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理查德·施特劳斯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24 发布于北京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时期相比于布鲁克纳和马勒要更晚一些,他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图片

理查德·施特劳斯生于慕尼黑,父亲是宫廷歌剧乐队的圆号手。理查德·施特劳斯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作曲,在成长期间曾经有过指挥的经验。长大了也没上音乐学院,是在慕尼黑大学读的哲学和历史。刚上大学的理查德·施特劳斯十分喜欢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初期的音乐,但是后来因为认识了瓦格纳的女婿,开始喜欢瓦格纳的“标题音乐”。

从80年代开始,理查德·施特劳斯积极参与创作和指挥活动,先后担任过多地的交响乐团和歌剧院乐队,这一时期获得很多赞誉。在1901年—1909年,理查德·施特劳斯担任全德音乐协会主席。此后,理查德·施特劳斯开始到欧美各地进行教学和演出活动,期间还获得了牛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14)、维也纳艺术科学院荣誉成员称号(1909,1944)。1949年,理查德·施特劳斯逝世。

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85—1990年。因为喜欢瓦格纳,所以这一时期的理查德·施特劳斯除了写过一部歌剧《贡特拉姆》)1892外,主要创作的都是标题音乐,体裁主要集中在交响乐,代表作品包括:交响幻想曲《意大利》(1886)、交响诗《麦克白》(1888,1890修订)、《唐·璜》(1889)、《死与净化》(1890)、《梯尔的恶作剧》(18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唐·吉诃德》(1898)、《英雄生涯》(1899)等。

第二时期:1900—1914年。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重心转向歌剧,同时也创作交响乐,代表作有:歌剧《莎乐美》(Salome,1905)、《埃莱克特拉》(Elektra,1908)、《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1910),交响曲《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等。

第三时期:1914—1949年。这一时期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中心还是在歌剧上,代表作有:《阿里阿德涅在那克索斯》(1912)、《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埃及的海伦》(1928)、《沉默的女人》(1935)、《达芙妮》(1938)、《达尼埃的爱情》(1944)等。此外,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一些歌曲、合唱、舞剧等。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如第二时期,基本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

一、歌剧

在理查德·施特劳斯一生的创作中,他的创作重心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晚期音乐中最优秀的,特别是在第二时期的歌剧《莎乐美》(Salome,1905)、《埃莱克特拉》(Elektra,1908)、《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1910)是同时代作品中最突出的三部歌剧,在继承了瓦格纳创作风格的同时,又彰显了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个人构思。

《莎乐美》(Salome,1905),独幕歌剧,脚本海德维希·拉赫曼是根据王尔德同名剧本改编的。《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主要讲述的是:希律王要娶莎乐美的妈妈希罗底,施洗约翰跳出来说希罗底搞乱伦,让希律王别娶她。希罗底为了报复施洗约翰,让莎乐美去取悦希律王,从而让希律王杀了施洗约翰。不久后,希律王真的喜欢上了莎乐美,而莎乐美却喜欢上了施洗约翰,在遭到施洗约翰的拒绝后,莎乐美利用希律王杀死了施洗约翰,最后莎乐美也被处死了。

《埃莱克特拉》(Elektra,1908),由霍夫曼斯塔尔根据索福克勒斯作品撰写的脚本。这部歌剧讲述的是希腊、特洛伊战争后的故事,其中涉及仇杀、弑母、乱伦、同性恋等话题,十分敏感,具体就不说了。这部作品我觉得其实有一些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倾向。

《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1910)这部作品体现了理查德·斯特劳斯歌剧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同时将浪漫主义音乐与剧情融合的十分恰当,甚至有人认为《玫瑰骑士》是另一个版本的《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具体的情节是:公爵夫人趁着公爵不在,和年轻贵族奥克塔维安偷情,不料公爵的表哥突然来了,奥克塔维安为了遮丑,躲到了公爵夫人的房间里换上了女装,假装自己是公爵夫人的女仆。表哥看到女装版的奥克塔维安后,觉得她非常适合当“玫瑰骑士”(指替别人告白送玫瑰的人),于是奥克塔维安穿着女装替表哥去和表哥的女神苏菲告白。没想到奥克塔维安和苏菲一见钟情,然后两个人幸福的在一起了。留下了表哥独自在角落里哭。

二、交响乐

虽然歌剧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重心,但他的交响乐作品在晚期浪漫在主义音乐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乐创作中,体现了对浪漫主义音乐交响乐创作的传统的继承,甚至似乎还能看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痕迹。其中有体现了和文学紧密联系的交响诗《唐·璜》(1889)、《梯尔的恶作剧》(1895)等;也有体现了理查德·施特劳斯对人生的思考的交响诗《死与净化》(189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等。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唐·璜》(1889)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1895)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死与净化》(1890)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

结语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斯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以理查德·施特劳斯为代表的这一批作曲家其实是十分迷茫的,他们掌握了整个时代最高水准的歌剧和交响乐创作技术但是在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上却始终无法超越前辈,他们始终活在大师的阴影下,无法突破。这是这个时期作曲家都在面临的问题,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局面暗示了后来的勋伯格等人“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