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赏菊,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金工手造 2023-10-24 发布于广西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的习俗。

登高自然是为了望远,或怀念亲人,或舒阔胸怀。自古以来登高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情感寄托。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门在外漂泊,最遗憾的莫过于不能与亲朋好友共度佳节。

今天的人们没了假日,缺了茱萸,只有满目秋色苍茫。

其实我们与亲人相隔,远不止山川河流,还有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流年。

重阳节刚好也是父亲的70岁生日,却也没能回去陪伴其左右,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不免有些愁意萦绕心头。

‍‍‍‍‍‍‍‍‍‍‍‍

那种感觉就像是王鼎钧说的,是一种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越是热闹,越是孤独,越是寻常,越是刻骨。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心情,他有他的其乐融融,我有我的惆怅悠悠。

只能在这个秋日最特殊的日子里,用手机来传递几句温暖的情话。‍‍‍‍

重阳节除了登高之外,必然要赏菊。

虽然屈原说过“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话,但将菊花与君子紧密联系起来的习惯来自陶渊明。

陶渊明爱菊,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关键词恰是“悠然”二字。

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那是一种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质朴寡欲的生活方式。

赏菊当然可以东篱看菊,但实在没有条件,也可以饮酒思菊,更可以读画品菊。

唐寅有幅画《东篱赏菊图》,描述了陶渊明赏菊的场景。

此图笔墨明爽透亮、干净利索,山高水长之思跃然纸上,更以耸峙峰峦、郁郁青松展现了陶渊明高洁自乐的品质。

唐寅题诗曰:“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悠意,千载无人会此心。”

署款:唐寅

清乾隆帝御题和诗云:坐石高谈利断金,菊擎露盏涧调琴。重台莫认陶彭泽,诗画同斯别裁心。

唐寅《东篱赏菊图》(局部)

作为四君子题材之一,菊花受到历代文人画家的喜爱,而画菊花者更是自古有之且各有特点:八大的菊花冷逸,青藤的菊花洒脱,吴昌硕的菊花厚重,齐白石的菊花鲜艳。

然而,以重阳画菊来说,莫如沈周的《盆菊幽赏图》最有想法。

沈周《盆菊幽赏图》(局部)

此图画秋郊赏菊之意,却写了一派园林景致。

卷首一侧有杂树若干,或秋叶从容,或寒柳依依,有茅亭坐落于庭院,院里墙边则有盛开的菊花若干盆。

亭内三人坐饮,神态悠闲,小童侍立一旁。隔水有茂树数株,景致简朴,布势疏朗,宛然深秋透明爽朗的感觉。

画后作者自题道:“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童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长洲沈周次韵并图。”

乾隆皇帝步卷中沈周自题诗原韵题诗:“图中生面开,秋意镇相催。篱下香盈把,霜前酒当杯。画诗皆可入,蜂蝶岂容猜。展卷清吟处,重阳得得来。”

沈周此图以近昭远、以浅喻深、以菊花比拟于君子,可谓清爽通透,算得上“人书俱老”的人文境界。

古人曾说:“会心处不必在远。”

这也是当下人们所期望的生活及状态吧。

当无法抵达远方,那就在熟悉的地方寻觅一份恬淡闲适的心境。

清晨公园的晨练,一个“不必在远的会心之处”。

我都会被公园里成百上千的花朵所治愈,惊艳于原来生命的绽放可以做到如此心无旁骛而不计功利。

它们是真正得乾元之气,以美利天下而不言所利之物。

秋天是最好赏落叶的季节,在缤纷的落叶之间,呆呆的坐着,对眼前的空白也不会感到枯寂,而是安然。

而后,又拾得落叶几许,刷几笔字,夹在书中,也是一种乐趣。

庄子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人到了一定年纪,容易说自己没用了,以至于颓废丧气,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小,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大。

若果真能体会人生处处皆是胜景、时时皆有所成,安心生活,享受人生,生老病死皆不过是人生不同的经历而已。

其实无论是身为帝王,还是士大夫,亦或是平凡如我,都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悟得生命的意义。

只要远离尘世的争锋和欲望的浊流,便能与真正的世界一无隔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