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魏玮

 贵之堂 2023-10-25 发布于浙江

                         

辛开苦降法是将药性辛温和苦寒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调和脏腑阴阳,恢复气机升降的治法,属八法中的"和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本法治疗多种脾胃病疗效显著。兹选验案3则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1.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案

张某,男,68岁。201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得寒加重,得热缓解。近3月来上腹胀满频发,早饱明显,嗳气反酸,时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干口苦不欲饮,大便稀溏,日1~2行。舌质淡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弦。胃镜及腹部彩超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痞证(脾寒胃热证)。

治以温脾散寒、清胃泻热。

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8g,干姜10g,枳实30g(后下),厚朴30g(后下),苍白术(各)30g,鸡内金18g,郁金18g。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并嘱自加鲜生姜6片(1元硬币大小厚薄)、大枣3枚(去核)同煎。

10月19日二诊:腹胀、早饱及嗳气稍有缓解,口干口苦减轻。效不更方,继续守方半月。

11月2日三诊:腹胀早饱等症状改善明显,唯脘腹畏寒喜暖,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予原方加九香虫15g、乌药30g,并嘱患者每日食用醋泡生姜3片。服药6剂后诸症消失停药,平素以醋泡姜片食疗调养,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如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西医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给予抑酸(如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促动力(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保护胃黏膜(如硫糖铝、铋剂等)甚至抗抑郁等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本着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常能获得良好疗效。“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例患者“上呕中痞下利”悉具,为典型的胃热脾寒、虚实错杂之痞证,处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温脾散寒、清胃泻热。患者苦腹胀,重用枳实、厚朴以速取理气消积、降逆化痞之效,并佐以苍白术、鸡内金燥湿健脾助运。中医素有天人合一观点,三诊时已临近立冬节气,患者主诉畏寒明显,故以九香虫、乌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辅以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推崇的醋泡生姜食疗之法和胃散寒,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脾胃纳运复常,脏腑阴平阳秘。

2.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吐酸(反流性食管炎)案

金某,女,59岁。2015年6月8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家中遭遇变故后出现反酸烧心,胃痛喜按,餐后及夜间尤甚,曾自服“气滞胃痛颗粒、斯达舒”等药物治疗,半年来症状时有反复,兼见情绪急躁,手足不温,大便偏溏。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LA-A级),慢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吐酸(肝热脾寒证)。

治以苦辛开泄、缓急止痛。

予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8g,干姜10g,炒白芍45g,炙甘草45g,白及30g,郁金18g,太子参30g。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并嘱患者节饮食,畅情志。

6月15日二诊:胃痛好转,反酸烧心仍作,伴夜眠欠安,予上方加旋覆花15g(包)、代赭石15g(先)、夜交藤30g、炒枣仁30g(捣)。服药12剂后,反酸烧心缓解,夜眠亦安,守法不变,继服半月后好转停药。

按语: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甚至咽喉、气管等食管临近组织损害的一种疾病。根据胃镜下的黏膜破损情况由轻到重,按洛杉矶分级法(LosAngeles,LA分级法),可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B、C、D四级。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对应病名,但在“吐酸”“嘈杂”“噎嗝”等范畴中均可见其相关描述。本例患者手足不温、大便偏溏为素体脾胃虚寒之象,情志不遂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生反酸、烧心、胃痛等症,证属肝热脾寒。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辛开苦降、缓急止痛,辅以郁金苦辛行气解郁,太子参清补脾气,白及敛创生肌。本方中芍药、甘草剂量看似超常[方剂汇,实则遵循着经方原药量。根据当代学者对《汉书·律历志》的考证,东汉时代的1两等于15.625g,而非《本草纲目》提出的“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即1两约等于3g。《伤寒论》原文中半夏泻心汤用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黄连1两,单次煎煮,“日三服”,可折算出1个治疗量的半夏泻心汤为原方的1/3量,即半夏15g、黄芩15g、干姜15g、黄连5g,与现代常用剂量相符。同理,芍药甘草汤原方为芍药、甘草各4两,单次煎煮,“分温再服”,可折算出1个治疗量的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甘草各30g,倍于现代常用剂量。临床中大剂量的炒白芍与炙甘草配伍,酸以泻之,甘以缓之,平肝抑木,缓急止痛,疗效显着。复诊时患者胃痛减轻,反酸烧心仍作,故原方中加入《伤寒论》中经典药对旋覆花、代赭石加强平肝降逆止呕之力,佐以夜交藤、炒枣仁益肝安神助眠,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同调,使气机得以恢复,则诸症得除。此外,肝郁患者平素可予适量玫瑰花、绿萼梅代茶饮,解郁醒神,条达肝气而不伤阴。正所谓“药以治病,医以疗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医者亦需要教育患者改变生活习惯,避免烟酒浓茶、饱餐、睡前进食等增加胃食管反流的行为,必要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助患者调畅情志,方能获得良效。

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案

张某,女,57岁。2015年6月25日初诊。患者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2年,经西药治疗已由活动期转为缓解期,目前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0.5g,每日3次维持治疗,大便正常,减量则便黏液。近1年来患者脐周冷痛,伴肛门下坠感,大便每日1~2行,无黏液脓血,兼见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口干口苦不欲饮,双目干涩。舌尖红、苔薄黄,双寸脉沉。就诊2周前行结肠镜示: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粗糙充血伴糜烂,可见散在颗粒样隆起;病理示:肠黏膜组织急慢性炎。

中医诊断:久痢(中焦虚寒、下焦湿热证)。

治以温中散寒、清肠燥湿。

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8g,干姜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枳实30g(后下),厚朴30g(后下),炒白芍45g,炙甘草45g,石斛30g,生地30g。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

7月2日二诊:腹痛缓解,仍感倦怠乏力、肛门下坠、口眼干燥,原方加炙黄芪30g、升麻30g、北沙参30g。12剂。

此后患者以原方出入调理半年余,在服药期间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灌肠处方:生大黄10g,当归15g,炙黄芪30g,升麻30g。用法:每剂浓煎100mL,每日1剂,睡前保留灌肠,4周为1个疗程。中药治疗期间,患者逐步将美沙拉嗪肠溶片减量至0.5g,每日1次,大便成形,无黏液脓血。2016年3月8日复查肠镜示:全结肠及直肠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示:肠黏膜组织慢性炎。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国外研究显示,即使服用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的1年复发率仍高达50%,因此维持缓解和预防复发是本病的治疗难点。本病属中医学“久痢”“休息痢”“肠澼”范畴,以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本例患者亦存在湿热蕴肠的病机,故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肠镜下见黏膜充血糜烂;久痢迁延,损伤脾阳,脾虚湿胜则见脐周冷痛、身困乏力、肛门下坠感。因此中医辨证仍为寒热错杂证。寒热错杂之久痢常以乌梅丸治之,而患者前来就诊时大便正常,故未予乌梅涩肠止泻,仍选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平调寒热,方中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佐以枳实、厚朴调气除后重,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益以生地、石斛养阴清热。二诊时患者腹痛已明显好转,仍见乏力、后重及口眼干燥,予原方加入炙黄芪补中益气,大剂量升麻引清阳直达上焦,北沙参清胃生津。中药灌肠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肠道,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确切疗效。患者肠镜下黏膜充血糜烂为湿热瘀滞之象,故灌肠方中选用生大黄既可清热导滞又能活血祛瘀,当归活血止痛,炙黄芪、升麻与内服汤药唿应,加强益气升阳之力。本例采用中西药配合,内外治合用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美沙拉嗪肠溶片逐步减量,肠道黏膜的内镜及病理改变亦恢复正常,可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远期疗效具有一定优势。

结语;

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脾胃病是内科常见疾病。脾病不能升清,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失养,脾本身亦失充,故脾病多虚,易从寒化;胃病无以通降,则胃气壅塞上逆,故胃病多实,易从热化。因此脾胃病的病机不离升降失调、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辛开苦降法是将辛味药如半夏、干姜、枳实、厚朴等,苦味药如黄芩、黄连等配伍使用,一方面寒热并行,直接纠正脾胃寒热失调,一方面苦辛配伍,辛以宣通升散,苦以通泄降浊,恢复脾胃升降。

辛开苦降法的理论雏形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张仲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创立了半夏泻心汤治疗柴胡证误下后之痞证(《伤寒论》)及寒热错杂之呕吐痞证(《金匮要略》),首次将辛开苦降法应用于临床。成无己阐释痞证的病机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用药主张"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李东垣由半夏泻心汤易半夏为半夏曲,去黄芩、大枣,加白术、茯苓、枳实、厚朴、麦芽曲,化裁出积实消店丸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痞证(《兰室秘藏》)。朱丹溪拟左金丸(黄连、吴茱黄)治疗肝火犯胃胁痛吞酸(《丹溪心法》)。李时珍评价苦辛药物配伍"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叶天士指出辛苦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将辛开苦降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湿热中阻之温病。吴鞠通认为"非苦不能渗湿,非辛不能通利邪气","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故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温病条辨》),先贤已从理论与临床实践阐释了辛开苦降法的内涵。

临证过程中我们发现求诊于中医的脾胃病患者,年老久病之人居多,证型复杂多变,常以脾气、脾阳虚弱为本,湿、热、痰、瘀等邪实为标,寒热错杂证居多,其寒主要体现在胃肠道功能的低下,其热常体现在局部的炎性表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当以辛开苦降法治之。而辛开苦降法的治疗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脾胃升降失调者均可在此法基础上化裁。脾胃久病,土壅木郁,肝失疏泄,又横逆犯脾,脾胃不和益甚,一般用药剂量常难奏效,此时则需"重剂起沉疴",使用大剂量芍药、甘草、醋元胡等药缓急止痛,枳实、厚朴等药消胀除满,可迅速缓解痛,胀等症状,为患者建立起治疗信心,然而药物入胃,全赖脾胃运化,用药量大,疗程过长、必然耗伤脾胃,故治疗中需时时注意"存胃气"。临证用药当遵《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之说,在临床治疗时均嘱患者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用药6到8周,停药4周,在停药期间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正所谓久病缓治,使脾胃之气得以逐渐恢复。综上所述,只要辨证准确,切中病机,并讲究用药剂量和疗程,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牌胃病就能取得理想疗效。

江苏中医药2018年总第50卷第8期

魏玮教授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功能性便秘为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魏玮教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擅于运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病因病机:

功能性便秘是指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病证。中医学称便秘为"脾约""阳结"。"阴结"等。《医学正传》所云"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或新产之妇,气血虚耗,以致肠胃枯涩;或体虚之人,摄养乖方,三焦气涩,运化不行,而肠胃壅滞,遂成秘结""。便秘原因可总结为肠胃积热、津液不足、劳倦体弱、气机郁滞等。其病位在肠,又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对便秘的治疗、《景岳全书.秘":"阳结者邪有余、宜攻;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魏玮教授认为目前因使「气虚,血虚、阴虚或阳相伴存在,虚实夹杂者居多.

病性一般多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情志因素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故魏教授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运化失调、气机不畅。因此临床常选用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旨在疏通肠道,使气机通畅、清阳自升、浊阴自降。

典型病例初诊:患者,女,76岁,主因"便秘20余年,大便未解7d"于2016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大便5~6d一行,便干呈羊屎状,属于 Bristol 分型2型,偶需开塞露辅助排便,便后无肛门下坠感或排便不尽感。2015年9月因不完全肠梗阻于望住院治疗,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经治疗后好转出院。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未解,自服芪蓉润肠、通便灵、番泻叶效不佳,4d前甘油灌肠治疗后大便仍未行,今日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见大便7d未行,腹胀,得温胀减,有排气、口干不苦、喜热饮,无反酸烧心,无腹痛,无心慌胸闷,寐差、夜尿频,2~3次/夜。近半年体重无明显变化。舌象见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诊断为肠结。辨证:脾虚血瘀,津亏肠燥。中药治以辛开苦降,益气生津,疏肝解郁。方药:清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8g,太子参30g,枳实30g,厚朴30g,黄芪45g,玫瑰花30g,合欢花30g,火麻仁60g,苦杏仁10g,炒酸枣仁60g,大枣10g,生姜6片。6剂,水煎服,2次/ d 。

2诊:2017年1月5日,患者诉大便2d前已行,便质干、呈香肠状、表面凹凸、量少,腹部胀满较前减轻,无头晕、头痛,无心悸、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原方基础上加黄芪至90g,郁李仁60g.

3诊:2017年1月12日,患者诉近日大便2~3d一行,质可、表面光滑无排便困难,无腹痛腹胀,舌红、苔微黄,脉沉细。原方基础上加黄芪至120g,合欢花、玫瑰花改为18g.

4诊:2017年1月19日,患者诉近日大便1d一行,质可,嘱患者继续口服原方6剂,后未再复诊.

按:此患者间断便秘20余年,素体脾虚胃弱、升降失常、气机滞涩、故见院腹痞满,大便干结,日久则肝气郁结,失眠多梦,结合舌脉属寒热错杂之便秘,治疗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散,黄芩、黄连苦寒沉降,四药相合,辛开苦降,恢复中焦气机升降。配以枳实、厚朴加强行气消滞之功;重用生黄芪,得气而津液得生;玫瑰花、合欢花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火麻仁、苦杏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炒枣仁养心安神,全方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健脾疏肝、解郁安神之功。

论治经验

魏玮教授认为患者每因解便困难而屡用泻下之物,如大黄、番泻叶、开塞露等暂通肠腑,而《景岳全书》载"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不可用",应避免泻剂的乱用而致胃肠功能紊乱,而且还会由于长期的泻剂依赖形成大肠黑变病、泻剂依赖性肠病等31。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便秘患者大多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中焦受困,气机升降逆乱,大肠传导失常,多导致便秘,故以调理脾胃为根本,恢复中焦脾土的枢机功能,从而疏导糟粕外泄,达到升清降浊的目的。辛开苦降、升清降浊为治疗功能性便秘之大法,使运化得以恢复,大便自通。在辛开苦降基础上,腹胀满闷者加枳实、厚朴以理气消胀,加炒谷芽、炒麦芽以消食导滞,加石斛、麦冬以滋胃阴、厚胃肠,加火麻仁、郁李仁、苦杏仁润肠通便,腹痛者加炒白芍、炙甘草,痛有定处如锥刺者加丹参、红花以活血通络,失眠多梦者重加炒枣仁、情绪低落者加郁金、玫瑰花 合欢花,气虚两虚者重用生黄芪。煎药时嘱放生姜,取其辛温之性,温胃和中散寒,并解半夏之毒。外治法以大黄粉穴位贴敷,泄热通腑导滞。综合分析用仲景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恢复中焦脾土枢纽功能,升清输布、降浊通窍,便秘自可缓解。全方合用,消痞散结,胃肠升降得复,大便得通。同时注意调畅情志,生活作息规律,身心并治是提高本病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真的很好用!

辛开苦降法,属于“和法”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中医学治法之一。

魏玮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脾胃病科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从医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认为《伤寒论》中泻心汤,是辛开苦降配伍法的代表方剂,理法方药各方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今天小师妹就将魏玮教授临床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经验和验案分享如下。

花几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文章,了解一下魏玮教授临床经验,带着问题听课,事半功倍哦~

脾与胃气机升降的根本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中记载:“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

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都会引起脾胃病。

魏玮教授认为,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升腾精微。

胃主降浊,下降糟粕,两者一升一降,协同完成摄纳水谷精微以供养机体的任务。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气,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他强调谷气上升的作用,认为不少疾病是由于脾胃的升清降浊机能失常所致,

提出“谷气上升,春夏行令,故其人寿。谷气下流,收藏行令,故其人夭。”认为五脏发病是由于升降浮沉的失常,治疗方法为调节脾胃升降。

胃为腑属阳,主受纳、腐熟而降浊,喜滋润而恶刚燥;

脾为脏属阴,主运化而升清,喜燥而恶湿。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说明脾升胃降,运转枢机,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

魏教授指出:辛开苦降法首创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以辛温祛寒药与苦寒清热药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从而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气目的的治疗方法,又称寒热并用法。

辛开苦降同时具有寒热并调的含义,其理论基础是脏腑寒热错杂理论。

魏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用《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组: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方解: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因此半夏既能化痰,又能消痞散结,因此为君药。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易为生姜。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泻里热以和阳。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和脾胃,补中气,以复中焦升降功能。

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半夏泻心汤

患者,女,76岁,主因“便秘20余年,大便未解7天。于2016年12月29日入院。

现症见大便7天未行,腹胀,得温胀减,有排气、口干不苦、

喜热饮,无反酸烧心,无腹痛,无心慌胸闷,寐差、

夜尿频,2~3次/夜。近半年体重无明显变化。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肠结。

辨证:脾虚血瘀,津亏肠燥。

中药治法:辛开苦降、益气生津、疏肝解郁。

方药:

清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太子参 枳实 厚朴 黄芪玫 瑰花 合欢花 火麻仁 苦杏仁 炒酸枣仁 大枣 生姜.

6剂,水煎服,2次/天

二诊:2017年1月5日,患者诉大便2天前已行,便质干、呈香肠状、表面凹凸、量少,

腹部胀满较前减轻,无头晕、头痛,无心悸、胸闷。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沉细。

原方基础上加黄芪、郁李仁。

三诊:2017年1月12日,患者诉近日大便2~3天一行,质可、表面光滑,无排便困难,无腹痛腹胀

舌象:舌红、苔微黄,脉沉细。

原方基础上增加黄芪,合欢花、玫瑰花的克数。

四诊:2017年1月19日,患者诉近日大便1天一行,质可,嘱患者继续口服原方6剂,后未再复诊。

按语:此患者间断便秘20余年,素体脾虚胃弱、升降失常、气机滞涩,故见脘腹痞满,大便干结。

日久则肝气郁结,失眠多梦,结合舌脉属寒热错杂之便秘,治疗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散,黄芩、黄连苦寒沉降,

四药相合,辛开苦降,恢复中焦气机升降。配以枳实、厚朴加强行气消滞之功。

重用生黄芪,得气而津液得生;

玫瑰花、合欢花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火麻仁、苦杏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炒枣仁养心安神。

全方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健脾疏肝、解郁安神之功。

魏教授认为,用仲景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恢复中焦脾土枢纽功能,升清输布、降浊通窍,便秘自可缓解。

全方合用,消痞散结,胃肠升降得复,大便得通。

同时注意调畅情志,生活作息规律,身心并治是提高本病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魏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总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 )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痞"范畴。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病变随年龄增大有恶变的趋势。 CAG 临床证候繁杂魏师认为其发病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致中焦气机郁滞湿热中阻热邪内结,久则瘀血停滞耗气伤津寒热夹杂,虚实并见。魏师临证三十余载学验颇丰善用经方化裁治疗脾胃病症,现将魏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1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李果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魏师认为 CAG 病位在脾胃,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是其主病机。脾属脏,藏精气而不泻,胃属腑,传化物而不藏。脾病多虚脾气虚衰,由气及阳寒邪内生;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寒性趋下,则其升清障碍。胃病多实,临证常见水谷壅滞,气机滞涩痰瘀内结等胃气壅实的病理变化,久则郁而化热,胃津不足,胃燥生热,热性炎上,则其降浊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脾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魏师善用泻心汤组方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方出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祖国医学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归结于"胃腕痛"痞证"等范畴。半夏泻心汤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为君,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则痞满自除,升降复常。

2活血行气抗癌解毒

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脾胃病则气血病。脾胃病常见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则血病,血病又致气病更甚,久则气结血瘀。临床上诸多老年患者胃病几十年病程长魏师认为此种情况多兼有气滞、气虚、血瘀脉象多弦舌质多紫暗,甚者有瘀点、瘀斑等故治疗上予活血行气,气行则血行。多用枳实、枳壳与厚朴组成药对调节牌胃气机之升降,丹参、桃仁、丹皮等活血,气血和,则脾胃和。枳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破气、行痰、消积等功效宋代《开宝本草》中始见将其分列为两物,别立枳壳一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枳实和积壳合称积并绘一图,认为"枳乃木名,实乃其子",后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熟则壳薄而虚。临床上魏师常根据病人体质及疾病状况选则用药,如:破气轻者择枳壳破气重者择枳实,正如青皮与陈皮者清代陈修园认为厚朴"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国医大师路志正曾主持课题以健脾益气法治疗冠心病,亦从侧面说明厚朴在脾胃功能调节上的功效。活血行气,散结化瘀在治疗脾胃病应用广泛魏师将枳壳、枳实与厚朴共配伍,同调脾胃气机升降脾升胃降则病除;丹参、桃仁、丹皮共用以活血化瘀淤化血行,气血和,气血和则脾胃和。

临床上 CAG 病理多有异型增生或肠化,为癌前状态,且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患者精神压力较大。魏师常用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组成药对逆转肠化或异型增生预防及降低癌变的发生率。白花蛇舌草最早记载于《新修本草》其性寒味苦、甘,归心、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消炎、免疫调节、抗化学诱变、保肝利胆等作用。《泉州本草》云"半枝莲能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内服主血淋吐血,鈕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疗疮,无名肿毒。"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半枝莲抗肿瘤的疗效。

3升阳运脾顾护胃气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仲景时代时时不忘顾护胃气,有研究表明《伤寒论》中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胃气强弱也关系到疾病的预后,《温疫论·调理法》:"凡人胃气强盛,可饥可饱若久病之后胃气薄弱,最难调理。"但"能食者,自然虚回,而前证自除;设不能食者,正气愈夺,虚证转加,法当峻补。"国医大师路志正教导后辈要将顾护胃气时刻记心中。魏师深受顾护胃气思想的影响在临床组方上时时不忘顾护胃气且要升阳运脾。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魏师常加入升麻、葛根以升阳,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脾之清阳得补而升,则脾运自健。升麻体轻气微,味微苦而涩归肺、脾、胃、大肠经,既能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葛根甘辛平,气轻升扬,善入阳明之分,既能生津通脉,又能升清止泻,鼓舞胃气,《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清阳之气得行阳道,则痞自除矣。

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也是顾护胃气的一种方法,可选用枳实、枳壳、厚朴调节胃气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消食和胃,健脾益胃,胃阴虚者可加用玉竹、沙参、麦冬之品顾护胃阴脾胃阳虚者可加用肉豆蔻、炮姜、炮附子之品养脾胃之阳此外饮食调理至关重要,《内经》云"五谷为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魏师借古鉴今,主张自然养生,自然养胃的观点,凡临证患者必要求其尽量少服用药物,能食则食,一切尽从食物中获得,而且要求病人禁麻辣、油腻、生冷之品,如此则病已愈半。

4宁心安神,胃和卧安

《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魏师认为"卧不安则胃亦不和"。现代人工作和生活节奏过快精神紧张、压力过重, CAG 患者常有失眠多梦、心烦焦虑、健忘、易惊等表现,治疗予宁心安神,调畅情志,常用药物有合欢花、玫瑰花、夜交藤、炒枣仁(捣)、莲子心等,使心神得养脾胃气机得以调畅。合欢花轻清走上,入心、肝经二经既可解郁又可安神,乃调心安神之佳品,《神农本草经》曰"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夜交藤归心、肝经,味甘能补,有滋阴养血、养心安神之效,常与合欢花相须为用,《饮片新参》云"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枣仁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其气炒香化为微温藉香以透心气得温以助心神;又香温以温肝、胆,使肝、胆血足,则五脏安和睡卧得宁;香气入脾,能醒脾阴。莲子心味苦性寒,清热泻火交通心肾《温病条辨》曰'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对临证伴见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失眠多梦患者,用之最宜。医者多知安神之妙品却少有将之用于 CAG 的治疗,孰不知安心神亦可调脾胃,正如东垣所说"使心无凝滞……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心宁神安则胃和卧安,反之,脾胃健运,血生化充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归。

小结:魏师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明确诊断是第一位的。《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审证求因,确定治法及主方固然关键,随证加减亦十分重要。本病发病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同时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其病证的寒、热、虚、实亦必定又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确定证型及主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症状、细化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用药,可以使疗效更加显著。此外,魏师认为有效的调摄方法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戒烟忌酒、避免浓茶、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饮料及食物;饮食宜清淡禁食油腻、煎炸、生冷、过甜、过咸、过浓、过热、过酸的汤类及菜肴;日三餐宜按时定量不宜过饱,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保持精神愉快缓解精神紧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有效的调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5病案举例

患者戴某,女,76岁2011年4月11日初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餐后2~3小时中上腹隐痛、烧心,自服"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可缓解。近2年症状逐渐加重服用上述药物不能缓解腹痛喜温喜按纳谷不香,口干不欲饮,大便成形,每日2~3次,兼见形体消瘦心烦易怒双目干涩。舌质暗苔中部薄黄腻脉沉弦。2月前胃镜检示: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病理: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轻度异型增生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胃院部隐痛,喜温喜按属脾虚寒证,烧心、舌苔中部黄腻为湿热内蕴之征故辨其为久病寒热错杂,脾寒胃热之胃院痛,治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患者初诊时主诉疼痛加重,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暂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缓急止痛。药用:炒白芍45g炙甘草45g醋延胡索18g郁金18g,白术30g厚朴30g鸡内金18g,沙参30g,丹参30g6剂。方中芍药、甘草、延胡索、郁金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佐以白术、厚朴、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助运,沙参滋阴润燥防诸药辛燥太过,丹参活血化瘀通利经络以防久病入络。

二诊2011年4月18日患者药后胃院部疼痛程度减轻,仍有口眼、干涩,舌脉同前。予上方加石斛30g滋胃肾之阴液润燥明目。14剂。

三诊2011年5月6日患者胃院部疼痛及烧心反酸缓解,口干好转眼干偶作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微腻脉沉弦。观其脉证,知其标症已解,故可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固其根本,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药用: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8g,干姜10g炒白芍45g炙甘草45g醋延胡索18g,郁金18g,沙参30g,丹参30g,白术30g,厚朴30g,鸡内金18g。继进40余剂后诸证缓解停药

四诊2011年11月11日患者诉1月前外感风寒,门诊以桂枝汤加味12剂治疗后表证已解。惜近日饮食不节致胃脘部痞满不舒复发,胃脘部喜温喜按,嗳气。频作,口酸苦而干,不欲饮水,双目干涩,偶有耳鸣,大便成形,每日一二行,纳眠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患者此次发病为外感方解,又饮食不节导致脾胃不和,气机升降不利。《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患者胃院痞满不适、暖气、口中酸苦均等症与原文记载相符,虽无明显"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等水气征象,亦可予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消痞,佐以白术益气健脾,焦三仙消食化积。药用:生姜10g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8g,干姜10g党参30g,大枣6枚,炙甘草15g,白术15g焦三仙(各)15g。服药14剂后,胃院不适缓解,以上方稍作加减继服16剂后好转停药。

患者停药四月后于2012年3月复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慢胃炎伴淋巴细胞聚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胃部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亦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靶点单一,很难逆转胃癌前病变的趋势。中医一般根据患者主症不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胃痞'"胃痛""嘈杂"等病范畴。本例医案以辛开苦降为基本原则,缓解了其临床症状,且控制了胃黏膜萎缩的进展甚至逆转了肠化和异性增生。

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第44卷第1期。

魏玮从“虚、滞、郁、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高,治疗缺乏特异性,治愈难度大,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久痢”“休息痢”“肠风”等范畴,病位在大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脾肾不足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脾虚、肾亏等。魏玮教授(以下尊称魏师)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数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证治研究,对本病见解独到,学验俱丰,魏师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活动期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湿热相合,郁滞胶结,虚瘀同病,即“虚、滞、郁、瘀”相互夹杂而为病。笔者有幸侍诊多年,现将魏师从“虚、滞、郁、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虚”即不足,主要体现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方面,是指机体阴阳与气血津液精等物质的匮乏与失衡,还包括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组织受损而导致的功能失调与衰退,即机体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的下降[12]。《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黄帝内经·素问》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即谓“虚”为发病的基础:无虚则无病,既病必有虚。UC为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属中医学于“久痢”“肠风”等范畴。UC因“虚”致病,魏师认为“虚”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亦为正气不足,与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脾气虚弱、脾阳不足和肾阳亏虚,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或病程迁延,久泻伤阳,脾阳不足,温煦失司;或年老体衰,肾阳亏虚等。无论是活动期亦或是缓解期,皆可“伤脾损肾”,进而脾肾两衰。正气不足,气血不调,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因虚致病,出现腹痛、泄泻,或见里急后重等。

治疗上,魏师重视脾肾互济,临证强调“补先天、壮后天”,方选四神丸加减以温肾健脾,常以补骨脂、肉豆蔻补肾阳,温下元,兼以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暖中土,运脾阳,以达温肾散寒、暖脾止泻之效。对于UC伴乏力懒言、肛门下坠胀等中气下陷者,擅用“补药之长”黄芪,气虚甚者用量逐次递增,慢调体质,可由30 g渐至120 g,量大力宏,顾护后天之本,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UC阳虚肢冷明显者,予桂枝温通经脉;阴寒盛者,常予炮附子温阳散寒,既可温肾阳以祛寒而补先天,又可暖脾胃以健运而壮后天[15]。

“滞”本义为凝积、不流通、不灵活。《说文解字》:“滞,凝也。”魏师认为“滞”并非单指一物一事,凡是能使机体稳健运行失常之象皆可归于“滞”,如湿阻、热郁、血瘀、痰凝等;“滞”而为病亦与气机紊乱失衡密切相关。UC常因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机阻滞,大肠传导失司,故见腹痛、腹泻。发作期以湿热为主,湿热内蕴肠腑,气血搏结,血络受损,谷气下流则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湿、热、痰、瘀等邪毒蓄积肠腑,久滞不祛,故见病势缠绵、迁延难愈。缓解期多虚实并见,即便湿热邪毒已散,气机仍难以流转复原,“滞而为虚、虚而为滞”,症见痢下赤白量少、身痛肢乏、面色晦暗等。《类证活人书·伤寒下利》言:“休息痢,经年不愈,缘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于冲任之间,久则气血愈陷,清阳不升,故久远不休。”治疗上,魏师注重调畅气机、通利肠腑经络,以通祛疾,包括行气调肠通滞、清热化湿除滞、调气和血行滞等多方面。

“治痢调气则后重自除”,魏师临证常以苦辛性温之厚朴以行气厚肠,苦泄性寒之枳实以清肠腑积热,二药配伍,温凉并行以行气调肠通滞;败酱草清热解毒,擅排痈脓,黄连入大肠经,擅清热燥湿解毒,配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湿滞之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除滞之功;调气和血行滞常以白芍养血合营,缓解止痛,配当归养血活血,葛根止泻升清阳,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意;《医林改错》曰:“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若患者因脓血便反复应用止血药、苦寒药则致血瘀更甚,临床多见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便中带暗红脓血,舌暗伴瘀点等,活血化瘀祛滞之法擅用丹参、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配以醋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郁”表示忧愁,亦有积聚、凝滞之意。“郁”是一种病机概念,一般为情志异常所产生[16]。《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医碥》中:“百病生于郁……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郁”生百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影响脏腑气机,干扰气血运行,气机阻滞、血运不畅,甚则积凝滞塞,亦即为“郁”,因此,郁又是一种病理产物。UC作为一种结肠慢性迁延性炎性肠病,治疗缺乏特异性,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大出血、肠穿孔、多器官受累、癌变等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多[4],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等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包括紧张、孤独、恐惧、焦虑、抑郁、狂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5,13]。

魏师认为“郁而为病”应用于现代心身疾病具有普适性,“郁”在UC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心、肝、肺密切相关。心主神志,情志不畅,扰乱人体之“神”,影响肠腑功能调控异常,反之,肠腑功能的异常也会影响患者的情志,进入“郁而为病”恶性循环。UC的发生与发展多与负面事件密切相关,或每因抑郁、恼怒、紧张等情绪改变而致病情加重或复发者,屡见不鲜,这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17]。在诊疗过程中,魏师重视心理疏导,常通过解释、安慰、开导、鼓励等心理暗示法来解缓患者精神压力,帮助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肝主疏泄,条达全身气机,肝气不舒,肝经不利则水谷不化、肠腑壅塞、水谷下迫。魏师认为UC脾气虚衰,肝木易乘侮,致中焦经络失和而发病,即谓“阳明胃土已虚弱,厥阴肝风振动”。对于UC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眠差心烦,或每因情志不畅而发生腹痛腹泻、矢气频作者,结合舌脉,常合用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治以疏肝理气、调肝扶脾,擅用玫瑰花、绿萼梅、合欢花等轻清展气,疏肝解郁;炒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调肝怡情。《药性论》言龙骨“逐邪气,安心神”。《海药本草》言牡蛎“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对于常年焦虑抑郁,难以缓解,魏师用此药对,量大力专,重镇安神镇惊涩肠以祛“郁”。

《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大肠的传导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郁闭,失于宣肃,水液正常输布代谢失调,大肠传导失司,肺脏“郁”而为病;《证治百问》曰:“肺气虚,大肠亦虚,而不能禁固,时时欲去,后重不已”[18]。可见肺之“郁”“虚”均与肠道疾病相关,“郁”“虚”同病。治疗上,魏师常用苦杏仁配枳壳以肃降肺气开肺郁;《本草备要》云桔梗治“下痢腹痛”,又可兼有排脓治痢之效,用桔梗开宣肺气,使上窍开泄,下窍解壅,助大肠传导有度,进而缓解便意频频、里急后重等肠腑郁滞不通之象。

《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瘀”,有瘀积、瘀滞之意。“瘀”既是某些疾病或久病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血证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魏师认为“瘀”与“滞”密不可分:广义来讲,凡“瘀”者皆属于“滞”;狭义而言,血瘀常由气滞引发。《诸病源候论》:“瘀久不消则变为积聚癥瘕也。”《素问·痹论篇》:“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难经》:“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清代傅山明确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国医大师颜德馨更是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认为“久病、频发之病从瘀,久虚羸瘦从瘀,久积从瘀,常法论治不效者从瘀”。

魏师认为本病迁延难治,UC患者常伴血液高凝状态[19],病情进展及癌变的发生,与“瘀而为病”形成的“微癥瘕”密切相关。对UC兼瘀者,魏师采用分级祛瘀通络、涤荡邪毒的治法。瘀病初起,魏师采用丹参、川芎、红花等以行气活血、通经祛瘀;瘀阻气滞,“滞、瘀”同病,常选用破血逐瘀之三棱、莪术;瘀血凝结,“虚、瘀”同病,病邪痼结难解,内生癥瘕积聚,加用土鳖虫、地龙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搜剔络中之瘀、攻坚破积。

验案举隅

患者,女,34岁,2017年6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黏液脓血便2年,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每日十余次,伴腹痛、乏力、发热,体温37.3 ℃左右,行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美沙拉嗪肠溶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激素减停后继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次,4次/d,未再出现便血及不适。1个月前自行将美沙拉嗪肠溶片减量至1 g/次,3次/d,再次出现黏液脓血便,5~6次/d,伴乏力,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可能性大。刻诊:黏液脓血便,5~6次/d,腹痛,乏力,纳差,眠差,小便调。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软,右侧腹压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10 g/L;大便:潜血(+)、红细胞18~24/HP、白细胞 满视野/HP;便球杆比1∶10;血清白蛋白36 g/L,C-反应蛋白15.09mg/L;血沉57 mm/h,纤维蛋白原4.42 g/L(正常值2~4 g/L),D-二聚体1.85 mg/L(正常值0~0.55 g/L);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类风湿抗体二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髓过氧化物酶抗体(ANCA-MPO)、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蛋白酶抗体(ANCA-PR3)均未见异常;电子肠镜见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粗糙,弥漫小溃疡灶形成,散在片状黏膜下出血伴,碰触易出血;乙状结肠散在片状充血斑,直肠黏膜光整,近肛缘处散在片状溃疡灶,覆白苔。中医诊断:久痢(脾肾不足,湿热蕴肠),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治以温肾健脾,清化湿热,调气和血,涩肠止泻。处方:补骨脂30 g,肉豆蔻30 g,乌梅15 g,败酱草30 g,黄连6 g,木香(后下)10 g,当归15 g,炒白芍15 g,麸炒枳实15 g,太子参15 g,麸炒白术30 g,茯苓15 g,葛根15 g,炙甘草10 g。14剂,1剂/d,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

2诊:2017年7月2日,患者服药后黏液脓血便明显减少,日行二三次,乏力好转,无明显腹痛,纳眠佳,小便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减败酱草、枳实。14剂,1剂/d,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

服药后,患者每日排便二三次,便中无脓液,可见少量血丝,轻微乏力,无腹痛,纳眠佳,小便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患者来京不便,守方治疗2个月余。复查肠镜:结肠脾曲、降结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多发白色瘢痕及孤立或簇状或长条状结节样增生清晰,部分表面明显充血发红;病理示:多发炎性或增生性息肉。

按语:该患者以黏液脓血便为主症就诊,属中医“久痢”范畴。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蕴肠,治以温肾健脾、清化湿热、调气和血、涩肠止泻。方以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暖脾运阳,与乌梅共用以涩肠止泻,共为君药,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共为君药,是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自止;黄连清热燥湿,败酱草解毒排脓,白芍养血合营,缓解止痛,配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意;葛根止泻升清阳;枳实、木香理气调肝降浊阴,一升一降调理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肾健脾、清肠化湿、调气行血、涩肠止泻之功效。

小    结

UC病机复杂,治疗上更需抓住核心病机。若UC“虚”而为病,临证予“补先天、壮后天”以彰显温肾健脾之功;若“滞”而为病,需注重调畅气机、通利肠腑经络,以通祛疾;若“郁”而为病,应重视心理疏导,疏肝宣肺、涩肠行郁;若“瘀”而为病,可予祛瘀通络、涤荡邪毒。本病活动期主要表现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多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本虚主要为脾虚,兼有肾亏。“虚、滞、郁、瘀”是魏师诊治UC病机新认知,既传承了中医传统理论,又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UC作为一特殊难症痼疾,临证需灵活掌握温肾健脾、清肠化湿、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等方法辨证施治,方显疗效。

养生堂2018年12月30日,魏玮,梁天,顽主的顽疾2,中药修复胃黏膜

 胃部的疾病为何如此顽固?让梁天老师反反复复难治愈?节目的开始,“顽主”竟然坐上了轮椅!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呢?在本期《养生堂》中,著名演员梁天和专家魏玮继续携手,给大家带来治病养胃的良方妙药!

中药修复胃黏膜

    胃黏膜是胃部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好胃黏膜,是控制和治愈胃部疾病的关键。西药修复胃黏膜,起效较快可以迅速缓解症状,而对于长期慢性的损伤,魏玮教授给您带来了一个中药方,可以缓解抗凝药物、生冷刺激的食物给胃黏膜带来的伤害。中药修复胃黏膜:可用白芨+黄芪,各30g,煎煮40分钟后饮用。

    除了魏玮教授的治病方,梁天老师常年坚持的两个生活习惯,分别是就爱这一口的白开水,和“自己躲着走”的冰箱。梁天老师告诉大家,坚持多喝白开水,吃新鲜食物,是自己养胃的好习惯。而这两个习惯,也得到了专家的极力支持和认可。

【养生厨房】今日菜谱《洗沙肉》

【今日看点】: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导演梁天老师,有一道拿手的看家菜——洗沙肉。这道菜口感润滑,肥而不腻,重点就在这洗沙的过程,到底“洗沙”是如何操作的呢?此外魏主任介绍,这道菜的两大主食材都有健脾胃的功效,洗沙肉里健脾胃的食材又分别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走进《养生厨房》,了解一下这道洗沙肉吧!

食材:

赤小豆、糯米、大米、五花肉

【做法】:

步骤1: 糯米和大米以1:1的比例拿水泡开,赤小豆洗净入锅煮40分钟呈红豆沙状;

步骤2: 锅上放个笊篱,倒上豆沙放在上面,不停用清水冲洗,直到笊篱上只剩红豆皮为止,再用一块纱布过滤多余的水,拧干只留下豆沙;

步骤3: 锅中放油先炒红糖,融化后放入豆沙炒熟,把豆沙铺在一破两开的五花肉上,码在碗中铺上糯米大米,放蒸锅蒸三小时后,倒扣盘中,撒上果脯和白糖即可。

20170108养生堂视频和笔记:魏玮,心肾不交,肝肾阴虚,石斛夜光丸

 魏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脾胃科主任。

《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我们应当养好体内的阴津物质,才能给来年春天提供能量。今天开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位年仅23岁的患者,胃部患有胃溃疡,在立冬过后因进食不当,导致消化道出血,两次入院,失血量达到正常血液量的一半之多。患者究竟在冬季食用了什么,导致自己两次入院?两次截然不同的食物,为何都给患者造成了不良后果?冬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的进补?敬请关注本期《养生堂》,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脾胃科主任魏玮,为您讲述《冬令进补里的养阴食材》。

专家强调,“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黄帝内经》,四十岁开始,人体阴气已经衰减一半,而冬季体内的阴气也相对较少,若中老年人在冬季不重视养阴,就会导致阴津亏虚,很多退行性疾病也就因此产生。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鸡子黄1枚,黄连10克,黄芩10克,阿胶10克,白芍30克。----《伤寒论》

冬季肾阴不足,容易导致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会产生失眠的症状,伴有心烦、易怒等精神情绪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心肾不交呢?对于心肾不交专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药食同源的宝贝?这个宝贝既有经典名方,又是家常的简单美味,分别应该怎么使用呢?

除了心肾不交,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肝肾阴虚,那么肝肾阴虚有什么样的症状表现,又会引发哪些疾病呢?专家带来了自己临床用了30年的滋阴养肝肾的药材—石斛,石斛虽好,但专家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煎煮方式,并不能发挥它的药效。石斛种类繁多,日常用药应该怎么挑选?家里种植的鲜石斛可以服用吗?敬请关注本期《养生堂》。

石斛夜光丸:石斛.人参.山药.茯苓.甘草.枸杞.地黄.天冬.麦冬.防风.川芎.黄连等,主治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