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丨“艺术市场”如何被正确定义

 江海报览 2016-05-30


        艺术市场的定义


 “艺术市场”既是一个学术概念,也是一个实践概念。前者与这一领域的学科走向相关,后者则立足于风起云涌的行业操作。按照常规的判断,“艺术市场”很容易被看作“艺术”加“市场”,或者是“艺术”的“市场”化。这些认识都没有错,但似乎还应该包括更为深刻而丰富的意涵。艺术与市场的关联以及此关联衍生的若干话题由来已久,并非是当代的新兴事物,当“艺术”及作为其承载形式的“艺术品”超越其单纯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向度并与商业和金钱接轨的那一刻,这一系列话题就已经滋生了。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西沐给出了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定义:即是由中国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国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者看来,市场的经济学概念可能会有些抽象。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运作中,画廊或拍卖会是供应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而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及其购买者是需求方。如果站在卖方的立场上,供应方往往构成相关行业,需求方则构成相应的具体市场。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主要研究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系统化管理活动,而对其具体的经营活动,则是研究供应方如何通过整体营销管理活动,适应并满足需求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在这里,从微观市场概念出发,我们可将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解为服务于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西方艺市发展历程


在西方,这种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既是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商品的经营者。艺术家的画室也就是产品的制造车间,创作的作品也就由艺术家进行销售。


到了18世纪艺术品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画店代销艺术品的形式。18世纪法国画家A.瓦托的油画《拉尔森画店》就描绘了这种情况。画店的老板实际上充当了经纪人的角色。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送到画店代销,作品售出后由画店与艺术家分成,或直接由画店按低于作品的销售价收购。


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集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画廊取代了传统的画店,艺术市场的范围也由比较单一的艺术品扩展到工艺美术品。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政府文化部门和大资本家投资艺术市场,形成了由收藏家、艺术博物馆收购历史名画、古董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作品的拍卖行制度,一些在历史上主要经营古籍的著名拍卖行开始涉及绘画领域。索思比拍卖公司成立于1744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拍卖公司,总部设在伦敦,拍卖主要在伦敦和纽约进行,世界各地有28个分公司;拍卖品在绘画方面有各种分类:如巨匠绘画和素描、19世纪绘画、1500~1650年的英国油画、水彩画和素描等,其他还有中国美术、古陶瓷、希腊罗马时期的美术和日本的古代美术等。克里斯蒂拍卖公司创立于1766年,拍卖会场遍及世界各地,欧洲有伦敦、罗马、米兰、摩纳哥、阿姆斯特丹和日内瓦等,美国主要有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处 。拍卖内容首先是绘画,分为巨匠作品、印象主义、近代绘画、19世纪绘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绘画等。



        中国艺市发展历程


在中国,文产专业教授成乔明认为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将中国古代艺术市场大致分为三大段:即三代至秦汉的寄生性艺术市场,以歌舞的皇家赞助为主;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的雇佣性艺术市场,以佛家雇佣艺术为主;宋元至明清的自由性艺术市场,各种艺术自由买卖全面开启。三段主流论仍然是笼统概括的,有主流也必有支流,中国古代艺术市场的支流肯定更加纷纭复杂、交错繁复,令人眼花缭乱。如三代已是工艺品自由市场的滥觞,秦汉也已出现民间歌舞自由市场的萌芽,商周时的艺术雇佣劳务关系在王权推动下亦已呈兴隆之貌,而寄生性艺术市场自皇权分流向王公贵族历千百年至明清并未完全绝迹。


清末以后,中国就已经有经营字画、古董、古玩生意的画店,但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艺术品交易的画廊拍卖公司形成于20世纪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制度。


中国的艺术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文化都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以北京为最重要的中心。由于中国与西方及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因此形成了以海外收藏家为主的买方市场和以国内艺术家为主的卖方市场,艺术品的销售形式,包括画廊销售、出国办商业性的画展和私下的交易等。艺术品的种类、形式和风格受到一些限制。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市场的买方市场有逐渐转向国内收藏家为主的趋向。



        艺术史重点研究对象


中国儒家传统训诲对“君子”的界定给予了若干标准,其中就包括“耻言利”一说。在这种观念背景下,以往很多“君子”、“文人”与金钱买卖、市场交易等发生关涉的行迹就在如此主流评判体系中被无意忽略或有意蔽弃掉了。传统社会中的艺术家向来包含在这个行列里,所以他们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长久以来鲜被深度关注和研究,只是近年随着西方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们开始关注艺术家赞助人、画家卖画生涯等问题并成为研究热点之后,此类传统画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才逐渐被学界广泛熟知。所以说,艺术市场古已有之,只是我们没有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来观照。艺术与市场的深层关联,将永远是艺术史外向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的美术资源至为丰富,这些资源里无疑有一部分能够市场化或产业化,但也有一部分不能够转化。艺术史研究依然是探讨艺术市场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它包含在不可市场化的那部分中,但又与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其一,艺术史的深度研究可以为艺术市场提供一个广袤的视阈。在全面梳理往昔美术资源的过程中,自然会将诸多可以市场化的元素开掘出来。其二,艺术市场实践中涌现的不少新问题能够再度进入艺术史研究的视野,被探析被考索,进而成为研究的全新课题。其三,艺术史研究本身就是艺术市场的一个实践平台。其四,艺术市场的商业属性需要艺术史研究的严肃品格来规范。


艺术史中的市场相关问题,除了目前关注较多的赞助人制度、画家润格、商业展览等外界问题之外,还应该包括更加贴近美术史研究核心部分的问题,即作品研究。很多常年卖画维持生计的艺术家,他们手中很多作品的创作和生成就是为了出售,跟买家、藏家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这些作品中不乏艺术价值较高者,甚至包含了某些画家的代表作。这部分作品绝不能与同艺术家笔下所谓单纯艺术探索的作品截然分开,它们因市场而生成,要考虑购买者的审美趣尚和收藏需求,同时也要兼顾艺术家惯有的风格和爱好,所以在这类作品上呈现的艺术市场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外界问题,而自然成为一个内部问题。这种带有商业属性的作品与非商业属性作品,既然是出于同一个艺术家之手,故两者之间在很多层面都能互相交融与助力,最终形成一个艺术家的整体面貌。


如果说所谓的“应酬画”还存在艺术家为了某种交际需要、并且在临时情景下的创作与在静心常态下的创作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充满市场属性的商品画还不是这样的,它们很多也是在艺术家深思熟虑、精心营构下完成的,所以说这类问题就进入艺术史研究的核心层面。



        有相关学科已经出现


到如今,艺术市场除了与艺术史研究存在深刻关系外,作为一个学科概念的“艺术市场”也日渐兴起。它作为文化产业整体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管理、艺术产业等一样都可以作为这一学科的大略命名。


不过,因其广阔包容性而导致的多学科介入以及一股脑跟风的复杂情状下,我们显得对之熟悉而又陌生。该学科涉及艺术史、艺术理论、经济、管理、法规等领域,所以需要学习的课程随之很多。该专业的很多学生都抱怨学的杂,学不精。其实,杂的原因是其学科的涵容性太强,不精的原因是多数学生仅仅是忙着修完各种学业课程,而并未在这个学科内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这,又是所有新兴学科都要面对的情境。


从市场来说,目前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较为突出,不但高端原创人才不足,同时文化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与发展的。



        结语


我们都在关注艺术被商业化后的价值,却又一直提倡要回归艺术本身,这就是艺术市场,既有商业的成分,又不能脱离艺术该有的学术价值。而对于艺术市场本身来说,它集合了艺术史、艺术理论、经济、管理、法律等多领域的知识,所以投资者们别盲目只看到价格,掌握多元的知识体系才是投资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