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运城:运的是什么?(答案不是煤)

 大遗产 2023-10-26 发布于北京
▲ 影/冬波

传说,有一天,五帝之一的舜帝四处巡游视察,来到了盐池的边上,恰好,一阵风从南方吹来,吹去了他们心头的焦躁与忧愁,吹出了盐池上白花花的食盐。熏沐着南风,舜帝席地而坐,取出五弦琴,一边操琴,一边吟咏道: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史记》里昂?说道:“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一曲《南风歌》,被视为舜帝天下大治的象征。其实,南风只是个点缀,真正的功劳应该归给盐池

▲ 运城是产粮大市,图为运城垣曲谷子收获。摄影/康辉
这座盐池,位于今天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而舜帝的国都蒲坂,在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相距不远。在这个因处于黄河以东而被称作河东的地区,盐池,凭借着特产的盐,与华夏早期文明史密不可分:历史学家钱穆等人认为,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就是因争夺盐池而起,涿鹿也并非河北涿鹿县,而是盐池上源一带。后来,黄帝与炎帝之间爆发阪泉之战,阪泉就是盐池。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盐
鲁成公六年(前585年),晋国境内的梁山忽然崩塌,晋景公恐怕因此影响了国运,便图谋迁都,令大臣们献计献策。诸位大夫说道:“郇、瑕氏之地,土地富饶,靠近'’,可使国家富饶,君主安乐,不可错过。”虽然最终晋景公听从韩献子的意见,迁都新田(今山西新绛),但郇、瑕氏之地确实有优越性:“沃饶而近盬”。“盬”,就是盐池

 运城市盐池广场上的郭沫若题字石。摄影/李平安

盐池特色何在?东晋文学家王廙在《洛都赋》中赞美河东盐池道:“玉洁冰鲜,不劳煮泼,成之自然。”自然,就是全凭天然之力,不用人工煎煮。舜帝吟诵的南风,让盐池沿岸的水分迅速蒸发,析出晶体,“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尽,源源不绝。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自然自生的盐池,无异一笔珍贵的物产。
然而,自然盐不只有河东盐池,单说盐池,在西北陕甘等广大地区就分布广泛,此外还有岩盐等。何以河东盐池地位罕有匹敌?原因无他:地理位置。黄河以东地区是华夏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还与以关中、河洛为心的王朝腹地只咫尺之近。

▲ 明万历二十五年,河东巡盐御史吴楷视察盐池,给后人留下了这通《河东盐池之图》碑。供图/池神庙文管所
也因此,河东盐池之盐,堪称中国最早的盐其实,早期的盐,并不叫盐,而是卤。早期文字记录上,有“卤”而无“盐”。今天,我们用盐水或酱油调制卤汁并制作的菜肴,称为卤制品,卤和盐没有本质差异。但最初两个字有着明显的区分,《说文解字》解释道: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前者自然形成,后者人工制作。
东周初年,齐国宗室女姜氏出嫁晋国,号为晋姜。后人在她的墓地中发现了若干铜器,其中一件名为晋姜鼎,上面铸有一句铭文:“锡卤责(积)千两”,是有关食盐较早的记录。
人们以盐池为生,吃盐,也敬重盐,或许他们相信,冥冥之中盐池有神灵在护佑着斯土斯民。这位主宰盐池的神灵因盬之名,叫作盬宗,广为百姓们供奉祈祷,只是起初尚未进入国家的正式祀典。


▲ 池神庙今景。摄影/冬波

唐代大历十二年(777),盐池一带连降暴雨,按理说,水量过大,会稀释盐溶液,难以析出晶体,导致产量下降。不料,待天气放晴,盐池里“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栗,形攒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好似神灵眷顾发威,一夜之间扭转了乾坤。当地官员把这一派“池生瑞盐”的盛世之象上报中央,户部侍郎韩滉请求唐代宗封神嘉赏。于是,皇帝诏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第二年,盐池北畔的卧云岗上,一座恢弘庙宇拔地而起。

 
想赚钱,去卖盐!
有一个成语“猗顿之富”,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十分富有。猗顿是东周时人,家境富裕,与陶朱公并称。他靠什么发家的?《史记》说:“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正是凭靠着贩卖河东盐池盬盐,猗顿在当时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牢牢地名列前位。
限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得知猗顿经营盐池的具体方法,是私营?还是受官府辖制?可能是后者。《周礼·盐人》记载,当时周王室设置“盐人”一职,掌管“盐之政令”,各个诸侯国进贡的物品里,就包括各种盐:苦盐(即盬盐)、散盐(即海盐)、形盐(池盐岩盐等自然盐),等等。
▲ 四川省博物馆藏东汉《制盐画像砖》展示了凿井取卤,设灶煎制的井盐生产过程。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记录春秋齐国管仲事迹的《管子》一书,想象河东盐池的管理。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霸主之位的管仲,创立了一项制度:食盐官营——食盐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管子·轻重甲篇》载:“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泲(jǐ)水为盐,正而积之。”齐桓公命民众生产渠展的食盐,砍柴煮盐,而后官府负责征收并积聚食盐。正因此,齐国民间出现了一些集中资源的大盐业主,他们雇佣大批劳动力,从事生产,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猗顿便是这样的盐业主。
不过,猗顿这样的富豪,只是食盐官营制度下小小的衍生品。而河东盐池这笔巨大物产,为春秋晋国持续数代的宏图霸业,支撑起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辉煌。在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土后,盐池转为魏国所有,其后,盐池所处的安邑之地被秦国割据,魏国不复强大。只是,盐池依旧不断令后来的所有者从中获益

 西汉盐铁会议的模拟场景。图片源于网络

汉武开边,令此前文景之治积蓄的国库顿时耗费一空,为了筹措钱财,财务大臣桑弘便决策变汉初的“弛山泽之禁”为“笼天下盐铁”,将盐铁等事务统归官营,以此充实国库,收效巨大。这个时候,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产盐区已遍布全国各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的盐官多达36处,分布在27个郡国,管理河东盐池的安邑盐官更是诸官之首。
不过,盐铁到底要不要官营这个议题,“意外”地激发出一场史称“盐铁会议”的大讨论。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各地贤良文学60余人齐聚京城长安,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坐镇中央。双方各执一词:前者贵义贱利,重义轻财,反对政府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官营等政策;后者曾凭借制定这些政策,为汉武帝的赫赫武功奠定经济基础,充实国库,自然是拥护者,更何况还可借此打击豪强大族。
然而,盐务这块肥肉,统治者怎能轻易松口呢?盐铁会议后,朝廷仅罢去了部分榷酒(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其他政策依旧维持不变。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几次短暂的“弛山泽之禁”外,盐税始终是国家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 唐代是河东盐池发展极盛的时期,范围之广是其他盐类(海盐、井盐)远不能比的。据研究,以河东盐池为中心,向外运输食盐的路线主要有四条,分别销往不同方向和地区。其中,以翻越中条山脉尤其是平陆界内的路途,最是艰难。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筹措抗击叛军的军费,负责财政的盐铁使第五琦创立盐法,史称“榷盐法”,“榷天下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其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刘晏对其进行改进,使之财政效益更为突出。榷盐法下,盐业生产户被官府编入专门的户籍,专事生产,于是再也不会产生猗顿这样的盐业主了。不过倒是形成了另一个群体:官盐批发商盐政机构统购食盐后,以榷价卖给商人,由这个商人群体运销各地。
榷盐法颇具成效,征收上来的盐税甚至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新唐书》有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在其中,河东盐池起到了多大作用?史料记载,唐代有18座盐池,蒲州安邑、解县占了5座,总称为“两池”,即河东盐池。此时生产方式改进,不再局限于纯粹依靠天然的集工捞采法,出现了“垦畦浇晒法”:即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并在卤水中搭配淡水,加快盐的结晶过程。唐代宗时,河东盐池年税高达150万缗,占了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强!
 盐场。摄影/tuelekza

因此,唐代兴建池神庙,敕封池神,不只是“池生瑞盐”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从盐池获得了无比好处。贞元十三年(797),河东盐池的盐利甚至一度高达200万缗,朝廷为之“减天下大半之租”,唐德宗李适亲往盐池,祭祀池神。


因盐结缘,好运连连

前面提到盐池所在的行政区域,是安邑解县两地。安邑,乃战国时期魏国的早期都城,是秦汉时期河东郡的郡治所在,北魏时分为南北二县,北安邑东迁,即现在的夏县;解县,是三国名将关羽的故乡,唐初改虞乡县为解县,五代时升为解州。然而,在现行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上,已找不到它们的名字,检索地图发现,前者是运城市盐湖区东北的街道办事处,后者是盐湖区西南的解州镇。“运城”仿佛突然出现,夺去了本属于安邑、解州两地,尤其是后者的荣光。
运城何来?故事还要从河东盐池发展史的另一个巅峰开始。
▲ 运城是关公故里。图为运城高铁北站关羽铜像。摄影/冬波
1231年,蒙古铁骑攻伐金朝,占领河东盐池,掐断了维系金室苟延残喘的命脉。战争中受到破坏的盐池,急需修复,以供应蒙元庞大的军费开支。于是,元太宗命令姚行简担任解盐使,董理此事。
姚行简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什么地方创立盐司治所?他先是整修盐池壕篱、拦马墙,又将盐池概况描绘成图,而后选定了一个最佳地址:盐池北边的路村(或称潞村)。或许是因为产量关系,北宋以后,河东盐务偏重于西南,设机构于解州,称“提举解盐司”“解州榷盐院”等,管理解州、安邑两池。姚行简的选址,既非此前的重心所在解州,也非传统的地区安邑,却是两地中间路村,是何用意?

▲ 运城芮城县的元代永乐宫壁画(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学者推断其中缘由有三:一,姚行简机构草创,人手缺少,不能两地置司,但一地立司不能同时满足解州和安邑,干脆选个别的,两家不得罪;二,解州偏西,安邑偏东,但路村地居高阜,正处南北、东西通衢,又有池神庙信仰加持;三,元初生产方式退化为原始的集工捞采法,造成东池产量大而西池产量小,综合两池盐务,故立司于中间。
不过,盐司设立带来的巨大利益,解州怎可轻易放弃?为此,双方展开了一番持续数十年、盐司数次易手的较量。至元七年(1270),解州申请迁移盐司,首次争夺即告负;至元二十年(1283),解州州尹再度上表,此时以盐池为封地的安西王不孚众望,又兼解盐司新官上任,解州方面终于得偿所愿,抢回盐司;1285年,就在解州为庆贺盐司重驻立碑不久,路村便发起反击,三夺盐司,财大气粗的盐商们迫使盐场东移;司场分离,殊为不便,1287年,盐司再回迁路村。

 在运城万荣县境内有一座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祠庙,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摄影/康辉
至元二十九年(1292),朝廷罢解盐司,在路村设置陕西都转运盐使司(后改河东解盐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彻底为这场争斗画上了句号。围绕着“转运盐使司”,路村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成为被黄河、汾河、中条山、太行山脉包裹的晋西南地区的中心地带。延祐年间,改称圣惠镇;至正十六年(1356),筑凤凰城,为建城之始。这座新兴的城,也因为这个机构官职而有了“运城”之名。清代乾隆《运城志》云:“因运司驻扎故名运城。”
中国以“盐”为名的县市为数不少,如江苏盐城市、浙江海盐县、宁夏盐池县、四川盐源县等,而运城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盐务专城”,原因也正在于此。后来,1947年设县级运城市,1949年为运城专区,1967年置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转运盐使司把“”永久地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运城位于三省交界,是连接晋陕豫的交通枢纽城市,距太原、西安、郑州都很近,交通便利摄影/冬波

解州争夺盐司的告表中,有这样一句话:“置司于路村,以致闾井萧条,居民鲜少,于今五纪矣。”后世,明人袁翱也曾感慨道,(人们)“纷纷然皆都于路村,而居解之民浸以凋落”。真着实令人唏嘘,由于一个盐司治所迁变,解州从州级行政单位一步步退化成乡镇街道一级,而本来名不见经传的路村,却一跃而上,成为今天的地级运城市。在这此消彼长中,或许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地名的魅力吧。


图文来源:

《中华遗产》2018年10期,撰文杨沔

编辑:F.L.J.

CHINESE HERITAG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