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学习,让速读速记成为可能

 速读速记 2023-10-26 发布于河北

早上,晨跑听书。

今天听的啥呢?

《精准学习》。

这书名,挺特别哈。难道还有不精准的学习?

你还真别说,听完吧,你就觉得有相当多的人学习一点也不精准,经常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效率很低。

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长大了就更难改变了。

那书里都讲了点啥呢?

主要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人工智能模仿人脑学习的原理。

说呢,AI学习靠的是一套算法,也就是它的内部模型,就是模仿人的大脑。

咱们的大脑里的知识不是“散装”的,而是以一个个微缩模型的形式存储着。

比如,你上学去学校,大脑里就有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地图,闭上眼睛就能回忆出来;再比如,你看文章的时候,会调动自己的阅读理解模型,来理解文章内容。

不管是AI人工智能,还是人脑,都是在训练内部模块。

学习,就是根据外部反馈,不断调整内部模型的过程。

很多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今年很多大厂推出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GPT4、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等,就是模仿了人脑的分层结构,对输入的数据逐层处理,这就是深度学习。

这就涉及到了,我经常提到的方法论啊、思维模型啊,思维导图啊等等。

学习的时候,脑内是否形成了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模型?

思维导图呢,正好就非常符合大脑分层模型的原理。可以让我们快速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模型,逐渐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要想训练模型,就需要有反馈。

对咱们人类来说,魔方不会拧是一种反馈,写作业老师给打对钩是反馈,考试考多少分,也是反馈。

不过呢?

有些人的学习会陷入到只专注在某一领域,缺乏随机性,这就导致,某种程度上会因为好奇心不足导致缺乏创新能力。

大家可以看下,以前的哲学家、科学家什么的,哪个不是精通多种领域的大神?

第二个,人脑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

1、 婴儿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你刚接受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大脑白板说,给你讲,人天生平等,关键在于后天教育。结果这马上最新成果告诉你,这是错的。

婴儿一出生,大脑里就预装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我们不用专门学,天生就会。

这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你看几乎所有动物,一出生就具备了很多技能。小羚羊,一出生半小时内要学会跑,不然就有可能丧命掠食者口中。这种能力是透过遗传基因达到的。

只不过,能力强弱不一罢了。

人类婴儿虽然都是早产儿,但是在遗传天赋上,绝对吊打其他各个种族,这也是人类称霸地球的基础。

婴儿具体有哪些能力呢?

A、几乎所有成人的脑回路都已经存在于新生婴儿的大脑中。

B、婴儿天生具备一些物理学、数学、生物学、语言知识(个体有差异哈)

2、 大脑突触是具有可塑性的。

大脑确实有敏感期。

比如,两岁婴儿大脑视觉区域就发育好了,听觉成长区就要到三四岁才结束。

在敏感期,有用的突出就会发育壮大,保留下来,没有用到的就会被修剪掉。许多脑回路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就会关闭。

年龄越大,大脑的可塑性也越差。

比如,学习外语也是有敏感期的,一旦超过17岁再学习,不仅学习进度缓慢,口音和语法也会容易出问题。

是不是发现,早教还是挺重要的。

不过,提醒一下哈,一定要科学,看电视、刷手机的效果会差很多。

当然,作为成年人,也不要灰心,虽然错过了最佳时期,但是只要你现在开始,也不算晚,总比以后学习轻松许多。

第三个,学习的核心支柱。

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注意、积极参与、反馈和巩固。

1、 注意。

先说为啥注意那么重要?

很明显,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注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信息饱和的问题。

注意就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会帮我们分辨出轻重缓急,哪个信息重要,哪个信息可以被暂时忽略,然 后按这个顺序分配资源。

另外,只有注意到,才能学到。不同的信息进入大脑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胡适曾经说过,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老师讲课,你走神儿了,你可能只能看到老师在动,再说,听到了声音,但具体讲的什么内容,你可能并不清楚,信息只到达了你的感官回路,并没能进入你负责认知和思考的前额叶皮层。

除非你回过神儿来,你才能注意到老师说什么,信息也才能到达你的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是掌管有意注意资源的中枢,是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一次只能完成一个任务,除非另一 项是有意后注意能力范围内的技能。

比如,我每天一边跑步,一边听书。

在公园里跑步,很熟练了,几乎不用脑子,所以配速比较快。听书内容也吸收得很好。

但是在围绕公园街道跑,效果就差不少,因为道路不熟悉,需要调动的有意注意资源比较多。

这个执行控制系统是需要修炼才能晋级的,需要花费15-20年,才能发育到成熟状态。

15-20岁也就是高中到大学阶段,才会发育成熟。

所以,不要总是嫌弃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好、自控力差、不自律什么的了,因为他还在成长晋级过程中,只要你不帮倒忙,还是很有机会进入成熟状态的。

之所以用有机会这个词,是因为很多父母也不成熟,自己不成熟的话,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有正确示范的环境,孩子缺乏正确模仿对象,也会导致执行控制系统不能发展到成熟状态,有可能延后或者终生都达不到。

2、 积极参与。

这里要引用点原文了。

这里的“积极”说的是认知上的积极,就是要在心里主动生成假设。也就是说,当我要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的大脑里要先主动形成了一个假设,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各种渠道,验证我想的是否正确。

这就是说,有心理优势或者无所谓有没有优势时,大概率一个人就是积极的。

人要积极参与某件事,一个最基本的动力就是好奇心,也就是求知欲。

对我们的大脑而言,发现之前不知道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它会促使我们分泌多巴胺,感到快乐。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能让我们产生极大的愉悦。

看,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不是对所有知识都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认知存在: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区别。

以前讲过很多次,不再多说。

你需要在熟悉和新奇的某个平衡点上去学习,大概新知识占这次学习的15.87%以内。

也就是说,学习需要分层级,每个人其实能力水平、接受度是有差异的。

3、 反馈。

反馈之所以有用,是因为除了好奇心之外,惊讶也是学习的基本驱动力。

人只有在事件违背了他们的预期时,才会去学习。只有大脑注意到了某个信息,并且我们在大脑里形成了假设后,又收到了错误反馈,学习才会发生。

你看这句话,是不是就包含了我们上面说的三个核心支柱了?

这里的错误,不是说我们一定得犯错。

只要我们的预期和实际得到的结果有差异,反馈就是有效的。

学习就是降低我们心中的不确定性,哪怕我心中对某个问题的不确定性只是从90%下降到了50%,这也是有效的学习。

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学习没有问题,可以主动学习,没有畏难情绪、没有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忽视有些话的前置条件,虽然没说,但是咱得知道。

不然,头脑一热,直接照搬,会很惨。

测试,是个不错的反馈手段。

比如衡中那种,每天、每周、每半个月,每月,都有各层次的测试,效果就不错。(也是有前置条件的,张小明就曾经很不适应类似的学习方式,经历了曲折的初中三年)

如果适应的话,效果会非常好,考试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4、 巩固。

其实,测试也有巩固的作用。

另外,费曼学习法也不错。

睡觉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式。

总之,实践起来,巩固效果会更好。

不小心,这么多字了。

总结一下吧,所谓精准学习,就是要懂得大脑学习的底层逻辑,发挥出咱们大脑的优势,再搞好四个学习的核心支柱,注意、积极参与、反馈和巩固。

这样,你的学习就会精准起来,效率会更高。

不过我觉得,四个核心支柱更像是一个学习习惯,精准学习的底层学习习惯,是所有习惯的根基。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