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生,你只需要完成的是做好你自己”

 秦声何来 2023-10-25 发布于重庆

昨日谈到我对阿德勒“目的论”的理解。今天我再次翻阅帮助我理解阿德勒“目的论”的这本书岸见一郎写的《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记录了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我最早开始阅读是2021年9月6日,在这期间我阅读过四次。这次再次翻阅是第五次阅读。

01

这次阅读与之前几次阅读不同。这次阅读我最明显的感受是,我似乎开始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了。

“这一生,你只需要完成的是做好你自己” 。

这是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下面写着这样一行小字:“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个世界就这样改变我们。” 

这句话让我想到什么?

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的观念,思维、思想,信念,性格等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现在的我们。这些影响现在依然在持续地改变着我们。倘若我们不想被他们影响,我们该怎么办?

02

似乎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因为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无法选择成长的环境,无法选择会遇到什么事会遇到什么人,甚至我们无法选择社会,更无法选择时代……因为这些无法选择是客观存在的。

可是面对这些无法选择的影响,难道我们真的什么也不能做了吗?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吗?难道我们真的要任由这个世界来改造我们吗?……

假如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或许已经掉入了宿命论的陷阱,而这正是阿德勒所反对的。

在反对宿命论这一点上,阿德勒的立场很鲜明。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这是我们昨日谈到的话题。因果律是客观的,目的论是主观的。山不过来,我过去。毕竟,人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上面那句话中作者想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他的意思是,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尽管环境不能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受什么影响不受什么影响。

03

事实上,我们并非不能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也并非不能改变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去改变。换句话说,不愿改变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是阿德勒在目的论中揭示的规律: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即在我们的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意图。

咋一看阿德勒这句话似乎与现实相悖。实际上,我们需要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期望的目的与我们采取的行为之间未必有必然联系。只是我们常常误以为这样做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

换句话说,在简单的事情上,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与所采取的行动结果是一致的。然而,在复杂的事情上却不一定。

因为在这背后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认知局限的问题。第二个是人性的复杂与自欺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目的是赚钱。我们想要通过炒股赚钱。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股票什么时候涨跌,我们是否能够赚到钱,但我们却以为我们知道。

04

思考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并非是环境的影响在改变我们,而是我们的认知局限和人性中的自欺在影响着我们自己。而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会让我们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当我们把这些幻想当成是真正的目的去追求时,其结果可想而知。而这正是我们感到痛苦的根源。

此时再来看封面这句话,“这一生,你只需要完成的是做好你自己”,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环境这个外因不可控时,我们可以改变内因。我们可以增长见识知识和经验,来防止认知局限 。为防止自欺,我们需要做好自爱的练习,自信的练习,自在的练习和自强的练习。

自爱练习:当你爱自己时,世界是暖的。

自信练习:你就是你,不要迎合他人。

自在练习:从容自在,不畏惧生死。

自强练习:请停下脚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这四个练习正是本书的核心,同时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何做好自己”。而做好自己只有一个目的:通往幸福。

关于“什么是幸福”的思考,我们明天继续。

理解阿德勒“目的论”的五个层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