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难以从容】◆闲云落雪

 白云之边 2023-10-26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闲云落雪,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编辑。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星星·散文诗》《农村大众》《德州晚报》《公主岭报》等多种杂志和报刊。


 难以从容

2023年8月6日凌晨2:34分左右,我刚要进入睡眠状态,迷迷糊糊中,突然感到床剧烈晃动,撕裂般的,我猛然意识到:地震了!伸手推了推爱人,未及说话,他便一骨碌爬起来,脚刚一沾地,剧烈的摇晃令他向一边倾倒,他伸手扶了下床,同时,耳畔传来“咔啦啦”的炸裂声。刚刚的晃动令人心惊胆颤,这一声短促的炸裂,却令人感到绝望,我仿佛看到了死神狰狞的面容。

但很快,晃动停止了。我心狂跳着,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摸起手机,奔向客厅,取了钥匙。爱人穿上短裤,一边穿T恤一边打开房门。邻居一家也跑了出来,男主人往身上套着上衣,惊恐地问:是不是地震了?我肯定地告诉他,是,是地震了。

推开消防通道的门,爱人才想起他没拿手机和钥匙,又返身回去拿。我站在门口,一时想不起该做什么。

电梯是不敢坐了。走进步梯,爱人发现上衣穿反了,赶忙脱下来重穿,下楼梯的脚步却丝毫没有停歇。而我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我居然还穿着拖鞋。算了,赶紧下楼吧。

从15楼走步梯,平时不觉得怎么,今天只觉楼高而陡,加之又穿着拖鞋,非常不便,下了一层又下一层,拐一个拐角再拐一个拐角,仿佛一直走不到头似的,心急如焚。身后的人越来越多,但并不拥挤,也没人抢道。

终于来到了小区大门外。这里闹闹哄哄的,全是人,不安和紧张像两只怪兽,在人群中横冲直撞。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竭力要从对方的声音里,获得一点点力量和安全感。更多人在努力拨弄手机,惨白的亮光映照着一张张张皇失措的脸。大家不知道该向哪儿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如何让心安定下来。

一辆辆车从车库里轰鸣着爬了出来,起落杆不停地颤抖着落到半途又抬起,后来干脆被临时取消了职能,感叹号一样直直地杵在那里。

高高低低的讲话声此起彼伏,惊魂未定的人们和各自的亲朋互报平安。我的电话也叫起来,是小侄子,他告诉我,他手机收到了地震预警,说平原是震中,震级6.4,你们没事吧?我望着乌压压的人群,告诉他没事。他说,德州这边晃得厉害,人们也都往大街上跑呢。挂断他的电话,我赶紧拨给父亲,询问他们的情况并报了平安。

人们渐渐四散开去。村里有老人的,需要赶紧回去看看;乡下有房子的,干脆开车回乡下去住了;紧急避难场所搭起了帐篷,比较开阔的公路边停满了车辆。

爱人将车停到小区西边的公路上,这里离高层建筑比较远,很安全。但在车里实在待不住,压抑得难受,像得了密闭恐惧症一般,宁可在一旁站着。路两旁多的是三三两两的人。

很快有消息传来,震中在城西8公里,震级5.5,有几个村子比较严重,有墙倒房塌的情况。消防车和警车尖利的鸣叫划破夜空,我们翘首望着它们远去,心里升起丝丝寒意,祈愿所有人平安。

手机响起微信提示音,是儿子。凌晨正是熟睡之时,千里之外的杭州又没有震感,他是如何知道的?儿子说他正好起夜,见微信群里有人在发,吓了一跳,赶紧问问。咱家是平原地区,咋还地震了?真是吓人。

大弟居然也知道了,原来他正在国外出差,因为有时差还没睡,临睡前刷手机刷到了这条新闻。

久不联系的舍友“老大”也发来问候,令我心头一热。在烟台读书时,我俩一个宿舍,还是“饭伴儿”,两年里几乎形影不离。毕业后通过几年信,前几年去过她那里一次,三十年聚会时见过,后面就极少联系了。我以为再深的感情,也禁不起岁月的磨砺,终会湮灭在尘世的漠然里,没想到灾难来临时,她第一时间想起了我。她家在济南,那里震感明显,看到震中在我这里,她的问候立马追了过来。“看到震源在你那里,牵挂。”短短几个字,我的内心已是翻江倒海。我简短地回复了她,让她安心休息。

竟绵绵密密地下起了雨。我们躲进车里,望着挡风玻璃上细细的雨点渐渐汇集成水珠,继而蜿蜒成线,毫无章法地流泻下来。这流泻的雨滴,沿着记忆的藤蔓,滴进遥远的童年。

那年也是夏天,我才七岁。惊天动地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地震时的惊恐和村庄的样貌我早已不记得了,只记得第二天,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了防震棚。说是防震棚,其实就是简易的窝棚,用木棍、竹竿、玉米秸支起来,外面盖上塑料布。窝棚里又闷又热,外面的雨没完没了,去屋里取东西都是胆战心惊的,跑着去跑着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余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除警报,拆除防震棚。

如今仿佛情景再现,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余震在考验着我们?

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做《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根据张翎的原著《余震》改编,原著我没读过,但电影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令我震撼的不仅是那些不忍直视的残酷画面,更是一对母女长达三十二年的心灵煎熬。

方登和方达是一对双胞胎,地震来临时他们只有七岁。他们被压在了同一楼板的两端,救援队无法同时施救,要救其中一个,必然要舍弃另一个。刚刚目睹丈夫被埋的他们的母亲,不得不再次面对残忍的生死抉择,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救弟弟。楼板下的女儿清晰地听到了母亲的选择,那声音如一把刀,割断了她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你能想象一个七岁女孩当时的绝望吗?她当时有多绝望,就有多恨。

从此一别三十二年。姐姐命不该绝,奇迹般生还了。她被人收养,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拥有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然后,汶川地震了。因为经历过风雨,她也想为别人撑一把伞,所以她去了。她的弟弟也做了同样的选择。

在那儿,她目睹了一个母亲的无助和无奈。那个伤心欲绝的母亲,面对压在石板下待救的女儿和随时都会发生的余震,面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危,她选择锯掉女儿被压住的腿。她说,“她长大了恨我,就让她恨吧。”当女儿被抬走后,崩溃的母亲扑向那堆断壁残垣,她要找回女儿的腿。那一刻,方登仿佛看见了自己三十二年前的母亲,母亲在做出那样的选择时,心中也是痛苦和崩溃的吧。她现在也是一个母亲了,比当年母亲的年龄还要大一点,她愿意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回看当年母亲的选择,她内心的壁垒有了一丝松动。

短暂的休息期间,方登听到了唐山救援队两个志愿者的对话,其中一方是她失散的弟弟方达。弟弟说,一场地震,使母亲的心,“碎得跟渣一样了,”母亲会跟他絮叨“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弟弟想尽办法,也不能使母亲从当年的那场灾难里走出来,“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没盖起来。三十二年了,老太太心里,就守着这些废墟过日子。” 简短的几句对话,改变了她后半生的人生走向。

方登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跟弟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那是一所非常简陋的小院,站在梦里似乎来过的院子里,方登与她的母亲隔窗而望,相对无言。她们之间的心墙在彼此的静默里,一点点坍塌。她心中的愧,她心中的恨,在彼此的对望里流转、减缓。世间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女,世间有哪个儿女能承受那样的抛弃?可是,那却是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母亲几十年如苦行僧一般生活,那是她对自己当年放弃女儿的惩罚,她无法迈过心中的那道坎。她对方登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方登怀着对母亲满满的恨,三十二年间,她刻意不跟家里人联系,更不肯透露一点自己活着的消息,这何尝不是对母亲的惩罚?

她不知道的是,她可怜的母亲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度日如年。幸福和快乐于她而言,从她说“救弟弟”那一刻起就死了,她只是一个不得不活着的人。是啊,不得不活着。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23秒,32年”,地震只是一瞬,可余震呢,一个月?两个月?一年抑或两年?没有人知道会持续多久,加于人们心灵上的余震,更无法去准确计算。

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的灾区人民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重建,尽力减轻地震带来的心灵伤害,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可见,相较于地震那可怕的瞬间,震后的恢复才更加艰难和漫长。

网上已经有了这次地震的最新动态,各种各样的小视频也陆续上线了。两个年轻人裹着一条被子在人群中凌乱;年轻妈妈抱着孩子慌乱地坐进车里,包孩子的夏凉被却夹在车门外飞舞;还有人在夜色里裸奔——这时候,逃命是唯一重要的事。

一夜无眠。东方渐渐显出青灰色,一点点亮了起来。四散躲避的人们慢慢聚拢来,奓着胆子走回家去。

打开自家屋门,只见客厅里一地玻璃碎屑,是壁橱上的空酒瓶摔碎了,还有儿子小时候的一个人物玩偶摔去了半边脑袋。我们昨晚居然一点没发现。各屋粗粗看了一遍,没什么大碍,极度的疲乏不可遏止地涌了上来。尽管担心着不知何时会来临的余震,我还是一头歪倒在沙发上。

接下来的几天,白天一切如常,一到晚上,就开始为去哪儿休息左右为难。我不想离开自己的小窝,可小区里纷纷“出逃”的大军动摇了爱人的心神,他不停地鼓动我出去睡,于是,我们洗完澡再穿好衣服,将车停到开阔处,蜷在车里打发掉不安而漫长的夜。

可是,我们总不能夜夜开车出去留宿吧。第四天晚上,我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什么也不出去“流浪”了。爱人见劝不动我,只好也留在了家里。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在墙角处倒立了一只空瓶子;为了方便“出逃”,我坚持穿着衣服入睡。

即便如此,我们又能坚持多久呢?余震,就像一只躲在暗处的魔鬼,随时都有可能出来袭击我们,令人们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疲惫不堪。天天去翻官方关于震后的有关消息,似乎也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算了,爱咋咋吧,总得生活不是?我像个开悟了的老僧,换一副看透一切的了然心态,试图“从容”地安排一天的生活。花儿该浇了,家务该做了,头发该理了,最要紧的,家里冰箱空了,该去采购了。

超市里一切如常。人们脸上都挂着平静祥和的神色,我凑近菜摊,挑好了菜前去称重。称重的大哥微笑着说,想开点,多买点自己爱吃的,别舍不得了,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呢?我一愣,继而应和地笑了起来。唉,这算不算是余震后遗症之一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