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子建:从象山心学汲取宇宙智慧

 山海昆仑 2023-10-24 发布于江西

2023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30周年忌辰。陆象山是宋明两代心学鼻祖、一代宗师,他的心学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书记指出“心学”是优良国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恢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和起始点,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就建立在心学坚定的文化自信基石之上。

陆九渊(公元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号存斋,因讲学贵溪应天山(后改为象山),自称“象山翁”,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后人称“陆子”。现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坊乡陆坊村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公元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进士,曾任靖安主簿,崇安主簿,国子正,勅令所删定官,主管台州崇道观,荆门知军。

其学问自得于孟子,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尊德性”,“立大志,做大人”。为“心学”开山鼻祖,明朝王阳明将“心学”发扬光大,世称“陆王心学”。

陆九渊幼不戏弄,喜端坐静思,庄敬自持,文雅雍容,常得乡誉。四岁时问其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能解其惑。此问一直萦绕在其脑海里,直到十三岁才自己找到了答案。五岁入学,书本从无绉折;六岁“请桔孝嫂“;八岁“疑有子、伊川之言”,认为有子之言不类孔子,伊川之言支离;九岁作文能自达;

先生11岁~14岁在疏山禅寺读书,十三岁那年在古书中读到“宇宙”的注解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豁然开朗,顿悟:“元来无穷”,“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东方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南方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北方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千百年前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千百年后有圣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挥笔写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就此得道!

陆九渊十六岁因“靖康之难“国耻,愤而剪掉指甲,学习弓马,要精忠报国;十七岁时在《大人诗》中写道“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巅,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至此,他已立下大志,要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堂堂正正之大人。

公元1175年(南宋淳熙二年),著名的“鹅湖之辩”登场,“心学”横空出世,昭如日星。“心学”是明实理,办实事的学问,陆九渊常说“千虚不搏一实”。

陆九渊一生爱民亲民,认为“损下益上为之损,损上益下为之益“,正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样。他任荆门知军一年三个月十七天内,创下了著名的“荆门八政”,是陆九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行合一”完美的诠释。时丞相周必大赞曰“荆门之政,如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

陆九渊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反对的是贪欲,所以他常要求人要“剥落,减担”。鼓励人民追求“义中之利“,他认为若灭人欲,那么孝敬父母,那怕是“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简单的要求,也要拿的出来,不然,拿什么来孝敬父母呢?故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讲演。而且教导后生们如何明白经营之道,他说:“《汉书.食货志》后生可先读,又着读《周官.考工记》”。

陆九渊认为在立志的基础上要多读书,并不反对读书后做官,只不过一切要出于公心。他说:“某今亦教人做时文,亦教人去试,亦爱好人发解之类,要晓此意是为公,不是为私”。读书,做官最终都是为人民服务。

陆九渊三岁失母,24岁丁父忧,39岁丁继母忧,一生孝奉大嫂彭氏如亲娘。

他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正人心,引导世人回归古圣贤之道,启发世人“发明本心”。其讲学分为“临安讲学”,“槐堂讲学”,“国学讲学”,“象山精舍讲学”以及“荆门讲学”五个阶段。一生不立文字不著书,常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陆九渊指出“尊德性”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认为“学是学为人之道,不以得官、改官为目的,场屋之外,另有天地”,“人不可无学,犹鱼不能无水”,又说“学能变化气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他更重视为学首先心要正,“学者须先打叠的田地干净,不然若假寇兵、资盗粮”,强调学习目的要纯正。又指出“为学要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导人们“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趣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而且其创立的“象山精舍”不立学规,强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倡“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的五自精神。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朝廷停止了陆九渊的俸禄,他才知道自己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与侄孙浚》信中,陆九渊说:“吾祠禄既满,无以为粮,诸生始聚粮相迎。”

在这样的窘迫中,人不堪其忧,陆九渊却不改其乐。《与侄孙浚》信中,陆九渊说:“吾春末归自象山,瓶无储粟,囊无留钱,不能复入山。近诸生聚粮除道,益发泉石,遣舆夫相迎,始复为一登。……倘得久于是山,何乐如之?”

在《与陈宰》的信中,陆九渊对贵溪知县陈显公说:“倘得久于是山,以既厥事,是所愿幸!”《与朱子渊》的信中说:“终焉之计,于是决矣!”

《陆九渊集·年谱》:“先生从容讲道,歌咏愉愉,有终焉之意。”

陆九渊的教育不仅仅限于书斋中和学堂内,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他常常带领学生游山玩水,到大自然去感悟心灵,将知识传递和道德习染寓于观赏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一次,陆九渊带着78人去应天山之西的半山(今上清镇境内)看瀑布,夜宿上清,往龙虎山、仙岩等地游历,连住两晚。对这次游学,陆九渊常常津津乐道,如《陆九渊集·与赵然道》:“某惊蛰前乘晴登山,寻复积雨,二十四日少霁,始得一访风练、飞雪之状。”

陆九渊事后还写信给学生傅季鲁说:“二十五日观半山瀑,由新(沂)溪抵方丈。已亭午,山木盖稠,蝉声益清,白云高屯,叠嶂毕露,疏雨递洒,清风濯然,不知其为夏也。何时来此共之?”陆九渊打算逐步将象山精舍提升为象山书院,大力弘扬心学。他写信给早年的学生,邀请他们来象山精舍,大家一起大干一番千秋功业。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皇帝即位,陆九渊接到圣旨,任荆门知军,等现任知军黄黼(字元章)任职期满再接位。南宋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国难当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陆九渊时时未忘国耻。

绍熙二年(1191),皇帝将荆门原任知军黄黼提前两年调走,并下圣旨令年过半百的陆九渊急速赴任。临行前,陆九渊将象山精舍托付给早期的学生傅子云(1164-1239,字季鲁,号琴山,金溪人):“是山系子是赖,其为我率诸友,日切磋之。吾远守小障,不得为诸友扫净氛秽,幸有季鲁在,愿相依亲近。”

绍熙三年(1193)十二月十四日,陆九渊积劳成疾,病逝于荆门任上,终年五十四岁。此时,朱熹正在建阳考亭编著《孟子要略》,一闻噩耗,即率门人往寺中为陆九渊立牌位,并哭泣着深切悼念。

由于陆九渊有功于社稷,历代皇帝都对陆九渊及其家族进行了旌表。宋孝宗御赐“满门孝悌”,“崇正学尊”;宋理宗敕旌“陆氏义门”、敕封“儒门”、宋宁宗敕谥“文安”;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光角名贤”;明世宗嘉靖敕旌“百世大儒”;清康熙御赐“道脉”;清乾隆御赐“亦赞孔孟”。公元1530年,陆九渊被朝庭请入孔庙,尊享从祀之荣。今天,中纪委亦将其家规列入《中国家规》在全国推广。

陆九渊以其学问和高尚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心学”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一度成为整个东南亚国家的治国理念。当代有“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深受“心学”影响。梁启超视陆九渊为“里程碑式”的思想家,说:“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陆九渊,失一王阳明,其局面又当如何?”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全国社科联哲学工作大会上细数中国有史以来25个思想大家,其中赫然就有陆九渊(象山)先生。毛泽东24岁时所写文章《心之力》开篇“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便源自于陆九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不忘初心”、注重“人心”、涵养“心性”等论题发表许多重要讲话,提出了共产党人“心学”的重大命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修好这一“心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执着知行合一,走好第二个百年征程“赶考”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2019年、2023年,抚州市成功举办了陆象山诞辰880周年暨象山文化旅游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心学故里 大美金溪”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文化支撑。

陆九渊是一位“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的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

抚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文昌书院副院长 赵子建(编辑整理)部分资料源自陆九渊第30世嫡系后裔陆小春。(部分节选自《象山心学论坛研究文集》,江西高校出版社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