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中大语文 2023-10-24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而书法和诗歌却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上述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束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优美的范本。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就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形式。“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诗与歌、琵琶、乐器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亦然。当时舞蹈特征是什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

材料二: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令人难忘。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大唐之音”。

建安风骨正是所谓矛盾尖锐的时代。这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乃是民不聊生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它反映在诗歌上其基调是黯淡的,仿佛在灰沉沉的天气里,一切色调都失去了光彩。而盛唐气象基调是朗爽的,色调是鲜明的。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和书法历史悠久、相辅而行,具有相同的审美气质,在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形成“盛唐之音”。

B. 初唐书法极漂亮,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姿态,有的成为后世范本,这和当时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有关。

C. “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倾注情感于笔墨之间,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D. 唐朝能够产生令人向往的“大唐之音”,基于前人艰苦斗争的成熟经验和恰逢上升与繁荣发展的盛世。

2. 下列选项,不符合“盛唐之音”特征的一项是(   )

A.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李白《草书歌行》)

B.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C.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3. 请简要概括孙过庭“抒情哲理”的内容。

4. 材料二中,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 轮(节选)

梁晓声

车老板来到家门口,一手攥着鞭子,问:“大嫂,看见一个小孩子过来没有?”不待母亲回答,又恼怒地自言自语:“我这么大的人,倒被一个小毛孩子抢了!他抢我那块豆饼,是我三天的口粮啊!我舍不得吃,想省下来带回家给老婆孩子的……”

他说罢,无处发泄地狠狠甩了一记响鞭。

母亲说:“大兄弟,是我的孩子抢了你。”

车老板不禁一怔,接着竟显出几分不知所措的局促不安的甚至有点儿可怜的样子——那是老实巴交的农村人在城里人面前习惯性的自卑心理。

母亲对王小嵩说:“把他给我叫出来!把豆饼也拿出来!”

徐克捧着豆饼,不那么情愿地被王小嵩和吴振庆从屋里推了出来。

母亲说:“还给这位叔叔,向这位叔叔道歉!”徐克一声不吭,捧着豆饼相还,之后退到了母亲身旁。

母亲严厉地说:“还不道歉!”

徐克说:“我……错了……”

母亲回头对车老板说:“我教子不严,让你耻笑了,我给你鞠个躬,算是请你原谅吧!”

在孩子们的注视之下,母亲向车老板深鞠一躬。

车老板瞅瞅母亲,又瞅瞅徐克,说:“这……大嫂,我可一点没有想难为孩子的意思啊!还我,我就感激不尽了!这年月,你这么多孩子,也真够你替他们操心的啊!”

他瞥见斧头就在门口,被劈柴夹住,走过去,将鞭子插在后腰上,将豆饼垫在门槛上,拔出斧头,只一斧,那块豆饼分为两半……车老板站起,一半豆饼给徐克,苦笑道:“咱俩可都跑得够呛,你若朝我要,我还真舍不得给你!现在呢,叫我怎么好意思不留下一半啊?拿着吧!”

徐克十分羞愧,低着头接过了那块豆饼……车老板正欲转身走,被母亲叫住了:“等等……”母亲对王小嵩耳语了几句。

王小嵩进屋去,转瞬出来,用纱布兜儿包了些东西给母亲。

母亲递给车老板:“唉,家里也没什么送得出手的,这是两个窝头,我今天上班带的没吃,和几个生土豆,你别嫌弃……”

车老板说:“这……这怎么行!这怎么行!我这不是反过来占便宜了么?我不能收!不能收!”

母亲和车老板推来拒去,最终,东西还是到了车老板手里。

车老板说:“大嫂,我忘不了你。年头好了,我一定从农村给你拉一车菜送来!”

母亲笑笑,转过身,沉着脸对孩子们说:“扶我回屋。”王小嵩和吴振庆将母亲扶进了屋。

母亲说:“小庆,你刚才想对我说什么来着?”

吴振庆说:“我妈说,我家粮食明天就吃完了,可还差三四天才到买粮的日子呢,我妈让我问问,先用你家的粮本买十斤粮行不行?”

“那有什么不行的,我家不是也用你家的粮本买过么?幸亏买粮的日子差隔着,互相接济着买呗!”

母亲问徐克:“喝饱了?”

徐克拍拍肚子:“饱了。”

母亲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徐克走到了母亲跟前,母亲一把抓住了他的一只手,同时对王小嵩和吴振庆说:“小嵩,小庆,你们把门插上,给我守着门。”

徐克开始觉得有些不妙,嗫嚅地说:“大婶……”

母亲说:“抢了别人的东西,不往自己家跑,倒往我家跑,你说该对你怎么办吧?”

“我下次不敢了……”

“该不该打你?”

“该……”

母亲说:“你妈瘫在床上,你爸平日没工夫管教你,你说我有没有权利替他们管教你?”徐克低声说:“有……”

“那好,把裤子褪下来……”

徐克一只手解开了皮带。

“趴下……”徐克乖乖地趴在炕沿。

母亲一手按住他,一手抓住笤帚疙瘩,在他屁股上打起来,打得并不太重,可也不能说太轻,徐克咬牙忍受。

母亲说:“你从小就敢抢,不管教你,长大还了得么?”

徐克默默流着泪说:“我错了……”

母亲这才扔了笤帚,脸色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我和你们的母亲,除了一张脸面,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了。你们若从小就学坏,我们当妈的,还有什么指望?”

徐克泪流满面地系着裤子,他忽然哇地大哭起来。

母亲说:“我打你,你感到委屈了?你觉得我没资格替你妈管教你?”

徐克说:“有。”

“那你还哭得多么冤屈似的?”

徐克说:“不是冤屈,是……是……我把购菜证弄丢了!”

他哭得更难过了,更绝望了。

大小孩子们,包括母亲,顿时以一种同情的目光看待他了。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写车老板来到家门口追讨那块豆饼,主要是因为“这么大的人,倒被一个小毛孩子抢了”,让他恼羞成怒。

B. 母亲称徐克为“我的孩子”,承认了孩子抢豆饼之事,并郑重地向车老板道歉,表明母亲是个深明大义、善良诚恳的人。

C. “你妈瘫在床上,你爸平日没工夫管教你”等语言简要交代了徐克父母的情况,使后文母亲代为教子的情节顺理成章。

D. 小说表现了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特殊感情,母亲教训孩子们的话朴实厚重,却道出了“人穷志不能短”的做人道理。

6. 请简要分析文中徐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7. 2023年10月9日,著名作家梁晓声来到你的学校开展“品书香·传温情”读书活动。班级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温情”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说难》)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混淆嫡庶,竞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太宗善之。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8.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此二人A说者B皆当矣C厚者D为戮E薄者F见疑G则非H知之难也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指丰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的“厚”词义不同。

B. 戮,指杀戮,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的“戮”词义不相同。

C. 具,指详细、全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具道所以”的“具”词义相同。

D. 诚,意思是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词义相同。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问于群臣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弥子瑕宠于卫君    合于桑林之舞

C. 谗佞之徒       士大夫之族

D. 为隋文帝赞成霸业   若属皆且为所虏

1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刖,即断足,也称剕刑,古代五刑之一,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内容并不相同。

B. 韩非,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用法令制度来约束民众,加强统治。

C. 监国,古代政治制度,国君因故不能亲政,权臣或近亲摄政。文中指太子代管政事。

D. 宗庙,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民一庙。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开篇提出“进说之难”的观点,并且认为“进说”的困难并不在于进言者的智慧、口才以及胆识。

B. 材料一中关其思和邻人的话都正确,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以此证明了解情况比处理情况更为困难。

C. 材料二中唐太宗用“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喻“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小人迷惑”,以自警自省。

D. 材料二中魏征援引《诗经》和孔子的有关言论,提醒唐太宗要警惕奸佞小人的“进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2)隋文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14. 材料二中魏征直指“谗邪”,让你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那一句话?韩非认为“说难”,魏征的“进说”却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指竹叶青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重阳”二字引起“饮酒”“登高”的传统习俗,照应诗题中的“九日”。

B. 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

C. 颈联虚实相生、视听结合,“日落玄猿”和“霜前白雁”牵动着诗人愁绪。

D. 该诗全篇皆为对句,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16. 本诗和《登高》同为唐大历二年杜甫客寓夔州之作,《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在本诗尾联中也有体现,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同样是针对“六国破亡”,读《阿房宫赋》我们可以洞察杜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___________”,就足以抵挡秦国;而读《六国论》我们可以窥见苏洵对统治者的忠告:“___________ 。”

(2)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介绍“琵琶”的演奏指法:向前弹出为“琵”,向后挑进为“琶”,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涉及琵琶演奏时的四种基本指法。

(3)小刚在学校书画社团绘制了一幅“兰”的植物写意画,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屈原《离骚》中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 ①    。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 ②    。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除了日常生活之外,    ③    ,有些人为国而战牺牲生命,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表达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敬意。

《诗经》所录作品,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千年,最晚的距今也有两千五六百年。从时间上看,我们距离《诗经》不可谓不远,但只要回到生活,你才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节选自鲁迅《药》)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层层叠叠、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层叠、踉跄”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 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

B. “(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 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 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品德,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交往、充盈人生;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可以塑造社会良知、展现民族形象……品德是有能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基于前人艰苦斗争的成熟经验和恰逢上升与繁荣发展的盛世”错误。

2. C A.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写的是书法,符合盛唐之音的特征。B.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悠扬的羌笛”属于音乐,符合盛唐之音的特征。C.描写的是月光,不符合盛唐之音的特征。D.舞剑器时剑光闪烁,好像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舞姿矫键轻捷,好像群神驾龙飞翔。写的是舞蹈,符合盛唐之音的特征。

3. ①指书法家的情感与性格和内心的悲伤与欢乐在书法作品中的表达;②随着书写情感以及书写情感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书写意境的变化而变化;③按照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字形以及不同的表意情态。   

4. ①引用论证,引用诗句,论证了建安风骨的基调是种荒凉高亢的;②对比论证,通过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对比,论证了二者之间的不同。③因果论证,论证了建安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

5. A 主要是因为'这么大的人,倒被一个小毛孩子抢了’,让他恼羞成怒”理解有误。

6. ①徐克一开始虽不情愿,却遵从母亲指令归还豆饼;②对于车老板不计前嫌赠送一半豆饼的大义之举,徐克感到十分羞愧;③徐克以为母亲要教训自己的“栽赃”之举,感到害怕;④徐克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愧悔,对“母亲”教育行为表示尊重;⑤发现弄丢购菜证后深感绝望。   

7. 示例:“温情”在这里指的是个人修养、人与人之间传达出的特殊情感。在那个艰苦岁月,车老板面对被抢的珍贵粮食,最终不计前嫌相赠一半,而母亲深明大义、代为教子,以及坚守“人穷志不能短”的节操,都体现了人的“温情”。正是这些温情,才让社会更加美好。

8. CEG

9. D “诚”:确实/表假设。句意:这话的确不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10. C A.“因”:趁机/依靠。句意:然后趁机问群臣。/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于”:表被动/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C.“之”:这。句意:谗佞奸邪这一类的人。/士大夫这一类的人。 D.“为”:替/表被动,被。句意: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1. D 庶民一庙”说法有误。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2. B “以此证明了解情况比处理情况更为困难”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应是处理情况比了解情况更难。

13. (1)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

(2)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结果殃及了自身,江山社稷不久便拱手让人。   

14. ①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韩非认为“说难”,难在难以准确揣测君主爱憎,而唐太宗曾多次向臣子直言表达自己不希望接受谗言,希望臣子们多加规劝自身,提出有效治国理政意见,这样魏征的“进说”就能对症下药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趁机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这两个人(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国君的车马出门。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材料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谗佞奸邪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他们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讨好的方式取悦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没有谁不因为他们受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悲泣含冤的原因。所以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有记载,不能详尽地说完。我把在齐代、隋代年间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径,简略地说给你们听听。斛律明月,是齐朝的良将,他的声威震慑敌国,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因为害怕齐朝的兵马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后来斛律明月被祖孝征用谗言构陷致死,周朝的人于是才产生了吞并齐国的想法。隋代的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他执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依靠他得以安宁。后来隋文帝只听信妇人的谗言,特意排斥他,等他被隋炀帝杀害,从此隋朝的国政就开始衰败了。另外,隋太子杨勇指挥兵士,治理国家,达二十年之久,他早已是当仁不让的太子。可是,杨素欺骗君主,残害忠良,于是隋文帝废掉了太子,隋朝灭亡的祸根也由此埋下。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结果殃及了自身,江山社稷不久便拱手让人。古人说:'世道混乱,那么谗言就会大行其道。’这话的确中肯。我常常想,应该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觉悟。史书说:“'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只有偷偷谋划他们的诡计。’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

魏征说:“《礼记》上写道:'对自己不能亲见的事情要谨慎,对自己不能耳闻的事情要警觉。’《诗经》说:'平和快乐的君子,不要把那谗言听。谗人无德又无行,扰乱四方不太平。’另外孔子说,'邪恶善辩的口才会使国家覆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我发现,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被谗言蒙蔽,枉杀忠良,就必定国破家亡。因此,希望陛下要谨慎啊。”太宗认为他说的很对。

15. B “连菊花也不开放”错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16. ①思亲怀乡。弟妹各自离散,杳无音信。②伤时忧国。“干戈”写出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③年老多病的感伤。“衰谢”写出岁月催人老去。

17.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 轻拢慢捻抹复挑    ④. 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⑥. 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8. ①也是文化的②它在周代本来是用来唱的③战争发生的时候   

19. 从时间上看,《诗经》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如果回到生活,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

20. “歪歪斜斜”是曲曲折折的样子,比“歪斜”更能形象表达物象。“层层叠叠”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比“层叠”更显繁复,更具形态感。“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比“踉跄”更能体现走路不稳定状态。

21. A 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A.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B.话语的中断。C.解释说明。D.语音的延长。

22. 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呈现杨柳才吐芽的形态。

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

23.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品德的论述,一是论述好的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二是论述好的品德对于社会和民族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认为,品德是有力量的。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人拥有好的品德,他的为人是令人敬佩的,他的为人处事是让人感觉到舒服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从来不会伤害人,他给予人的也总是美好和善良。拥有美好品德的人,自身带有光芒,照亮别人。如果每个人都具有美好的品德,对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好的品德,这个社会就会有良知,就不会丢下民族精神而不顾。还记得多年前“小悦悦”事件,那是让人痛心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在发展物质的同时,我们把精神而丢了,美好的品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由此可知,美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作时,应该论述的重点就是美好品德的重要作用。文章的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美好的品德有无穷的力量。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美好的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接下来论述,美好的品德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论述,应该如何培养美好的品德。结尾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美好的品德是立身之基。

2.社会不能没有美好的品德。

3.美好的品德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

4.美好的品德可以展现好的民族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