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北斗与龙:上古易学起源的图像探索(六)

 抱雪斋读易笔记 2023-11-05 发布于上海

我们从八千年前的兴隆洼太一(太岁)神面像中可以看到,人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直流行到商周时期,表明易学的三大符号(帝、北斗、龙)在西周以前至少已经流传了五千年之久。

第一个特征就是两只大眼睛。

这两只大眼睛在良渚玉琮上尤其突出。

陶寺石雕上的神面纹也和良渚一脉相承。

商周青铜器上的所谓“饕餮”纹同样也是太一神面纹。

这对凝视着人的大眼睛,突出强调的是太一天帝这个“帝”字里的“谛”观之意。

《周易》里有“观”卦,“观”的含义正是谛视。

观,谛视也。——《说文》

帝,谛也。——《说文》

两只来自太一天帝的眼睛谛视着下界的人类,这在《周易》中命名为“临”卦,是《观》卦的覆卦。

如果说,《观》卦的主题是“观天之神道”,那么《临》卦的主题就是“上帝临女,无贰无虞”。

在太一天帝的谛视下,所有人都要谨守中正之德。

这是《周易》对于来自八千年前上帝凝视的回应。

在祭祀太乙天帝的禘祭上,有“灌”和“荐”的仪式。

《周易》的《观》卦就说:

盥(灌)而不荐,有孚顒若。

这是要求君子有孚维心,无贰无虞,在“上帝临汝”的禘祭上接收太一天帝的谛观。

第二个特征,是太一天帝两眼的旁边各有一只蛇形龙纹。

看起来,像是两条龙分别以太一天帝的双眼作为自己的一只眼。

这分明就是斗建青龙“分阴阳”的象征。

在战国“兵避太岁”铜戈上依然能够看到这个太一两耳各有龙蛇缠绕的造型。

这样的造型在商周青铜器上更是屡见不鲜。

这些太一神面像上出现的双龙纹,毫无疑问一定是象征着斗建分阴阳!

“兵避太岁”铜戈上那位太岁脚下踩着的日月证明了这两条龙是日月阴阳的象征。

“太一将行”图上的两条不同颜色的蛟龙同样证明了,太一身边的两条龙是阴和阳的象征。

这些图案证明了最晚最晚在八千年前,易学三大符号(帝、北斗、龙)就已经成熟而且结为一体,密不可分。

而且,“易以道阴阳”的思想,从至少八千年前就已经成熟了,熟透了!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熟的?

还要再往前追溯!

举报/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