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論語·微子》二則

 企愚書櫥 2023-10-26 发布于湖南

  

《論語·微子》凡十一則,大率與隱者相關。其間既有鳳歌嘲弄孔丘的接輿,也有耦耕的長沮與桀溺,還有荷蓧老人,更有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人之事略。茲錄長沮桀溺之耦耕與荷蓧老人兩則,以見孔子的出世思想之與隱者辟世思想之異。

且看長沮桀溺耦耕一則,孔子派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長沮詢問了執輿者之後,便以一語“是知津矣”打發了。意思是向孔丘這樣周行天下者,哪有不知渡口之理,何須問路。子路接著問桀溺,桀溺在詢問了子路出身之後,便大發議論說:“而今天下滔滔紛亂,誰又能改變它?你子路與其跟隨擇人而處的師傅,倒不如跟隨我這樣的避世之士為佳。”桀溺說完之後,便不停地耕種着,子路只得回去將這些話轉告孔子。孔子聽完後遲疑道:“我們不能與鳥獸同群,我們不是人類的一分子麼?如果天下有道,那還須我和你們去改變它嗎?”

由此可見,孔子具有強烈的出世情操,他不會選擇避世自保的消極隱遁之路,而是毅然選擇了改變社會現實的這條艱難道路。這些便是孔子與長沮、桀溺之間的劃然之別,也是孔子情知不可爲而為之的情愫所在。

至於子路從而後一則,其間雖然沒有闡述孔子的言論,但子路的議論部分足以見出孔門宗旨矣。這裏說的是子路有次跟從孔子的隊伍掉隊了,在路上遇到一位用棍杖扛著除草蓧具的老人,由是詢問老人見道孔子沒有。可老丈的回答則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你老師”,說完便將木杖插在地上開始耘田。子路只好恭謹地拱手站在路邊等候老丈。這老丈到底還是留宿了子路,並殺雞烹煮小米飯招待了子路,且讓其兩個兒子與子路見了面。次日,子路辭行,趕上孔子隊伍之後,將此事告知孔子。孔子說這是隱者,派子路返回去見他,可是當子路到了昨夜歸宿處,那老丈早已走人了。子路於是感慨道:“不做官便會喪失君臣之義。老丈能讓二子見人,說明他沒有廢止長幼之禮節,那麽君臣之義又如何能廢止呢?要想純潔自身,卻因此亂了君臣大倫。君子的出仕,是在履行君臣之義,至於此道之難以推行,我們早已知道了。”通過子路的話,我們不難見出孔門弟子情知大道難行,但他們明知不可爲而為之,這便是孔門的出世精神所在。

透過這兩則《微子》語錄,我們可以發現孔門所履踐的是改變社會的出世之舉,這是一種極為艱難的社會活動。孔門為此可以歷盡艱辛,不辭勞苦,那種兢兢業業的精神委實可嘉。然作為隱者這一社會群體,在社會總體中佔比絕對不會很多,他們對於社會的改造採取消極的態度。然而,他們對於社會的建樹雖然不足,然而也是對於社會危害最低的一個群體,雖不必嘉獎於它但也無須苛責之。

附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1]

長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3]。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4]?」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5]」曰:「是也。」曰:「是知津矣[6]!」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7]?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8]?」耰而不輟[9]。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10]:「鳥獸不可與同群[11],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2]?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該文選自《論語·微子第十八》。

[2]長沮(jù)、桀溺:都是當時的隱士。長沮桀溺並非人名。長沮,桀溺:意為在水田裏幹活的一個高個子和一個壯漢。耦(ǒu),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個人各執一耜(犁),同耕一尺寬之地。耦(ǒu)而耕,兩人並耕。

[3]津:渡口。

[4]夫(fú):彼,那個。執輿:即執轡(韁繩)。輿前駕馬有轡,所以執轡也叫執輿。

[5]與:同歟。

[6]這句是譏諷孔子周游列國,熟知道路,不用問別人。是:代詞,當「這個人」講。

[7]滔滔三句:意思是說,今天下皆亂,諸侯無賢者,你將和誰去變異這亂世使它治平呢?滔滔:水彌漫的樣子,喻世上的紛亂。因問渡口,故借水作比喻。而:同爾,你。誰:指當時諸侯。以:與。「誰以」二字倒用,猶與誰。易:改變。

[8]辟:同避。人:指與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們往往避開,故桀溺稱其為「辟人之士」。而:你,指子路。辟世之士:指隱者,長沮、桀溺自謂。「與其」和「豈若」相呼應,等於現代「與其」和「不如」相呼應。

[9]耰(yōu):用土覆蓋種子。輟:停止

[10]憮然:悵然,失意。

[11]鳥獸句:鳥獸(我們)不可以跟他們同群。既不能隱居山林,必須在社會中生活。

[12]這句是說,我不跟人群在一起還跟誰在一起呢?這是說不能隱居。斯:這。徒:徒眾。斯人之徒,等於說人群、世人。

[13]天下有道兩句:意思說,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參與變法的工作了。

子路從而後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2)而食(3)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蓧(diao四聲):除草用的農具。

(2)黍(shǔ):黏小米。

(3)食(sì):拿東西給人喫。

⑷見:使……拜見。

⑸大倫:指君臣之間的正常关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