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札记】《宋微子世家》 泓之战泓之战发生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十三年,638 BC)。 《左传》记载:
《史记》记载: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史记·宋世家》) 《左传》中劝谏宋襄公勿战的人是公孙固。孔颖达疏:“大司马固,襄公之孙公孙固也。”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僖公二十二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62页。) 《史记》记载劝谏宋襄公谨慎伐郑的人是子鱼,在泓之战时,劝宋襄公在楚人半渡而击的人也是他。 子鱼即公子目夷。《左传·僖公八年》记载:
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父让位于目夷(子鱼),目夷推辞。最后还是太子兹父即位,目夷担任相。宋襄公的军事争霸,给宋国带来灾难。而子鱼则明智多了。 【札记】 问题①:司马迁取材于《左传》,为何这种人名的信息不依照《左传》呢?《左传》的准确性比《史记》的准确性高一些,这是一个例子。问题②:子鱼论战的语言,《左传》更加委婉动听。比较:
《左传》中说“服”,《史记》中说“奴事”,后者感情程度更加激烈一些。 《左传》批评宋襄公不懂战争,但是《公羊传》却大家赞扬。“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为什么两家对于宋襄公的评价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呢?可能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左传》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较多,国家面临被灭的危险,所以战争以求胜为根本。《左传》古文经产生的年代较早。《公羊传》在传授过程中,加入了后人的一些观点,到了汉代,政治相对太平,公羊学者推崇理想的王道,所以赞扬宋襄公。 【札记】《宋微子世家》殷有三仁《论语》中孔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面对无道的政治,人们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微子的“去之”。《史记》记载太师对微子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这种政治选择比较灵活,不愿无谓地牺牲自己地生命。第二种是比干的“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宁愿为其付出生命。第三种是“囚之”,介于二者之间,不离开故土。 孔子认可这三种行为都有其合理性,不会执着一种,而是依据情况灵活应对。 【札记】《宋微子世家》今殷其典喪 “侖”“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 裴骃《集解》認為:“典,國典也。”司馬貞《索隱》引用《尚書》“典”作“淪”,認爲篆字變易,意義也不一樣。 《説文解字》:“侖,思也。”段注:“侖,理也。……思与理义同,凡人之思必依其理。論、淪字皆以侖会意。”大波为澜,小波为淪。 沦,篆文如下: 典,篆文如下: 两个字虽然有相同的部首,但是混淆也很难。侧重认为是“典丧”。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猗。”毛传:“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引《韩诗》“沦,文貌。”
在风的吹拂下,河流中回旋的清波确实像车轮。可能最初“侖”声主要表示圆形的物体,后来造字分化出“輪”、“淪”等字。(古代有“右文说”,有一定合理处,但不能绝对化。) 段玉裁同时还指出,“河水清且沦猗”的“猗”,是语气叹词兮的意思,引汉石经鲁诗残碑作“兮”可证,但是后人妄加“氵”作“漪”,讹误。
考察《伐檀》的句式,多有“兮”字结尾的句式,段玉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