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38:厘定官制,营建新都

 昵称TiFNlDv4 2023-10-24 发布于河南

在中学历史课上,隋唐章节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三省六部制”,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被考过这个知识点。足以看出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性,至今还是学生们的噩梦。
三省六部制是杨坚的杰作,他为隋以后一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设定了方向,自从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后,历朝历代虽然搞了无数次变革优化,但始终都只是在三省六部制的框架上进行修修补补。三省虽然多有变化,并在明初废除,但六部的架构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的“新官制改革”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省六部制的架构能使用一千多年,这就说明这套官制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如此重要的一套制度,我们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由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组成。
三省之中,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源自于东汉的尚书台,设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名义上,尚书令是尚书省“一把手”,但由于尚书令位高权重,严重威胁皇权,因此此职位除杨素曾短暂担任外,一直处于空缺状态。
如此一来,左右仆射便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其中尤其以左仆射为尊贵,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代理总理的意思。
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下设六部(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各部设尚书一人,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组成尚书省的核心领导层。
六部各设四司,合计二十四司,这种配置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超级稳定。

门下省掌管封驳,百官奏事或颁布诏令需要经门下省审阅,它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联系皇帝、内史和尚书省。
门下省设纳言(即侍中,避讳杨忠的名讳而改)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为正副长官,其下设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内史省(即中书省,避杨忠名讳而改)主掌诏令起草,置监、令各一人,不久废监置令二人,侍郎四人,为正副长官。下设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分掌具体事务。
除此三省外,还有秘书省和内侍省,与三省合称五省。
秘书省负责国家经籍图书与天文历法;内侍省负责宫内事务,类似于清代的内务府。
这五省最重要的就是前三省,也是负责国家政务的关键部门。

三省官员原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到了曹魏时逐渐独立出来,进入南北朝后三省的官员便成为负责政务的朝官,取代了原来的三公。水到渠成,到了隋朝便正式确立了三省的行政机构地位。
一边是提升三省的地位,另一边是废除三公的僚属,使三公成为荣誉头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已经由秦汉时代的“独相”转变为“群相”,由一个丞相变成一群宰相,杜绝了个人专权的情况发生。

解决了新官制的问题后,杨坚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宏大课题,那就是新王朝的都城。
西汉定都长安后,长安一直是帝国的心脏,然而自东汉末年丧乱以来,长安屡遭兵燹,都城破败,水源污染,已经难以继续做新王朝的都城。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原因,还有一个无法言说的原因,那就是杨坚在这里对北周皇室惨绝人寰的屠杀。这些阴影噩梦搅得杨坚心神不宁,每到夜深人静,宫中更是“多鬼妖”。杨坚心里明白,那些北周旧臣未必会服他,背地里暗流涌动,鬼影重重。
所以,杨坚感到不安,他要离开这里,要重新建一座高大雄伟的都城震慑他们,同时也是给自己壮胆。

其实,杨坚早就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其地位于汉长安城东南,属于北周京兆万年县,名曰龙首原。
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沣水。林荫茂盛间隐然一股王气,令人神往。
打定主意后,杨坚找来高颎、苏威,商议营建新都城的事宜。
开皇二年(582年)六月,朝廷正式下诏营建新都,这件事由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人负责,另外又请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担任监工,半年后,新都已经初具规模。
十二月六日,杨坚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大兴是杨坚第一个封号(大兴郡公),他认为这预示着天意,于是定新都为大兴城。
开皇三年(583年)三月,新都落成,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堪称神速。十八日,杨坚下令迁入新都。从此,隋朝便以这座大兴城为都,告别了汉长安城,这座汉代古城逐渐废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