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十大太监之首,但他可能是个假太监?

 茂林之家 2023-10-25 发布于湖南

作为一个太监,赵高辜负了他的高度。如果要列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十大太监,赵高无疑位居榜首。

然而近年来,历史学界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反对派并不是要推翻赵高的罪行,而是要质疑他的身份——赵高原来不是太监!

这是怎么回事?

▲赵高(? - 公元前207年),姓英,赵氏

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是李开元。历史学家学者,专攻秦汉史,以学术著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在历史领域非常有名。

后来,因为《罗辑思维》节目强力推荐了一本叫《秦谜》的通俗历史书,李开元教授在大众市场上名声大噪。很快他就写出了《秦崩》和《楚亡》两本畅销书,受到市场的热切追捧。

在讲述秦朝灭亡始末的《秦崩》一书中,李开元教授给出了全新的见解:赵高不是太监,但东汉以后,赵高才却被故意污蔑为太监。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两千多年。

▲《楚汉传奇》 颜乐

他的论据有两点:

首先,赵高是一个孩子气的人。虽然由于缺乏信息,很难得知他的孩子的具体情况,但留下的历史资料显示,赵高曾经与赵高有过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叫颜乐,是赵高刺杀胡亥的最得力助手。

这清楚地表明赵高不是太监。

其次,司马迁从未说过赵高是太监。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这句话,东汉之前的史书也没有把赵高描述为太监。后人之所以误认为赵高是太监,源于对《史记》文字的误解。

《李斯列传》,李四写信给II揭露赵高的错误。 II 为赵高辩护,否认了这一点。

“我的丈夫是高官,所以他是太监。但是,他不立志,不因危险而改变主意,不做善事。从此,他忠实地前进。 ,他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我确实有德,你却怀疑他,为什么?还有”

这里二.我称赵高为“太监”。

▲孟田(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孟氏,姓田

《蒙恬列传》,由于赵高犯罪,嬴政命令蒙毅依法处理他。蒙毅不敢偏袒,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并取消了他的“太监身份”。司马迁在这里提到赵高有“官方身份”。

赵高既然有“太监”和“太监身份”,自然被视为太监。

但李开元根据出土资料指出,“欢”的本义是在宫中侍奉,而太监则是指在宫中侍奉的人。是对国王或皇帝的贴身侍卫的总称。它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在宫中工作的太监。

同时,太监们查阅用于登记人员进出皇宫的登记簿。秦汉时期,官员进出宫殿都有登记册,称为门册。无亲属关系的人不得进出皇宫。

赵高是宫中侍奉的太监,当然有家庭背景。赵高刚才提到的除名太监,只是指取消他宫内宫外的地位。

因此,《史记》中用来形容赵高身份的“太监”、“太监”并不能用来证明他是太监。

基于以上两个论点,李开元教授得出结论:赵高不是太监。

李开元教授的结论虽然显得有些耸人听闻,但却并不讨人喜欢。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既然如此,赵高的身份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结束呢?

不。陕西师范大学吴刚提出了与李开元问题相关的第二个问题。

▲ 秦始皇

它有两个参数:

首先,对于“太监”一词,李开元认为它仅指在宫中供职的事物,“太监”、“太监”并不是专指太监的专有名词。

然而,司马迁在描述老艾的叛乱时,提到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先帝九年,有人指责老艾不是太监,他经常与太监有私事。太后。他还生了两个孩子,但他们都躲了起来。” (《吕不韦列传》)显然这里的“太监”指的是太监。

随后老艾叛乱,嬴政命丞相吕不韦、常平君、常文君率军平定叛乱,双方在咸阳交战。 《秦始皇本纪》简述了嬴政镇压叛乱的过程:“斩首数百人,皆授爵位。宦官皆参战,亦授一级,艾等人大败。”

这次灭老爱的行动,只单独提到了“宦官”,而其他贤人群体则只说“皆尊”。显然,“太监”在这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赋予爵位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现象。

正因为这个爵位是一个特例,所以历史学家才郑重地记录下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太监并不是泛指所有在宫中任职的人,而是专指太监。

由于太监地位低下,通常没有立功和爵位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战斗中,他们才能参加并立功,从而获得爵位。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属于特例,所以特意记录一下。

从上面两个反例可以看出,李开元反对“宦官”不是专指太监的说法漏洞很大,难以成立。

▲ 李思《峄山刻石》

第二,李斯死后,赵高被任命为大秦帝国宰相。在赵高之前,秦国有左、右相,李斯为左相,冯去季为右相。不过,《李斯列传》提到赵高的具体官方职位是“总理”。纵观历史,“中国总理”家族只有一个,没有其他分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官方名称?

秘密就在“中”字。在古代,官名中含有一个汉字,往往意味着这个人在宫中、在皇帝身边任职。所以,如果我们在总理前面放一个中间的,它应该代表赵高的身份。由于太监当了宰相,所以被称为中宰相。

基于以上两点讨论,吴刚认为,李开元对赵高太监身份的质疑或许很难成立。

▲12张秦朝全图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谁对谁错?

李开元认为赵高不是太监。他的证据包括两点。一是赵高有一个女儿,二是秦汉时期,太监的本意就是在宫中任职。我们不能将赵高称为历史记录中的第二个皇帝。 “太监”,断定他是太监。

吴刚注意到《史记》两次使用了“太监”这个词。一是称呼老艾为“太监”,二是用“太监”二字犒赏平定老艾叛乱的英雄。刻意强调以人为本。这两个时态中的“太监”显然是指太监。

这不仅推翻了李开元的两个证明中的第二个,而且有效地证实了赵高的太监身份。

不过,对于第一项、最重要的材料,即赵高有孩子,吴刚并没有足够的反面证据。

那么谁对谁错呢?或者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

▲秦朝统一货币

在重读《史记·蒙恬列传》时,我看到了我上面提到的一些可疑信息,即赵高犯罪,蒙毅依法判处他死刑。

赵高是如何避免死亡的? 《蒙恬列传》写道:

“皇上以他的品格高尚,做事有理,所以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衔。”

简单翻译就是,由于赵高工作积极勤勉,皇帝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

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世界是皇帝的。根据个人喜好原谅某些人是很正常的。但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有两大战略政策。一是农耕建国,二是依法治国。秦律以严酷着称于世。

统一六国后,嬴政拓展了秦国原有的统治理念。 《秦始皇本纪》评论道:“坚定无情,一切依法而无仁慈正义。”

所以,坚信严刑峻法、法治理念的秦始皇,会因为对赵高有偏见而被赵高赦免死刑吗?机会很小。

▲《神话》张石扮演赵高

那么,赵高是如何死里逃生的呢?

两个字:阉割。众所周知,司马迁在给李陵写信时,因侮辱汉武帝而被判处死刑。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不得不逃离皇宫,当太监度过余生。由此可知,在汉代,对于犯有重大罪行的人,可以用阉割来代替。既然汉朝继承了秦的制度,那么这个法律很可能不是汉人原创的,而是继承了秦帝国的制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赵高被判处死刑时,他用同样的方法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案件真相现已水落石出。

赵高原本是一个正常人,结婚生子。历史上唯一的痕迹是一个后来嫁给颜乐的女孩。由于赵高精通法律,秦始皇很崇拜他担任中车法官。

随后,他因犯罪被依法判处死刑。精通刑法的赵高知道阉割可以弥补他的罪行。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甘愿自杀,当了太监。

爱才的秦始皇赏识他的才华,恢复了他的职位,并把他留在身边,以偿他的罪孽。但嬴政万万没想到,此举却给帝国引爆了一颗定时炸弹,毁掉了自己的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