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乡”,我们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思维星球Star 2023-10-24 发布于山东
戳蓝字“思维星球Star”关注我
要想明白人生应该怎么过,就要先想清楚我们的一生在追求什么?
人生长期处于矛盾的对冲之中,矛盾的一体两面,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人的认知水平是随着感性逐渐向理性过渡的,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总结人生经历的过程。
有人目标明确,规划得当,一生都在为之奋斗。有人无欲无求,岁月静好,一生和谐顺遂。
有人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有人浅水行舟,不动也不静。
人生追求的不过两个方向:“快乐”和“自由”
1
追求快乐是受到基因控制,无意识的。
《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快乐无意识。并认为所有出现在一个人脑中的思绪、想法或是其他事情,本质上都是令人愉快和能产生快感的事物。一个人的心理在潜意识的驱使下取悦自己,把自己带到更为快乐的地方。
人在平和状态下会有获得快感的潜意识,之后会有增强快感的动机,这种动机是无意识的,自行存在的。
现在来看,所有具有“成瘾性”的生理、心理动作,都是基于提供“'快乐’”,并增强这份快乐。
为什么基因追求“'快乐”?
因为基因想要延续下去,而要达到延续基因的目的就需要补充能量,可乐、咖啡、啤酒、饮料、矿泉水,能量的刺激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获得即时满足的愉悦感,这种短期的激励就能让人感到“快乐”。
这是标准的“躺平”过程,太舒服了。以至于让人不愿意有任何努力、奋斗的想法。
2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除了人类本能的“快乐”追求,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拥有自由。
而对“自由”的追求就是对抗基因的过程。
旅行、探险、爬山、接受挑战、直面苦难,“敢上九天揽,敢下五洋捉鳖”。
这些都是追求人生“自由”的行为,本身是痛苦的,需要经历苦难,难以获得即时快感。
这样就需要延迟满足,获得长期激励。
对“快乐”和“自由”的不同追求,即使生理上是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对抗,心理上是即时满足和长期激励的对抗。 
无奈的是,要想人生有意义,就只能选择后者。
3
那选择追求“自由”,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吗?
答案是:不一定
延迟满足,获得长期激励。是基于行为的结果,延迟满足是通过不断地行动训练出来,不是想出来的。获取长期激励也是一种预期,不一定能得到奖励。
延迟满足不是一直不满足,也不是定一个时间周期长、超出能力范围的目标。那样的延迟满足,人生将很难满足。
正确的方式是:
强调积累和自律。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自己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然后给予自己一个奖励。
同样的,不要追求毫无目的的吃苦,而是要制定基于目标的规划,并提高专注和执行。这样才能完成“努力就会有有回报”的验证。

现在想来,所有的关于目标、规划、管理、情绪、激励的方法,都是基于人性最底层的追求方向来制定的。
有的利用追求“快乐”的本能制定策略,进而获利。有人通过指导别人追求“自由”,制定成长策略,对抗本能。
我们真实存在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唯一不同的是被谁所影响。

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还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最好加个星标,因为微信的规则改了太多,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