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33岁生日这天,如羲之附体,写下巅峰之作,启功:这字好得难以形容!

 墨品书法网 2023-10-24 发布于北京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后世留下了深奥复杂的笔法体系,从其子王献之开始,历朝历代都有靠学他而有所成就者。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等人是羲之“铁粉”、崇羲抑献,整个唐代都把“大王”法度视为圭臬,这一时期羲之一派名家辈出。

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阶层迅速兴盛,文人情趣逐渐主导艺术的发展。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尚意”之风兴起,重视表达内心而渐渐轻视法度。因此,两宋能得魏晋精髓者很少,而米芾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宋四家”之一,也可以说是这四位中学古最广者。

米芾自称本人作品为“集古字”,这也说明他做到了取法众人。他从段季展、沈传师学起,进而是颜、柳、欧、褚遂良等人。在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米芾与苏轼相遇,东坡居士告诉他应当跳出唐人,以魏晋为师。自此以后,他专研“二王”。

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九日,学界推算正值米芾33岁生日,他完成了行书巅峰之作《方圆庵记》,此作笔笔魏晋风度,俨然如羲之“附体”。

相较于其晚年个性过于强烈的作品,《方圆庵记》真正展现出了笔画、结字之美,启功盛赞“其书之妙,则诚有知不能尽,而言不能尽者也”。即难以用语言形容。

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说:“一写米字,犹如寡妇失了身无法挽回了。”临摹《方圆庵记》便会沉溺其中。此作全卷750余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米芾从“神龙本”《兰亭序》《圣教序》中取法,起笔藏锋或切笔而入,不露锋芒,中锋行笔尽显骨力。

《方圆庵记》笔画稳健而不失圆活,方折、圆转在横折、竖钩中灵活使用,绞转、搭笔、调锋、衔接都有“二王”风格。长横提按分明,勾挑顿挫有力,撇捺无大开大合。此作结字以纵取势,而字内空间留白多,因此整体外紧内松、疏密得宜。

此作欹侧险奇,重心左右揖让,变化丰富,相较于“二王”妍巧纵逸,多了几分苍健。《方圆庵记》整体法度严谨,用笔沉着痛快,寓变化于整体中,是我们学习行书的上佳法帖,每一个笔画、每一处安排都值得好好揣摩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