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兼具巴蜀之长的嘉陵江璀璨明珠——南充

 风吟楼 2023-10-24 发布于广东

     在巴蜀地区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叫'巴出将,蜀出相'。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巴蜀两地人才类型的差别。川西的蜀人(以成都为代表)生活安逸闲适,追求享乐而又工于心计,故好舞文弄墨,著书立说。川东的巴人(以重庆为代表)则生活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逐渐养成了尚武、好斗、耿直的天性,故习武者众,尚武而轻文。在川北的嘉陵江畔,有个地方却显得与众不同,它地处巴地,先秦时期曾是巴国国都所在地和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但其文化发展水平却不下于蜀地,且兼有巴文化尚武的特点,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图片
​          巴蜀分界线复原示意图,南充属于巴地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它就是南充。翻开南充的历史,在南充本籍历史名人中,既有'太初历'的制订者落下闳、一代名士谯周、《三国志》作者陈寿、禅宗学者'圭峰大师'宗密、'川北圣人'张澜等学界翘楚;又有'安汉良将'纪信、三国名将黄权、抗金名将张宪、开国元帅朱德、大将罗瑞卿等军界楷模。这在巴蜀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他既不同于成都、眉山、乐山等典型的文人城市;也不同于重庆及川东的一些地方,虽是名将之乡,但进士却寥寥无几。以同属巴地的重庆(恭州)为例,宋代只出过区区四名进士,和川西眉山县的八百进士可谓天渊之别。南充则不同,宋代果州进士数量达215人,在巴蜀地区名列第五。今属南充的阆中地区,在宋代更是出现过一门三兄弟高中两状元一进士,官至两相一将的'陈氏三杰',传为一段佳话。而南充历代正史入传人数(40人)和宰相人数(6人),也在巴蜀地区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南充文化具有兼采巴蜀两地之长的特点,说它人才质量和数量“冠冕三巴”,当之无愧。

图片

       造成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和南充的自然禀赋和区位环境有关,现归纳为如下四点。

1.地理位置的优势。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先生认为巴蜀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以移民文化为载体而体现的兼容。自公元前四世纪末秦人实蜀以来,北人南迁入蜀一直是一个主旋律(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除外)。而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代经济中心南移以前,北方文化一直是较强势的一方,南充靠近当时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关中地区,又有多条古道可与关中及中原相连接,可以更快的受到关中文化的垂直辐射和带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早在两汉时期,南充便人才辈出的原因。另外,南充和其他巴地相比也更靠近蜀地(大致以涪江为界),自然也受到蜀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故著名学者陈世松在《天下四川人》一书中将南充所在的川北地区概括为气质综合型,兼有巴、蜀及秦地的文化特征,博采众长,各得其偏。

2.自然条件的优势。嘉陵江两岸有大量的冲积平原分布,其余地区则以浅丘和低山为主,相对于川东地区的平行岭谷,自然条件更为优越,气候也更为温和,更便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及发展文化事业。

3.交通条件的优势。前面说到了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拥有嘉陵江水系也是南充的一大资本,南充地区的主要城市,例如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顺庆,几乎都建在嘉陵江岸边,而嘉陵江联通长江,坐船便可直下荆楚乃至吴越,通江达海。从这点看,嘉陵江类似岷江,不同的是,岷江造就了成都的辉煌,而嘉陵江则帮助南充成为了川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4.开发较早。《蜀中名胜记》说:'阆中本秦旧县,张仪伐蜀所置。'《龚志》曰:“按此则张仪城,即旧县矣。今阆中、仪陇、苍溪、南部、西充、蓬溪、巴中等县地。治今阆中县东二十里。'可见阆中是巴蜀最早设县的几个地方之一,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而南充前身安汉县同样设县很早(西汉初年设县)。

图片
​                南充复建的南宋名楼清晖阁

        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点,南充的这种兼具巴蜀之长的文化气质也体现在了方言上。南充话(指顺庆口音)听感介于成都话和重庆话之间,既不同于成都话的绵软又不同于重庆话的刚烈,听起来格外婉转动听,如果要票选四川境内最好听的方言,我想我会投南充话一票。前不久,南充成功复建了始建于南宋的一代名楼清晖阁,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清晖阁宛如一颗镶嵌在嘉陵江边的璀璨明珠。正如南充这座城市,八百里滔滔嘉陵江,把最柔美的身躯留在了这里,留在了这一颗璀璨的明珠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