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学科协作建设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循天园 2023-10-26 发布于广西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在传承和发展中医的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盛增秀围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有关问题,结合所在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的情况谈思路和体会,整理如下。

中医文献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回眸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40余年的文献整理研究,共编撰专著和校注古医籍200余种,荣获1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单位。实践证明,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与中医基础研究密切相关。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太多,比如笔者在校点大型类书《医方类聚》时,该书“五脏门”对藏象做了很多诠释和发挥;在整理编校《张山雷医集》时,发现张氏所著《读素问识小录》《难经汇注笺正》《病理学读本》《脉学正义》等书,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丰富多彩。又如在古医籍中,李东垣《脾胃论》对脾胃的阐述,赵养葵《医贯》对命门的发挥,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阴阳理论的阐发,王清任《医林改错》对瘀血学说的发挥,以及温病学家对保津养阴的见解等等,均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独到见解,很值得深入挖掘,提取精华。从事中医基础研究,必须与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紧密挂钩、相互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瓶颈主要在于古医籍文句古奥,义理精深,颇难理解。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中医理论,使读者读得通,外国人看得懂。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理论的普及和传播,促进中医药学的突破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

其一,创立新学说新学科。近年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基于朱丹溪“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和叶天士“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的论述,在《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病因与发病”的启发下,致力于编撰《中医湿热病学》,此书在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青睐。这使笔者切身体会到创立中医新学说新学科,确能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意义较大。

其二,建立能体现中医特点的实验研究体系和方法。既往的实验研究大都沿用西医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虽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往往是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还不是问题的实质。举例来说,在一次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一位研究生的论文是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条文开展实验研究的总结报告,其实验结果的确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但究其具体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主要局限在抗感染、抗黏附和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而忽视了该条文“当从小便去之”的关键问题,未能对给药前后的尿液变化予以研究。诚然,这种未知的成分变化也许难以被目前的检测条件和方法所发现,需要做新的探索。倘若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将为中医理论和治法提供客观依据,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医特点的阐发,还有利于为现代治疗某些疾病闯出一条新路子,意义十分重大。

中医基础理论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

其一,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员必须与临床密切结合。中医理论源自临床实践,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员必须参加临证工作,才能真正认识到理论源泉,不能从理论来、到理论去。比如笔者在临床治疗肺气不宣引起的浮肿,常用麻黄、桑白皮、杏仁、枇杷叶、浙贝母、瓜蒌皮之类宣肺药物,每能收到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的效果,这样就加深了对“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理论的再认识、再提高。又如笔者临证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大多采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效果显著,其理论依据就在于中医基础理论“肝主疏泄”和“木郁达之”治则。

其二,吸纳多学科人才,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广纳多学科的人才,如文献学科、临床学科、实验研究学科,乃至从事文、史、哲人员互相协作,这样才能拓宽研究思路,提高研究质量。当然,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则尤为理想。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应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原则,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点,找出差距,进一步制订新的研究计划和具体措施,把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由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庄爱文余凯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