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的框架

 碧海蓝天kx32di 2023-10-26 发布于四川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思考的框架》的书,作者是加拿大的沙恩·帕里什。读完这本包含9个思维模型的工具书后我突然感受到一种轻松,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不断练习这九个思维模型,最终成为我在生活中决策判断的底层逻辑。这本书非常薄,“思维模型+古今案例”让整本书显得非常生动,也强烈推荐大家去买来放在床头,临睡前读几页,咀嚼作者关于如何提升思考的质量和高度的总结提炼。

本书共包含九个思维模型,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普通人是如何使用这九个模型以及好的思维模型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我将分三篇,每篇讲三个思维模型,与大家一起吸收这本书的精华。本周的是第一篇,讲“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能力圈”以及“第一性原理”。

  1. 1.    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

理论解释:这个模型本身是在说对事物的描述并非事物本身,模型并非现实,模型是抽象化的产物,并非我们亲身经历的世界的直接对照,我们要做的是合理的使用地图,但用双脚去丈量这个神奇的世界。

个人理解:

  1. 认识到地图的价值:举个例子,去一个新的城市旅行,其实拿到一张地图会有助于了解整个城市的结构,对于之后实地旅行提供了大致的方向,比如去老城区还是新城区。

  2. 认知到地图的局限:当我们真的去了那个城市,我们不会因为地图上已经了解了整个城市而觉得自己真的了解,作者在书中也说到“模型的危险之处在于,那些为便于分析而假设恒定的约束条件,在实证中竟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是在提醒我们模型有它的约束条件,不能过于教条地滥用模型,更不应该因为现实与模型的不一致而去过分批判模型的不适用,很多时候我们会放大对模型的依赖而忘记它的使用条件。那对于看了地图的我们,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在于实践,通过双脚去丈量城市中我们想参观的景点,那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地图上没有办法呈现的小吃摊、城市改造建筑等等,如果仅仅盯着地图上的标识,我们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去感受到真实的市井生活如何。

  3. 将地图与疆域结合:通过地图了解一个城市的整体,用双脚去丈量地图中那一个个未知的空白区域,地图是用来参考的,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感受去抽象化的地图呈现的所有景观、来往的游人以及那颗想要了解这个城市文化的心。

  1. 2.    能力圈

理论解释:这个模型是在界定我们的能力范围。在我们的能力边界内,我们可以很迅速而比较准确地做决定,且可以给想要了解这个边界内的知识的朋友非常简洁地总结出核心要点。打造能力圈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跟随动态的世界不断地更新知识架构。

个人理解:

  1. 准确界定个人能力的边界:以我个人为例,我现在的工作中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内部审计上,那对于各种问题的审计风险由于有较多的项目经验,那如果要问内部审计的常见问题,我可以很快地复述,但对于别的领域的内容,我就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和熟悉。

  2. 通过好奇心、求知欲、内外部反馈以打造和维护能力圈:我觉得这是作者提到的非常有用的保持能力圈的方法。本身能力圈其实和一个人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关系,前段时间去拜访一个从事教育领域的老师,他的儿子虽然才六年级,但已经把高中的数理化都自学完了,我也询问了这个小朋友的学习心得,他兴致勃勃地和我说兴趣以及对实现大目标的那种憧憬,让他完成了这在我们常人眼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对知识的渴望,对解决问题的期待让他变得与众不同。除了自身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以外,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反馈也可以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对于这一点,其实就是坦诚地对待自己以及外界对自己的评价,需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以便积极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其实要坦诚面对自己的失败,自尊心是最大的一关,一个人不经过训练很难接受别人哪怕很有建设性的建议,人是一种对自己过度自信的哺乳动物。我想起曾国藩,他即便官居两江总督,也笔耕不辍,不断记录自己每天的得失,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自我坦诚成就了曾文正公光辉一生。

  3. 对待超过自己能力圈的态度:首先要把这个超过能力圈本身进行界定,可能这个超过能力圈的目标或者追求需要10个步骤能达到,我目前的能力圈可以覆盖其中的前五步,最后五步可能需要更多的能力圈以外的知识,那首要做的事情是把前五步赶紧做好,缩短达到最终目标的距离。那对待后五步的方法,其实就是先去了解这块陌生领域中的基本知识,承认自己只是“陌生人”,基础知识会给人带来自信,是进入下一步深入了解的敲门砖。那接下来就是找该领域内的优秀人才交流,也就是与那些能力圈内的高手了解成为“圈内人”的理论与方法,并对了解到的方法进行实践。

  1. 3.    第一性原理

理论理解:这是一种工具,通过将最基础的理念或事实从由此产生的假设中剥离出来阐明复杂的问题,剥离后剩下的都是精华。如果你知道某件事的第一性原理,你就可以基于这些原理建立其他知识,从而创造新的事物。

个人理解:

  1. 我了解到的“第一性原理”:其实第一次听到“第一性原理”这个词是在李善友教授创建的混沌大学的公开课中,他是一个十分推崇第一性原理且将第一性原理作为创业方向,邀请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以第一性原理作为基础讲述各自的创业传奇的人。第二次听到“第一性原理”就来自于埃隆马斯克,现实版的“钢铁侠”,从在线支付到新能源汽车,从航天技术到火星移民,通过对底层物理、化学、生物原理的坚持,以终为始地看待一个又一个传统视角下机会渺茫的命题。

  2. 建立第一性原理:我们习惯按照惯性生活,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不会去深究其背后的机制,举个例子,人造肉其实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产物,人们为了解决随着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在未来可能会带来的食物短缺的危机而不断想在食物的品类上进行创新,如果按照惯性思维,食物短缺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增加农作物的亩产或者是增加牲畜的出肉率等等,但这其实是把问题转化为如何增加农作物的亩产等依据现有品类的思路,而不是品类的创新,所以再往下挖一层其实就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农业,肉类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味道、口感、气味的综合感知。那人造肉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达到肉类的各项指标,而且从效率上而言可能是可以无限生产的,不存在出肉率的天花板。

  3.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从理解的角度而言,第一性原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往往有千万种,就像狗狗有很多种品类一样,但都不妨碍人们对狗狗的共性进行总结。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剥开社会热点的杂音,看到事件的核心是什么,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1.澄清你的想法并解释想法的来源;2.对假设提出挑战;3.寻找论据;4.思考其他可能的视角;5.探究后果和影响;6.质疑最初的问题”让自己能够更全面地思考,杜绝直觉的依赖,让理性战胜感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建立持续性更强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