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香山的香山寺

 道2和 2023-10-26 发布于河北
北京香山香山寺,早些年是一片废墟,经常爬惯香山的人去香炉峰或双清别墅,从跟前路过大多会忽视它,却不知它已悄悄地被恢复了容颜。
在一片参天古树丛林中,找到了“西山首游”牌楼。过去“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经过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焚毁,中国帝王私有财产最精华的部分夷为一片废墟。

Image

道旁有一块石碑,写着这条路香山买卖街的来历,香山寺原来是“前街、中寺、后苑”的格局,寺庙前这条街原建有山神庙、龙王庙、财神庙等,街两侧设有万兴号、庆春楼等店铺三十余楹,开店者均为內监、宫女装扮,乾隆皇帝两度奉母并携文武百官来此礼佛祝寿,体验市井生活,帝后王妃与民同乐。乾隆真会玩。

Image

从牌楼过去,行不远,看见了石桥方池,此乃保留下来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知乐濠”也。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桥上,进行“濠梁之辩”,讨论鱼能否感知快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因此,就以“知乐濠”命名这座桥。
乾隆诗曰:“潨潨鸣曲注,然否是濠梁。得趣知鱼乐,忘机狎鸟翔。睑喁云雾上,泼剌柏松傍。寄语拘墟者,来兹悟达庄。”乾隆寄语那些拘墟(井底之蛙)者,来领悟庄子的思想,在此感受鱼的快乐。

Image

知乐濠后又是一座三间四柱牌楼,前书“香云”后题“入座”。

Image

走过长长的坡道,看见了殿宇,这是香山寺的山门殿,也叫接引殿

Image

殿前两旁各立一经幡,经幡上有龙纹、蝙蝠和佛家八宝图案。

Image

香山寺,据记载唐以来有之。1186年将香山吉安、香山二寺合一,金章宗赐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扩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的寺院格局,御赐“大永安禅寺”,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Image

拾级而上,山门上有“香山大永安禅寺”的匾额,匾额上有乾隆皇帝的钤印。肯定是复制匾啰。

Image

殿内供奉铜胎接引佛接引佛是阿弥陀佛的立像,作接引众生的姿势,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成佛的愿望,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Image

从接引殿后望见高高台阶上的天王殿

Image

仰之,看到两株古松,高矗入云,大枝伸延,像两个信徒在侧身倾听殿内大师说法。这就是香山二十八景中的“听法松”。

Image

乾隆见“山门内一松尤奇古,百尺乔耸,侧立回向。自殿中视之,如偏袒阶下,生公石不得专美矣。”因此以“顽石闻经点头”的典故为其命名“听法松”。南朝梁朝僧人生公在苏州虎丘说法,大家都不相信他,于是他搜集了一批石头,为石头说法,结果石头纷纷点头,大家对他也便完全信服了。

Image

这段台阶有点陡。爬上台阶后,一条登山步道横穿殿前,很多登山的人从这里就直接上山了,多半也就忽略了这棵斜着身子听法的松树

Image

天王殿内有复原铜胎弥勒佛、木胎韦陀、泥塑四大天王。

Image

天王殿内仰头,看见后面的牌楼和建筑。

Image

且登上台阶,两侧是钟鼓二楼

Image

院内右置一四方体石碑,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通体汉白玉,上有五龙脊,下有金刚力士,碑身四面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着乾隆的《娑罗树歌》,碑首西南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笔《娑罗树诗》。
相传此地曾栽有一棵古娑罗树,如今古树已经不再,这通石碑依存,这也是被焚毁的香山寺,存下的少有遗物。

Image

院内另一侧,有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司礼太监范弘所设的《敕建香山永安禅寺报恩之碑》。范弘是明英宗宠爱的太监,曾主持修缮香山永安寺,土木堡之变死于乱军,后埋在永安寺。乾隆时将此碑砸成三段掩埋。

Image

院内清幽宁静,确是庄严如入众香之国。

Image

正在沉思之际,一只可爱的松鼠跳上了台阶。

Image

继续往上,左右两座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相对而立,令人震撼。

Image

两座密宗坛城,八角重檐顶,双龙彩绘,阳光下金碧辉煌。左边供奉的是大威德金刚,右边供奉的是胜乐金刚。坛城,是密宗修行时为防止邪魔入侵,在自己修行之地建造的圆形或方形场域,象征着宇宙世界的本源。

Image

坛城之上,又是一四柱三间冲天式牌楼,正面书写“永安”,背面为“甘露”。

Image

元代重修永安寺时曾改名“甘露寺”,取佛经中如来佛法,如雨甘露。

Image

过永安甘露牌坊,迎面是一道石屏。好家伙,这是侵略者毁坏不了的遗迹。

Image

石屏的构造中西合璧,顶部结构具有西洋风格特点,可以窥见那个时候的圆明园、颐和园的好些建筑都这样的特色。

Image

这座石屏的正面镌刻乾隆御书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八大人觉经》经文,背面则镌刻乾隆十四年(1749年)皇帝亲笔绘制的文殊菩萨、燃灯古佛和观音菩萨像。

Image

看看乾隆的绘画燃灯佛,这座石屏可真是奇物。

Image

石屏后是圆灵应现殿,是香山寺“中寺”的后部分建筑,圆灵应现殿相当于一般寺院中的大雄宝殿。

Image

圆灵应现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有七层八角无量寿塔,两侧须弥座上供奉十八罗汉像,神台背后是泥塑倒坐观音。

Image

殿外院落还有文殊殿普贤殿,它们一起又组成了典型的汉传佛教寺庙格局。

Image

文殊殿前这棵姿态恣意的古柏,叫虬龙伞

Image

大殿下的墙角边有银杏一组,生发几枝,蓬勃生长,数年后,它定当华盖如罩,庇荫天地。

Image

殿宇后方左右两侧各有一通往“后苑”的西洋式小门,左侧为入口,右侧为出口。

Image

正待进门,地上歇息一小蝶。前有“知乐濠”,这里就有小蝶,相互呼应。

Image

过西洋小门,从平台上一转身来,
建筑名为“
眼界宽
”。

Image

在这个角度看圆灵应现殿的殿黄色的琉璃瓦正中,有一片巨大的方形蓝色聚锦,单檐庑殿顶,五条龙脊,一条横脊正中矗立有一座宝塔,阳光下熠熠生辉。

Image

Image

Image

眼界宽”这三个字起得实在是很神奇,联曰:印心含蕴藉,触目喜澄鲜。说明这里的气质是含蓄、隽永、清新、温和。

Image

没想到跨进院落,更是惊呆。

Image

殿宇两侧是长长的爬山廊,成包围状连接后苑最高处的建筑。

Image

院内正中是一座三层六方亭式楼阁,名曰:薝蔔(zhān bó)香林亭
阁外一层悬匾“薝蔔香林”,薝蔔,为佛经中一种很香的古花。二层悬挂匾“无住法轮”,寓意法轮常转。三层悬挂匾“光明莲界”,从下至上,到达一个光明的莲花世界。乾隆时期,这座楼阁每层都供奉佛像。

Image

整个后苑部分峰峦叠嶂、错落有致,薝蔔香林亭与两侧长廊和后面的高楼,构成一幅壮观的浮屠世界。原来这就是“眼界宽”的来意。

Image

爬山廊共计四十六间。

Image

爬山长廊内侧左右还各有坡道,通向薝蔔香林亭后面一个靠壁而建的隐秘小殿,水月空明殿乾隆在此休息品茶。

Image

香山寺,毁建之中,时代更迭,历尽沧桑。
在历史的轮回中,乾隆时期已如云烟远去,如今熙攘繁盛的二十一世纪,矗立在眼前的后苑建筑,它静静地隐匿在繁华之后,以默然的姿态存世独立。可来看,可来观,可来思。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香山之名来自佛教经典,在佛祖释迦摩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附近有山名香山,佛陀在世时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信徒在香山修道。故《华严经》将香山列为仅次于须弥山的第二佛教名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香山之名也来到我国,各地建立起众多的香山寺。
史上有名的香山寺,就有北京香山寺、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河南洛阳香山寺、陕西铜川大香山寺等十多座。每处香山寺都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且凡有香山寺的地方,属于神灵仙聚之地,天地有大美,空中必有祥瑞,其上空是气势不凡的造象。

Image

登临最高处青霞寄逸楼,西山尽收眼底,景色绝美,云祥梦幻,器宇不凡。

Image

青霞寄逸楼为重檐歇山顶,下层悬挂“青霞寄逸”,上层殿外悬挂“鹫峰云涌”匾。

Image


楼上联曰:不去不来曰如是,非今非昔更何疑。出自乾隆二十四年《香山寺瞻礼偶咏》:枯木寒林晓色披,轻舆石磴历逶迤。峣峰积素分香界,古殿磨金礼大慈。不去不来曰如是,非今非昔更何疑。偶然随喜弗同道,二典三谟自我师。

Image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那么人生何处不如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