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山行旅图》作品赏析

 12345csdms 2023-10-26 发布于湖南

中国美术史







图片





《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给人以山势逼人之感。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 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又处于和谐之中。 

画面采用的是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画家巧妙地运用水平线的白色云烟和 S 形的溪水,又使画面形成了空间感和疏朗气氛。一行山间行旅者把观者引向画面外边, 树丛背面隐约显现的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行旅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前景,使画下方形成律动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近观此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集合成雄伟的山川形象,形成独具面貌的“雨点皴”,落笔苍劲,层层积累,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浑厚天成。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再以浓厚的墨色渲染,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幅画作中形成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 

《溪山行旅图》在静止的画面中孕育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为宋代北方山水画之典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溪山行旅图》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背景】宋代绘画全面繁荣,山水画的发展尤为繁盛。范宽北宋初期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溪山行旅图》是他的典型代表作品。

作品内容画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 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泄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一行山间行旅者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

艺术特色该作品是一幅绢本墨笔山水作品。整个画面气势逼人,顶天立地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造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远望不离坐外”之感。笔力雄健,层次丰富,使用了“雨点皴”和“短条子皴”表现山石结构,同时以积墨之法使画面墨色凝重、浑厚,极富美感。

整体评价《溪山行旅图》静止的画面中孕育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为宋代北方山水画之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