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晚,为何汤钊猷说一生只做成“两件半事”

 zsw77792 2023-10-26 发布于陕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汤钊猷,曾收到美国肝移植先驱托马斯·史达策的来信,对方说:“我一直非常想知道在40年间您是如何在癌症研究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美国外科协会的外籍荣誉院士中,没有任何一位比您更值得获此荣誉。您的工作在流逝的时光中刻下了印记,并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法国肝移植鼻祖亨利·俾斯麦也曾致信汤钊猷:“您是首位证明肝癌切除后能长期生存的学者,1991年上海国际肝癌大会上,生存10年的病人大合唱是最感人的时刻。”

让他们感佩不已的,正是汤钊猷自谦的“一生做成两件半事”。10月24日晚,93岁的汤钊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中,娓娓道来。

【探寻和质疑】

“走进去,抬出来”,上世纪60年代人们如此形容肝癌病房。患者一旦被确诊肝癌,就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3%。让汤钊猷终生难忘的是,一个晚上短短5分钟,两位病人接连去世,他用一辆推车送了他们最后一程。那时,肝癌俨然就是一种绝症。

1964年,国外有一个新发现,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偏高。很快就有学者前往非洲研究甲胎蛋白是否有早期诊断肝癌的价值,他们的结论是:没有。

汤钊猷和他的团队对此表示质疑。“质疑,是超越的前提。如果一切照搬诊疗规范,就不会有提高了。”

他注意到许多患者来自江苏启东,于是在那蹲点了一年。1972年,他们有了一个发现——甲胎蛋白偏高但并无肝癌临床症状者,一年内死亡率竟高达80%。

他有一个直觉,一次化验成本不到1元钱的甲胎蛋白,很可能是早期肝癌的标志物。

如何验证?唯有开刀。但当时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汤钊猷和他的“战友”顶着风险,说服一名甲胎蛋白偏高但颇为壮实、腹部尚未摸到肿块的男子开刀。结果发现,此人确实身患肝癌,所幸肿块尚如一颗枣子大小。

此后,汤钊猷写了本英文书,名叫《亚临床肝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没有症状的肝癌,后被国际肝病学奠基人称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一滴血中的甲胎蛋白,可在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患者出现症状前6-12个月诊断,切除肿瘤后的5年生存率超过60%。1979年,他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早治早愈”金牌,上面特意写的是中文。有意思的是,在已有多种监测手段的当下,美国肝病协会指南今年重新把甲胎蛋白列入肝癌监测指标。

“小肝癌”会逐渐变为“大肝癌”,反之呢?一位肝癌患者由于肿瘤太大,加上肝硬化,已无法手术,汤钊猷采用了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没想到,几个月后,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此时,汤钊猷“乘胜追击”进行了手术切除,疗效出人意料地好。原来,“大肝癌”经治疗也有可能变小,他大胆提出“将其缩小后切除”的思路,使“不能切除大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0上升到近20%。

1991年,近30位术后存活10年以上的肝癌患者,在上海国际肝癌肝炎大会上引吭高歌,令人动容。从1905至1970年间,全世界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患者仅45例。

1991年,肝癌长期生存病人大合唱1991年,肝癌长期生存病人大合唱

教科书上曾说,转移复发的肝癌病人不能再开刀。汤钊猷对此再次表示质疑,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癌转移模型。由于尚未大幅提高疗效,他谦逊地将其称为“半件事”。

昨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为讲座致辞时回忆,2006年汤钊猷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他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刊登的报道标题正是《攻克剩下的“半件事”》。尽管在汤钊猷看来只能算“半件事”,当年76岁的他依然壮心不已、奋斗所系。

【国际话语权】

70年从医生涯里,汤钊猷出席过上百次国际会议,仅有一次“挤进去发言”的经历。

那是1978年,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癌症大会。辗转飞行了34小时,他被告知大会发言时间只有最后一场的5分钟,后来又被缩短至3分钟。肝癌专题会安排了6位国际名家作报告,汤钊猷听完陷入了矛盾之中,他没听到太多对肝癌治疗有用的东西,还不如他准备的7张幻灯片。他硬着头皮与会议主席商量,能否参加讨论?对方问,您是日本人吗?他说:“我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方答应了。尽管他演示的幻灯片有些“粗糙”,但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数据一讲,他成为会场的焦点。

本来他要拜访的6位国际名家,纷纷主动找他,还要请吃中国餐。既然吃中国餐,汤钊猷觉得应该由他请客,但他口袋里只有20元美金,好在中方代表团团长“救急”给了他100元美金。汤钊猷请这些科学家每人吃了一碗馄饨,其实吃什么的“面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子”,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赢得了同行尊敬和国际话语权。

此后,为了节约往返国外的差旅费,汤钊猷只参加提供机票和食宿的国际会议。国际癌症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其中的肝癌专题会,1986年他做了书面发言。1990年,他不仅大会发言,还受邀成为会议共同主席。1994年,他成为会议主席,由他来邀请会议共同主席和大会报告者。1998年,他仍是三位大会演讲人之一。

国际抗癌联盟主编的《临床肿瘤学手册》,从1993年到2004年的肝癌章节都由中国人撰写。2005年,汤钊猷当选美国外科协会名誉会员,当年全球累计67位名誉会员,他是中国大陆的唯一。2007年,第一届国际肝癌协会主席乔迪·布路思特地请他为自己珍藏的《亚临床肝癌》签字。

教授祝贺汤钊猷当选美国外科协会名誉会员美国肝移植先驱托马斯·史达策祝贺汤钊猷当选美国外科协会名誉会员

【中国智慧】

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汤钊猷以肝癌外科专家闻名于世,但其实他38岁才从血管外科“跨界”而来,当时他已参与完成世界上第一例游离足趾移植重建拇指手术,急国家“攻克癌症”之需,他决定改行。

刚从事肝癌研究时,他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文献一看就是五年。对于他而言,从医的艰辛不足以道,反而有一种其他职业难以感受的幸福。2017年,87岁的他曾去昆明看望40多年前手术的肝癌患者,“对方当时102岁,比我还要耳聪目明,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汤钊猷在读片

“他是医生,更是哲学家。”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如此评价汤钊猷。

汤钊猷讲究辩证法,喜欢从中国古典书籍中汲取“中国智慧”。对于癌症的久攻不下,耄耋之年的他提出,癌症不同于传染病,要消灭与改造并举,是一场持久战,需由抗癌转为控癌。

现场观众向他提问,现在有何业余爱好?“亢龙有悔,不同年龄要有不同应对。”从60岁起坚持游泳的汤钊猷引用《周易》说:“前些日子,儿子陪我游泳,他游了1000米,我游了150米。我93岁了,游太多,肯定要出问题的。”

现场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还为观众揭秘了汤钊猷的另外“两件事”——

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他给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带回两样东西:当时最先进的“苹果”计算机和一笼当时国内没有的、用于癌症研究的动物实验裸鼠。

1987年,汤钊猷与其他13位中青年科学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一张照片上,邓小平和他相谈甚欢,他们在说什么?“我当时问小平同志,听说您游泳可以游一个钟头?他说,不止不止。”忆及往事,汤钊猷笑了。

汤钊猷简介:

1930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学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