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时期的“军阀”混战

 寂寞中快乐 2023-10-25 发布于北京


  说这一时期的战争为“军阀”战争,是用后人的眼光分析前人的战争,用后世的观点认识前世的战争。然而,就其实质而言,其时的战争,哪有“军阀”之概念,纯属自保或图求霸权而行。今天用“军阀”论之,仅就保持对象的一致性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阀”战争,起始于周平王迁都,结束于秦统一中国,混战五百余年,为中华史上战乱最漫长时代。

  先说春秋混战。根据《国史大纲》观点,春秋时期是霸政历史,据此可分为霸前时期、霸政时期和霸政衰微时期三个阶段来论述战争。

  霸前时期(约前771年至前686年)。共主衰微,王命不行,封建礼法解体,诸侯征伐兼并,外患戎狄交侵,兵祸连结,动荡不安。典型代表的战争有东门之战,此役正式开启春秋时代“同盟联合作战”之端;之后是拒戎之战和繻葛之战等。战争的结果使周室威望尽失,共主徒具虚名,此后诸侯崛起,开启大国争霸之局。

  霸政时期(约前685年至前558年)。霸政创始于齐,赞助于宋,而完成于晋。齐桓公重用管仲等人,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在争霸中原的战争中,大规模战争几乎没有,像样规模的战争也不多,之所以能称霸,更要的原因在于政治、外交等综合施策的结果。之后的宋襄公,徒有称霸野心鲜有称霸能力,泓水之战就被打回了原型。依史而论,主宰春秋中期争霸大部分时间当属晋楚争霸,一个是中原“文明”国家的典范,一个是南方后起之国的代表,两强相遇胜负交替。城濮之战,晋文公一举成霸;邲之战,楚庄王跨入“春秋五霸”之列;鄢陵之战,晋虽胜利,但长期的战争使晋、楚俱伤,无力再战;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它使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在心理上急于相安,进而形成近半个世纪相对稳定的局面。

  霸政衰微时期(约前557年至前466年)。主要特征是任何一国都不能真正称霸于所有诸侯国,南北总体呈缓和趋势。但南、北两方内部的争夺仍然没有消除,间隙性发生的内部争霸战争,是整个春秋争霸的继续,其间隙性爆发更是加速衰退削弱霸权的过程。北方主要是晋秦争霸,通过殽之战,使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麻隧之战,晋国击败秦国,使秦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鞍之战,晋败齐师,齐国的实力再次遭到削弱。至此,晋国则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

  在南方,吴、楚等国势力渐渐壮大,想称霸南方进而称霸全国的野心越发急迫,于是相互间战事连年。鸡父之战,吴军抓住战机,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等七国联军,使楚在吴楚争霸战争中逐渐陷于被动;柏举之战,吴国经过6年“疲楚”战略,一举战胜多年宿敌,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吴、越均在东南之地,一山不容两虎,槜李之战,越军大败吴军;夫椒之战,吴王复仇成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笠泽之战,吴军“三战三北”,吴王夫差自杀,越国彻底灭亡了吴国。越至此一度成为东南大国,进而向中原扩张争霸,成为短暂时期盟主。

  从目前可查阅的辞书类战争书籍统计看,这一时期的战争,《中国战典》记录了450余次,平均每年约1.5次;《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录了370余次,平均每年约1.2次。

再说战国混战。春秋时期的长期混战,使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分散在各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都集中在少数诸侯手里;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了,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并求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此时期内,诸国之间的战争纵横交错、纷繁复杂,贯穿于战国“七雄”的形成、发展、灭亡全过程。

“七雄”形成时期(前475年至前403年)。一场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卿杀智伯而三分其地,从此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至前403年,周天子下诏正式册封赵、魏、韩为列侯,“七雄”局面最终形成。

“七雄”兴衰时期(前403年至前260年)。七个国家间通过一系列战争,渐次强大和衰落。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成为七雄中第一个兴起的国家,是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阴晋之战,魏军大败秦军,一举奠定强国之基;但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均负于齐国,从而又失去霸主地位。

387年,吴起自魏归楚实施变法,经过楚肃王、楚宣王的休养生息,楚国开始强大;前386年,齐国完成“田氏代齐”后加上齐威王的励精图治,齐国开始复兴并走向强大;前384年,秦献公自魏归秦实施一定改革,加上前356年开始的的“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强大。自魏国衰落后,秦齐楚并立为三大强国,但蓝田一战,楚失汉中,遇秦必败的恶性循环自此开始上演,可以说楚的最后战败正是由蓝田之战开始的。

楚国衰败后,这一时期就是秦齐争霸时期,齐国略占上风。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韩从此衰败。286年,齐灭宋,威胁到周围国家,加上苏秦的反齐活动,288年,五国攻齐,齐从此衰落。之后,284年至前279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齐国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燕国亦因此战由兴盛转为衰弱。

齐衰后,赵成了东方最强国家,但综合实力和齐相差太远,无法取代齐的影响。渑池之会后,秦赵开始对中原的瓜分,前278年,秦攻楚都郢都,攻占楚半壁江山,从此楚苟延残喘,进一步衰落。前269年,赵于瘀与大败秦军,从此,秦开始集中攻赵,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僵持三年后赵由于补给问题加上赵决策问题而失败,损失40万人,从此赵国衰落。至此,魏、楚、齐、韩、赵、燕渐次衰落,唯秦国独大。

秦逐次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时期(前260年至前221年)。此时的六国只是苟延残喘而已,除了赵楚还有部分实力外,几乎是待宰羔羊,通过秦与燕的年年打击,赵军疲惫不堪,大批国土沦丧。前259年,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激起赵人的强烈反抗。赵国平原君家臣毛遂威逼利诱楚考烈王同意合纵,魏国信陵君则通过“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了兵权。楚魏联军与赵军内外夹攻,邯郸之战大败秦军,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时间。但此时的天下,秦独大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先后消灭六国。其中赵由于战斗力强大,秦在除掉名将李牧后才灭赵,楚则由于国土庞大,秦最后派老将王翦用了60万人才灭楚,中途还遭到一次大败。齐国则是多战不利后选择了投降,自此,秦结束五百多年的分裂,统一了天下。

  以上,大致是战国时期最典型的重要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数量,《中国战典》记录约近260余次,平均每年约1次;《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录约近230次,平均每年约0.9次。这些战争,左右着那个时代的进程,决定着历史的脉络,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

  就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而言,《中国战典》记录710余次,平均每年约1.3次;《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也记录达600余次,平均每年约1.2次。这还是受史料记载限制的数字;综合考虑那个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和政治、经济等实际情况,战争的数量应该比上述数字还要多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