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江水注一》考略(五)20231025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10-26 发布于山西

A5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开置郡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王莽更名郡曰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有寿阝江入焉。水出江原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江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大守李严凿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之山也。

犍为武阳县,战国末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十五里双河乡平获村与五一村交界处。西汉太初四年 (前101) 为犍为郡治。《后汉书· 岑彭传》: 建武十一年 (35),岑彭破公述将丹于石,“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即此。南朝梁改为犍为县

安汉桥、天社山、六水门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罗开玉在《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一文中指出:“李严的另一政绩,是对蒲江大堰'六水门’的大修。蒲江大堰,六水门,以后又叫通济堰、通津堰、远济堰、馨堰等。”“李严见“(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即率百姓开凿天社山,'寻江信道,此桥遂废’。天社山,即今新津县城边上的老君山。这'寻江信道’能替代桥梁,实是拦江大坝,能开闸放水,坝上可供人行过江。换言之,李严还重新修筑了'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另外,这大坝既然可替代'县下’的过江大桥,也证明当时蒲江大堰枢纽位于蒲江口附近,与唐代以后,即现在的位置大不同。”[1]

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位于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的黄龙溪古称赤水。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双流县西南部府河、鹿溪河交汇处,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是古蜀王国的军事要地,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并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川西水上古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后的决战。《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又梁虞《荔鼎录》记:“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千古一溪(黄龙溪),因此得名。[2]    

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濛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邛莋置,理旄牛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来山表。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扬母阁路之阻。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邛县入文井水。

文井江,即今四川邛崃市之邛崃河(南河)。《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与文井会,李冰所导也。自笮道与濛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

莋道与濛溪,最先对文井江进行大规模治理的,正是都江堰的创建者、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又通管道文井江,经临,与蒙溪水、白木江会,至武阳天社山下合江。《太平寰宇记》卷75说:文井江,李膺《益州记》云江中有井,井见土乱。莋道(备注:赵一清改为“筰道”)《华阳国志·蜀志》所说“笮道”,指文井江的上游地区(主要是文井江的上游),秦时属笮道管辖。蒙溪,《汉书·地理志·蜀郡》青衣县下引《禹贡》说,“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澈”。此蒙山溪大渡水,即蒙溪,古名青衣江,指今青衣江上游河源之一的芦山河。芦山河上游称大川河,中游称玉溪河。大川河接纳了黄水河、黑水河(今芦山、大邑界河之一)、铜厂河、小河子、白石河等,汇集了邛崃山脉在今芦山境内的大部和邛崃、大邑西南部的雨雪水量。《水经·江水注》说:蒙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溪。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此水与文井江没有直接联系......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在岷江西边、都江堰渠首处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流,引岷江水灌溉岷江右岸广大地区,并直通入文井江。同时在洪水期也可分减岷江水势。此人工干溪一直保留到现在。[3]    

上图摘自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卷2 秦汉三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03,第377

布仆水,民国《邛崃县志》说:“县城之北,有水由坝流来,即汉志仆干水也,水源仆布,故又名布仆。”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县“有布仆水,从布仆来合文井江”。全祖望、杨守敬等亦认为布仆水即仆干水。(守敬按:布仆水即仆干水[4]。)

沈黎郡,黎,《史记》作犂。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西部邛莋地置,治莋都县(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九襄镇)。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以西,康定县以东大渡河流域。天汉四年(前97年)废。十六国成汉复置,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成汉又废。

旄牛道,古道路名。两汉、三国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旄牛夷境或旄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市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汉源县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 (今西昌市东南)。东汉中叶荒废,三国蜀汉延熙中修复。《三国志·蜀书 ·嶷传》: “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嶷与 (狼路) 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    

文井水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  

常氏堤,文井江边,曾修建过一道大堤,用以保护江岸。《华阳国志·蜀志说》:“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水经·江水注》:“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文井江堤长达30里或40里,应是一较大的以防洪为主的水利工程。此工程修建的具体年代,目前不得而知。但从以上记载提到此堤时已不知何时何人所建的情况看,估计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的可能性为大。这一时期,巴蜀豪族势力迅速发展,逐渐成为蜀中一股极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从该堤命名为“常氏堤”的情况看,该堤的主要修建者当与汉晋时期江源县大姓豪族常氏有关联[5]。此堤的位置,文献中没有记载。但从文井江流域的情况看,以在文井江、干五里、味江、泊江河四条支流汇集的元通的可能性为大。性质上,它属于护岸江堤,具有保护乡镇城市和农田的功能。[6]

朱亭,晋·常璩《华阳国志》江原县条下有关于该县“上、下朱邑出好麻……小亭有好稻田”的记述。《水经·江水性》记此作“江原县……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有学者认为朱亭或当是因朱提而得名。古代史志中以亭命名的地方,大多数都因有纪念性建筑而得名。如《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的“古戏亭”记日:“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于戏,即此地。”考其地在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最早为一作战的城垒,幽王死后人们称之为“幽王城”或“幽王垒”,以后城垒颓圮无存,为了标明幽王死于此地,故建亭以蒜之,名日戏亭,因其在戏水之岸也。同书又记有“甘亭”日:“在(鄂)县西南五里。夏启伐有扈,誓师于甘之野,即此处也。”此类以亭名地之例不胜枚举。《嘉庆一统志》日“蜀亭在泰安西”,也就是标明那里曾经是蜀山氏族的聚居之地,如斯而已。江源县的朱亭也不会例外。最初可能是朱提族人入蜀以后的聚居地,因人口众多分住于两处,即上朱提,下朱邑。杜宇失国之后,人们为纪念他在巴蜀创兴农业之功,分别在二邑置亭,即大、小朱亭是也。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地名历久不衰,不但常撰书之时犹能目睹而实录,直到现代也还有踪迹可寻。据《崇庆县地名录》记称:该县三江公社(乡)牂牁大队就有上朱家林和下朱家林两个地方,我们认为就是上、下朱邑的遗址。不但名称相同,而且朱家林主产水稻,也产大麻,与《蜀志》记朱邑产好麻,“小亭有好稻田”的记述若合符节。更为奇妙的是,上下朱家林所在之处,还建有牂牁寺。古代牂牁在今贵州省西北部,朱提在云南东北,两地毗邻,民族错杂而处,人民交往密切。这座牂牁寺庙供奉的是不是朱提牂牁——两地氏族共同景仰的宗神,尽管我们现在已难以查证,但正是这座牂牁庙,可以作为杜宇来自朱提的确证之一。 [7]    

蹲鸱,此处指大芋。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 张守节正义:“蹲鴟,芋也。”晋左思蜀都赋:“坰野草昧,林麓黝儵,交让所植,蹲鴟所伏。” 刘逵注:“蹲鴟,大芋也。”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是犹见燕晋之枣栗、 岷蜀之蹲鴟,而欲以废五穀,岂不难哉!”清陈维崧满江红·江村夏咏词:“论生计,蹲鴟一顷,菰蒲百亩。

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迳越巂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郡之蜻蛉县,郡本云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仆水又南迳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蜻蛉县,上承蜻蛉水,迳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

蜻蛉县,古县名。西汉武帝时置,治今云南省大姚县。属越嶲郡。三国蜀汉、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宋属兴宁郡,南朝齐为兴宁郡治,梁后废。

永昌郡邪龙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巍山县地名志》:彝语“邪”为喜欢,“龙”即龙,意即龙喜欢的地方。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属云南郡。南朝梁废。《水经·叶榆河注》:“又东南径永昌邪龙县”,即此。 [8]    

贪水,方国瑜通过对《汉志》及郦注江水篇、若水篇等典籍的综合校验,认为贪水即白崖江,亦即礼社江之东源也。(《汉书·地理志》叶榆县曰:“贪水首受青蛉,南至邪龙入僕,行五百里”。《水经·江水注》曰:“贪水合水出青蛉县,上承青蛉水,逕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僕”。是知贪水发源于青蛉县境。又《水经·若水注》曰:“青蛉县西……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贪水出焉。”(方国瑜)按:郦道元《水经注》此文附于青蛉水,盖贪水与青蛉水源近也。考之地理,贪水即白崖江,亦即礼社江之东源也,江源出于祥云县北梁王山后宝泉山石穴中,南流至九鼎山下,分为三,其二东南流复北合为一泡江,即古之青蛉水也;其一南流为万花溪,又经青华洞西,又经凤仪之石虾山,复西南至弥渡,又东南入巍山,与阳江会为礼社江。则此水与一泡江同源,与道元之《水经·若水注》相合。又此水流至凤仪境,凤仪古为叶榆地,说详《郡县考》。与道元之《水经·江水注》相合。又此水流至巍山,长约四百里入礼社江,与《汉书·地理志》相合。而今祥云县西北与盐丰近,青蛉与贪水发源之宝泉山,其地当为青蛉县所属也。[9]

叶榆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六十里喜洲。《史记·正义》:“本叶榆王属国也。”《汉书·地理志》:“叶榆,叶榆泽在东。”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10]

仆水又迳宁州建宁郡,州故庲降都督屯,故南入谓之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历双柏县,即水入焉。水出秦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泠县,南流入于海。    

仆水,即今云南南部之红河。汉至南朝称仆水。《汉书·地理志》 越巂郡青蛉:“仆水出徼外,东南至来唯入劳,过二,行千八百八十里”

宁州建宁郡,三国建兴三年 (225) 改益州置,属降都督。 治所在味县 (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辖境约当今滇东中,西南哀牢山以东的双柏、新平。西晋宁州东晋时,辖境仅当今云南寻甸、宜良、弥勒等县以东地区。南齐移治同乐县 (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南朝梁末废。

双柏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县境。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朝梁末废。产银。民国《双柏县沿革志》:“因汉时城内有古柏二株,故以得名。”[11]

即水,即今绿汁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汉至南朝称即水。《汉书·地理志》 秦臧县:“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行五百里。”

秦臧县,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治所即今云南禄丰县。三国建兴三年 (225) 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 (303) 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朝梁废。唐武德初复置,属昆州。南诏废

牛兰山,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汉书·地理志》秦臧县:“牛兰山,即水所出”[12]

来唯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治所在今越南北部莱州附近。东汉废。

劳水,即今李仙江和下游黑水河。在云南南部及越南西北部。汉至南朝称劳水。《汉书·地理志》 来唯县:“劳水出徼外,东至麋泠入南海,过三,行三千五百六十里。”

交州交阯郡(míng)泠县,亦作麋泠县、(míng)冷县。西汉在占领瓯雒地区后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安朗县西夏雷村。《汉书·地理志》交趾郡麊泠县:“都尉治”东汉建武十六年(40),其县雒将之女徵侧、徵贰姊妹起事,自立为王,建都于此。三国吴孙晧后,为新昌郡治。南朝宋、齐时废[13]    


 


[1]戴建君:通济堰肇始研究,四川水利,2016-04-15

[2]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8-04-01   

[3]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03,第376页

[4] 《水经注疏》,第2763页。

[5]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

[6] 罗开玉,谢辉著,秦汉三国(蜀汉)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11,第292页

[7] 徐南洲著;徐晓晴整理,古巴蜀与《山海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06,第182页

[8]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9] 方国瑜著,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第319页

[10]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