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南河上跑警报的疏散桥

 雨天石 2023-10-26 发布于四川

锦江河水哗啦啦流不尽   

成都壳子叭哒哒冲不完

抗日战争时期

成都南河上跑警报的疏散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多次轰炸成都,为方便城内不靠城门的居民跑警报,就在城墙上挖开了二十多个缺口。并在城墙外的河道上修建了临时性质的木桥——也称疏散桥

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城墙上的缺口和疏散桥

上图中红圈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城墙开挖的缺口和疏散桥。这是一张手绘地图,图中的缺口有部分遗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文献资料补正。

今天成都人摆龙门阵就来摆一下成都南河上的疏散桥

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南河上一共有三座疏散桥。分别是:上莲池城墙外的柳荫桥、温祖庙城墙外的永济桥和新南门城门洞外的复兴桥

一、上莲池城墙外的疏散桥——柳荫桥:

上莲池附近,南城塘坎街与城墙缺口相接,出城墙缺口,就是柳荫街与羊皮坝相接的街口,羊皮坝口上有一家豆腐坊,再往南河边走就是疏散桥——柳荫桥。过河就是倒桑树街之杀牛巷。

当年日机轰炸成都时,为方便城墙内南校场、汪家拐、陕西街、上池街一带的市民跑警报,就在上莲池挖开了一个城墙缺口,出缺口过柳荫桥,向南疏散。非常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见到疏散桥——柳荫桥的图片和照片。

1947年7月成都平原遭遇罕见的特大洪灾,柳荫桥被大水冲毁,其后为解决这一带居民的出行,就在疏散桥的位置,开通了一个渡口,柳荫渡口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代。相传这里是李冰造七桥时的西上夷里桥”,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笮桥)”的遗址。(笮桥消失的年代失考)

解放后南校场的502厂,在南河对岸的倒桑树街修建了一些宿舍,为方便职工上下班,便在羊皮坝河边修建了一座钢索桥。

在“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的年代,我家住上池北街,政府组织街道上的姆姆们去502厂做活路,我也和院坝里的娃娃们随母亲进入南校场,姆姆们绗棉袄、锁扣眼、载钮扣,娃娃们就在一堆一堆的棉布、棉花包和志愿军军服堆堆中间逮猫猫,有时候还跑到南较场的坝坝里头,去捡做军用罐头丢弃的莲花白兜兜。

听说杀牛的时候,被杀的牛会流眼流水,我和院坝里的娃娃们经常过索桥去杀牛巷看杀牛,还可以体验过索桥摇摇晃晃的快感。在我的记忆中,索桥并不宽大,为防止架架车、粪水车、鸡公车过桥,桥的两头都用栅栏挡起,只准行人通过。

府南河的综合整治工程中,钢索桥被拆除了,就在索桥的位置,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预应力单孔平桥,桥名曰:柳荫桥。但因三道预应力弧形拱,远远望去犹如天空中的彩虹,故又被市民称为——彩虹桥,柳荫桥的正名反而被人遗忘了。

           羊皮坝河边的索桥                                               彩虹桥

由彩虹桥顺南河往下游,就是大名鼎鼎的万里桥(老百姓喊老南门大桥)。

                                            50年代的老南门大桥

五十年代初,从上池北街去老南门大桥并不算远,穿过小巷子,顺西都街城墙边走几十步就到南门城门洞了,再经南月城街、穿同兴街就可以下到老南门大桥桥下。桥下岸边姆姆们挥舞的捶衣棒、大桥下的斜坡上长满了青苔,水冲下来滑得来让你站不稳,小鱼还会拼命地钻到你的脚下,啃你的脚板心,大桥下叉水、洗澡、网鱼......这都是令我终身最难忘的童趣。

从万里桥顺流而下,就是下河坝的天然游泳池,斜对岸就是金沙寺,这一带两岸都是宽阔的细沙石河滩,河边用竹席围起了更衣室,换完衣服抱出来找个没有水的河滩堆起,就可以下河洗澡,根本不用耽心有人会来偷衣服。哗啦啦的流水声伴随着戏水的欢笑声荡漾在南河上。

二、温祖庙河边的疏散桥——永济桥

从下河坝往下不远就是温祖庙河坝,河坝对岸就是华西坝。

温祖庙河坝也有一个官渡,它是城里经温祖庙去华西坝的重要渡口,抗日战争跑警报的时候,就在渡口下游搭建了一座疏散桥,名曰:温祖庙疏散桥,因不跑警报的时候市民可以过桥去华西医院看病,因此还得到一个雅俗的名字——永济桥。

同柳荫桥的命运一样,此桥毁于1947年7月那场特大洪灾。但比起上莲池城墙外的柳荫桥幸运的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孙明经老师于1945年8月18日,给这座疏散桥留下了抗战胜利后,市民无忧无虑地在疏散桥江中纳凉的实景。

照片里的这座木桥就是当年的疏散桥,桥建在南河上,连接着华西广益坝宿舍。

在我的记忆里,温祖庙河边(北岸),并不是沙石河滩,温祖庙河坝全是破罐烂碗和砖头瓦片。1958年,因为要修建锦江宾馆,我们从东桂街小学被集体转学到盐道街的二师附小,《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曾在温祖庙河边的烂砖头瓦块中淘废铁,支援大炼钢铁。

锦江大桥远眺

1958年人民南路三段、锦江宾馆、锦江大桥都是成都市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市政重点建筑项目。《锦江大桥诞生记》有如下的记载:“将通往华西坝的木桥拆去,修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但这种描述,本人却不能苟同!

第一,1958年修建锦江大桥时,河面上并没有所谓的“木桥”,当年我们去广益坝华西宿舍tao栀子花、去南虹游泳池都是从温祖庙河坝叉河过去。因过河坐渡船要收钱,娃娃们没有钱,就只好叉河过去。

第二,锦江大桥并没有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而是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桥技术——砖砌三拱桥。三个砖砌桥拱,每孔净跨度为15米,当年建桥所用的主要砖头,就是拆除成都南城墙的墙砖,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有资料显示当年共使用了42.8万块城墙墙砖及条石1805立方米!所以有人风趣地说,锦江大桥里藏有历史文物!

下图是锦江大桥修建时的工地实景,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桥时温祖庙渡口仍然在摆渡,接送南来北往的过客。

1958年锦江大桥建设工地

锦江大桥的桥墩上还雕刻有叫“蚣蝮(bā xià)的神兽,传说它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又叫避水兽。

锦江大桥桥墩上的避水神兽

1985年人民南路扩建时,城建部门的技术人员曾经对锦江大桥进行了认真的体检,认为此桥仍然完好,可以继续服役,因此只在桥面实施了钢筋混凝土路面硬化,直到现在锦江大桥依然坚固挺立在南河两岸。

为了給读者建立一个温祖庙疏散桥与当代锦江大桥的相对位置坐标,特别编辑了一幅示意图。

图上的虚线清晰地标注了翻穿院坝城墙缺口,过温祖庙疏散桥的路线。在桥的上游一点,有另外一条贯穿南河两岸的虚线,它就是温祖庙渡口。

图中添加了现在的人民南路三段(白色)、锦江大桥(绿色)、锦江宾馆(蓝色)、岷山饭店(蓝色)的示意位置。

也就是说,如今的锦江大桥,顺流走两三百米,在当年的利民自来水公司下游不远的温祖庙渡口下游,就是温祖庙疏散桥(永济桥)的桥址。桥南就是华西广益宿舍。

锦江大桥与疏散桥——永济桥的相对位置

温祖庙街、温祖庙渡口、永济桥的相对位置

三、新南门城门洞外的疏散桥——复兴桥

锦江大桥的下游,就是新南门大桥了。

现代新南门大桥

新南门大桥,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实也是一座疏散桥。

辛亥革胜利命后,民国建立后,冷兵器被枪炮替代,城墙的防卫功能消失了,为方便赶青羊宫的花会,民国2年(1913年)增开通惠门(俗称新西门),1939年为在新南门外建设新村及防空需要,又增开了复兴门(老百姓称新南门)。

抗战时期日寇飞机频袭成都,因城墙障碍,市民疏散不及而导致伤亡严重,为便利及时疏散居民,防空司令部特意在南河上架设了一座石礅木板疏散桥——复兴桥。

1947年的那场洪水,新南门是重灾区,南河水倒灌新南门城门洞,复兴门变成了双洞桥,城内道路中断、房屋垮塌,周边街道变成泽国……。这个绝对不是冲壳子哈,有当年的报纸为证:

安顺桥上看水涨桥断人入水

昨水势锐减街心白石已见天

连日大雨,江水暴涨造成本市空前巨灾为数十年来所罕见淹没人畜物资实难估计哀鸿遍野一片汪洋多数受灾男女,哭不应声悲惨悲惨!

xx坦城乡交通之新东门大桥及安顺桥,南河口疏散桥,温祖庙疏散桥,均被洪水冲毁。建x达七十余年之外北万福桥,亦遭水拆,交通发生xx,一时难于修复!

新东门附近小溪沟,亦水势凶猛,另冲出一河流。

1947年成都洪灾

《申报》1947年7月12日报道:豪雨迄五日始告截止,但市区仍成一片泽国,记者登城楼鸟瞰灾情,但见四野茫茫,洪浪滔滔,被冲毁的房舍、家具什物、尸骨、牲畜以及沿江仓库中储藏的盐、煤、木柴、货物,滚滚逐波而下。农民扶老携幼,栖栖惶惶,争登高处避水,刻画出洪水恐怖惨景。七日洪水渐退,记者再到灾区查勘,昔日繁盛游乐之区,仅剩荒烟乱草,一片瓦砾......倾家荡产的灾民,呼天唤地,痛哭流涕,惨绝人寰。

抗日战争时期的疏散桥没有了,但有许多记忆,却令人难以忘记!

让我们翻开老地图,重温一下成都抗日战争时期南河上的那些饱经战火的疏散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