结论如下:

  1. 19座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致可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上海、北京,主打一个遥遥领先。

第二梯队是深圳、重庆、广州,十年前就已跨过超大城市的门槛。

第三梯队是超大城市“后发队伍”,成都、天津、武汉、东莞、杭州。十年间,纷纷新晋超大城市。

第四梯队是以西安、郑州领衔的特大城市阵营,包括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苏州。

制图:大刚观察(DGbeacon)

2. 人口流入的“马太效应”显现。

从图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处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北京,十年间城区总人口几乎没什么变化。相较2013年,2022年上海城区总人口增加了60.74万人,北京城区总人口增加了87.7万人,变化幅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北京、上海“瘦身”取得成效外,广州也是明确提出控制城区人口规模的一员。2013-2022年广州人口增长307万,是除上海、北京外,城区人口增长量最小的超大城市。

如果不考虑北、上、广这三个靠行政力量约束人口增长的城市,其他所有超大城市在过去十年都承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区。

这些超大城市的人口上升线条更陡峭,无一例外地,她们的城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第四梯队中的特大城市。

多的还给更多,这就是“马太效应”。

3. 如果把现有的超大、特大城市按城区人口增长量排名,前7名都处于第二和第三梯队,也就是下图所展示的城市。

制图:大刚观察(DGbeacon)

2013-2022年间,城区人口增量最大的是成都,共增长787.74万人。排第三的是杭州,共增长617.42万人。

期间,这两座城市实现了城市规模的“三级跳”,从Ⅰ型大城市到特大城市再到超大城市。

同样瞩目的还有深圳。十年前,这座城市已然具备超大城市的规模,但依然完成了703.29万的城区人口增量,城区总人口直逼北京。

而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广州,有意控制人口规模,甚至有两个下跌的年份,与深圳的差距逐渐拉大。

重庆位列超大城市行列,一直存在争议。因为重庆有一个省的体量,既有主城区,也有如万州区的远郊区。

天津比较“不寻常”。明明2017年城区总人口在下探,2018年却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剧增。查询天津2018年统计公报,里面写当年天津常住人口仅有小幅增长,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这有可能是天津市城区人口统计标准发生重大调整。

东莞是其中唯一一个普通地级市,期间取得了460万的城区人口增长。

武汉和东莞“殊途同归”,不相上下。期间武汉人口增长452.12万。

4. 第四梯队的特大城市,整体表现较为“中庸”。

西安,是其中表现最好的城市。城区总人口从2013年的390.92万人,上升至2022年的770万人,几乎翻了一倍。

南京,这些城市里的第一个特大城市,十年后还是特大城市,平滑得波澜不惊。

郑州,虽然被西安迎头赶上,但在2018年后人口流入规模有了较大进步。

济南,2018、2019年城区总人口迎来猛增。这是因为2018年济阳撤县设区,带来55万济阳城区人口。2019年莱芜撤市整体并入济南市,一百多万莱芜人成为济南人。其余时间段,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

合肥是近几年的新秀,也是特大城市中除西安、济南之外,期间城区人口增量超300万的城市。

沈阳,“失去”了10年。

青岛、长沙、苏州,期间城区人口增量均在200万-300万之间。

制图:大刚观察(DGbeacon)

03

留住大学生,将是武汉抢位发展的优势

19座超大、特大城市中,武汉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处于中上游。

十年前,成都城区总人口比武汉少100多万,如今比武汉多出100多万。

杭州虽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却在过去十年里发展迅猛,不光经济总量与武汉分庭抗礼,人口总量也一步步缩小与武汉的差距。

东莞以一个普通地级市的身份,人口吸引力度却不输副省级城市武汉。

再看特大城市。整体上特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不如超大城市,其中仍不乏一些“尖子生”。

比如西安,十年城区总人口翻一番。其中既有西咸新区的扩容,也有大手笔的人才引进。七普数据显示,西安城区常住人口为928.37万人,为特大城市,距离超大城市只有70多万人的缺口。西安早已锚定超大城市的目标,提出到2035年服务人口将达2000万人、常住人口将达1500万-1600万。

再如“最强地级市”苏州,近几年把目光瞅向了大学生。

一方面,苏州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湖南大学、哈工大、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985、“双一流”高校“联姻”,争取在苏落地研究院、科研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

另一方面,苏州不惜千里迢迢,四处招揽人才。今年秋季开学季,苏州包下一列高校引才专列,邀请近600名武汉高校的2024届毕业生到苏参观。他们分别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苏州整整提前一年“准备”,到武汉“挖人”,的确显出足够的紧迫感。

武汉也需要同样的紧迫感。

2022年是中国人口的拐点之年,逾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也意味着,未来城市要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口,面临更大的存量竞争。

大学生是存量中最大的变量。武汉拥有数量庞大且高质的大学生群体,存量大学生数量达到百万级。去年共168.29万人,排名全国第一。

留住这些大学生,将是武汉实现抢位发展的极大优势。武汉提出对标对表一流城市,以一流的规模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达到一流的规模能级,需要一流的人才规模支撑。人才质量、规模又与产业质量、规模相辅相成。

武汉的产业基础、高校资源、区位优势摆在那里,只要更有为、积极动起来,潜力和能量皆不可小觑。

如此,武汉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完全可以预见。

【来源:九派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