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AI对话·讲座预告|雕像的活力:如何理解艺术品中生命力和情感属性?

 顺其自然h 2023-10-25 发布于广东

2023年9月起,“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讲座系列将于上海启动,巡回北京、杭州、沈阳等地。2023-2024年度的主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将邀请全球在该领域具有杰出研究成果的学者展开系列活动,包括公众演讲、圆桌对话、工作坊、新书发布以及文化交流等。

2023年10月27日,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荷兰著名艺术史学家卡罗琳·凡·艾克教授(Caroline van Eck)应邀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卓越学者,于线上发表题为“雕像的活力:如何理解艺术品中生命力和情感属性?”(The animation of statu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ion of emotions and life to art works)的讲座。

主讲人

图片

卡罗琳·凡·艾克 教授

(Prof. Caroline van Eck)

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任职剑桥大学之前,她就职于莱顿大学任教授,从事1800年以前的艺术史研究。此外,她也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根特大学、约克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她也曾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慕尼黑中央艺术史研究所、比萨高等师范学院以及位于佛罗伦萨的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现代早期欧洲艺术对古典修辞学的接受、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物质接受、艺术人类学、以及对全球艺术史学科创始人皮拉内西(Piranesi), 森普(Semper)及瓦尔堡(Warburg)的相关研究等。

主持人

图片

王廉明 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艺术史副教授

评议人

图片

(图源 Benjamin Zibner)

傅无为 教授 

(Prof. Dr. Uwe Fleckner)

德国艺术史家,汉堡大学艺术史教授,瓦尔堡研究中心(汉堡)主任,卡尔·爱因斯坦和阿比·瓦尔堡全集的联合编辑。2023年3月起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他曾任巴黎艺术历史中心副主任(1997-2002),洛杉矶盖蒂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员(2008/2015),并曾在斯坦福大学(2011)和北京大学(2019-2020)担任客座教授。他是汉堡大学颓废艺术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也是“图像载体——阿比·瓦尔堡的遗产和图像学的未来”国际研究网络的联合主任,与伦敦瓦尔堡研究所以及巴塞尔、柏林、佛罗伦萨和巴黎的艺术史研究所长期合作(2014-2023)。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法国和德国艺术以及艺术理论和政治肖像学。目前主要项目:阿比·瓦尔堡对中国艺术的接受。

讲座简介

在我的演讲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一个非常广泛但鲜被理解的现象:即观众常把艺术作品视为有生命的存在。这种认识常被批评为偶像崇拜、尚古主义甚至有些夸张。但要回应这种普遍且持久的刻板印象,需要我们运用不那么常规化的西方方法路径。通过聚焦《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贝里尼的《布雷亚的圣母怜子》和贝尔尼尼的《美杜莎》等作品,我将论证一种人类学方法,该方法借鉴了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的艺术能动性(agency)理论,以及古典修辞学和早期现代记忆理论。

主题讲座

雕像的活力:如何理解艺术品中生命力和情感属性?(The animation of statu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ion of emotions and life to art works)

时间:10月27日 晚上19:30-21:00

地点:ZOOM线上会议:945 5112 7799

讲座语言:英语(直播提供中英字幕)

线上直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