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间文学奖】瞻仰吴印咸故居 ||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

 清涟一荷 2023-10-24 发布于安徽
《当代文学家》杂志火热征稿中!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瞻仰吴印咸故居

(散文)

文  / 王红军 ( 江苏)

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地方,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策划一年余的瞻仰“红色摄影大师”与“中国摄影之父”之称的,沭阳吴印咸故居行,终于相约好友学军、庆军在这中秋季节成行;出行前调好导航专车前往,大概不到2小时车程到达沭阳老城区,环城河扬州路北边吴印咸故居。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寻找一个放松的出口变得尤为重要。游玩成为了许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它不仅能让人暂时忘记烦恼,还能结识新朋友,拓宽交际圈。游玩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有很多感慨,那么不妨将这些情感抒发出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珍贵的回忆。



据资料考证:吴印咸故居原址在沭阳县城内大街的郝巷,是青砖小瓦的普通民宅小院。小巷光滑的青石板连接到城内大街,因房地产开发而拆迁掉。新落成的吴印咸故居,占地面积11.53亩,建筑面积大约1800平方米,扩大了许多,东南大学设计,沭阳县政府承建;与原址相距约千米,并且地处古老沭城的最佳地段。它东与老县政府相邻,如今的紫藤花园(老县政府原址)内有清代沭阳县令、大诗人、美食大家袁枚亲手栽植的紫藤;西与西关大街的终点相交,这里有许多历史的传说和故事;南与老沭河抵近,河清水秀,树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宜人;北与城北公园、清真寺等相距不远,是老城区居民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吴印咸故居的正大门朝东方向,门前有一不大的广场,门旁有先生的塑像。进入大门正屋四间,偏房三间,中间的一间摆放着八仙桌与几把老式木椅,这是来了客人才用的餐厅;北边一间是厨房,小桌、小凳、柴火灶等,厨房里常用的工具都有;南头房里放着一张床,一张书桌。院内南侧靠墙留有小花园,长着几株花木,花园边上一口水井,井口岩石上的道道印痕及井上破旧的轳木似在诉说其历史。水井边上水缸裂了缝隙,留有修补印迹。环城河畔,八角楼边,在翠竹、绿树丛中有座青砖小瓦的仿古建筑,这就是著名红色摄影大师吴印咸先生的故居。故居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前院为生活区,后院是花园、小池、假山及作品展览馆及用过物品。
在后院展区东西走向的两间大房子,西侧一间主要展览着先生从事摄影后,一生的经历以及各个时间拍的成功照片;我们参观时看到的经典作品有反映农民赶集的《晓市》,也有充满渴望、声嘶力竭、汗流浃背的《呐喊》,还有在泥泞的河边挣扎的《纤夫》,以及旧社会穷人的《饥寒交迫》,我们看到了十分熟悉的加拿大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曾被写入教科书的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作品。东侧一间则主要展览着先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拍的军民照片,有战争场面,也有南泥湾军民生产场景,中共七大场面,更有他为老一辈革命家,诸如毛主席、朱德元帅、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领导人所拍的照片。


依据原貌而扩建的故居,再现了一代摄影大师吴印咸先生早年的成长环境及其家人的生活场景。门前竖联原为江苏《莫愁》杂志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理事,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荣誉会长宿迁籍王德安题写。牌匾横联原是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题写的“吴印咸故居”镌刻其上,颇有气势,但后期改为吴印咸摄影艺术文化园,故居正门现成为旅游者摄影留念的最佳场景。


1900年9月21日,吴印咸(吴荫诚)出生于江苏沭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9年吴印咸考取著名书画大家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美术系,父亲吴绍矩经常以自己“忠实做人、言行一致、持之以恒”的人生信条教育年幼的吴印咸,“改变国家社会危弱之面貌”的种子自那时起就深深扎根在吴印咸的心里。上学期间他用自己的零花钱3块银元购买了一台勃朗尼方匣式旧照相机(据考证按当时一块银元能买一百斤大米),开始自学摄影。


1923 年,吴印咸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沭阳担任县立高等小学的教师,并继续从事摄影活动。他创作作品《晓市》展现了他对摄影的独特见解和技艺。


1924 年下半年,吴印咸在新创办的沭阳初级中学担任美术课教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摄影作品《雪竹》。吴印咸的摄影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擅长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使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国的摄影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上海租界的五卅惨案发生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席卷苏北,各地各界纷纷成立后援会、宣传演讲团等,举行集会游行,宣传演讲,发表通电,募捐援沪,查禁英、日货物等。一些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反对当地的土豪劣绅。吴印咸以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也参加了这次活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沭阳的封建势力乘机反扑,1928年1月6日,阴历年前,沭阳的反动势力制造了苏北有名的“一六事件”,民主志士周肖实、王相和被杀害。吴印咸和弟弟吴印禅也被迫双双离开家乡,吴印禅西去武汉,吴印咸南下去曾经就读过的上海。


然而,吴印咸先生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摄影师。青年时期因接受进步思想原因,因淞沪会战让全上海电影业歇业,很多人离开上海,吴印咸也因此失业;他渴望用摄影为革命事业服务,1938 年8月中旬周恩来指示、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袁牧之、吴印咸,长途跋涉,28日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吴印咸先生担任了新华通讯社摄影记者,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革命战争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吴印咸先生从沭阳到上海,再从武汉到延安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重要转折,也是他摄影事业的重要转折。在延安,他找到了自己的摄影方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延安时期的照片都出自他手。


吴印咸大师的摄影作品和生平事迹,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我国摄影历史的重要资料。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摄影大师如何通过镜头诠释自然和社会的美。在吴印咸故居参观,没有豪华的装饰,相当朴素的必备生活设施,反映出主人勤俭节约的美德;他从抗日战争拍到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画面;新中国建设,吴印咸的一生属于摄影,也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他拍摄了大量延安时期革命纪实摄影作品,从多个层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的时代篇章,呈现了延安军民的爱国激情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时代孕育杰出的人物,他们杰出的贡献也造福着时代人民。


外出旅游,多以看风景为主,赏心悦目的风景能让我们心情爽起来,精神焕发;有时也免不了看一些名人的故居,了解他们朴素的生活与高尚的品德,以及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从而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一定的教育。建国后吴印咸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等。


从故居出来,回程路上顺便拐一下,去了韩山风景区看一看,韩山风景区位于沭阳县城东北部的韩山镇,景区就是一座休闲公园,内有一座海拔 66.6 米的山,名为韩山,因为山不太高,很像一大土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韩山原为武都山,相传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在此驻军操练而得名。它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见证了沭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更成为了一个充满民俗气息的旅游胜地。
点将台,顾名思义,曾是古代将领点将的地方。据史书记载,这里曾设有军事设施,用于指挥和调度军队。如今,点将台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军事作用,但历史气息依然浓厚。我们站在点将台上,可以想象当年将领在这里点将、挥师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园内既有自然景观,如参差错落的洋槐树林和清澈的情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韩山景区最出名是点将台、喊泉、还有健身步道等。


沭阳韩山公园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去韩山游玩,春天,可以感受洋槐树林怒放着洁白的槐花,使整座山充满生机;夏天,可以感受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游客提供了一处乘凉的好去处;秋天,去体验金色的漫山遍野的金灿灿、黄澄澄的菊花;秋风阵阵,全黄的落叶飞舞,像一只只随风飘舞的金色的蝴蝶。那山上的一棵棵松树还是那样的青翠欲滴,山间景色宜人,是游人赏秋景的好时光;冬天,虽然树叶凋零,可以体验韩山瑞雪降临,看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轻柔、松软、洁白无瑕,放眼望去,北风吹来,冰雪包裹的枝条仿佛玉树银花,千姿百态。好一派北国风光,但山间的宁静和祥和氛围依然吸引着本地游客前来。


曾经三年口罩,压迫着大家精神家园;现在终于有了心灵的奔放时间,没有烦恼和压力,只有快乐和轻松,当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离开韩山风景区。南来北往行走天下十余年里,才感悟出,人不要总是让自己处于疲惫的状态,要学会放松,回归自然,与朋友共享快乐时光;将游玩的情感抒发出来,是为了提醒自己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放松的重要性,学会用心去感受美好人生。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刊号ISSN2708-3160,彩版印刷,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

       本平台集微刊运作、杂志编辑、图书出版为一体,可办理国际(3千起)、国内(3万起)书号,出版正规图书和个人文集。

‍‍‍‍‍‍‍‍‍‍‍‍‍‍‍‍‍‍‍‍‍‍‍‍‍

作者风采


江苏摄影家、作家,本刊摄影顾问:王红军




作者简介:

王红军: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