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认知规律?

 行为逻辑 2023-10-26 发布于天津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3187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人们认识世界主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逻辑判断。

这里面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因为很多人所谓的感知与逻辑,只不过是停留在自己狭隘的认知范围内。

《道德经》: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是人们看不到的,听不到的,抓不到或者摸不到的,他是很深远、很稀奇也很精微的,也就是说道是很精微玄妙深邃而且不易识,常人是无法可以眼观、耳闻和手摸到道的。

但是我们可以从“察古道”的方法去认知规律。

什么叫“古道”?

主要指《周易》的起源上查明天道的运行规律。

不要通过直接感知或穷究其理的方法去认识规律。

很多人喜欢用“直觉”和“逻辑判断”去评判、总结事物的规律。

善知善感的人有吗?

有,但是,很多时候,人的直觉只不过是自己的偏私虚妄之心,人的逻辑也只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并不是客观的真实。

古往今来万事万物发展演化的规律,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八风八方的规律,和它们起源。

《道德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各有各的归宿(终点)。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事物循环往复的特性,去把它归纳出来,不断地在实践中去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发现世间的规律。

以事实为依据是重中之重,而不是靠感知和逻辑推断。

一个人能保持开放的心态,能弱化自己的偏私虚妄之心,在此基础上再做到知道易行,就已经在不断靠近大道的路上。

比如我们判断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人性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他有哪些特征,以他所做事情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靠感觉和第一印象或者通过言语去过度的推断。

过事很重要。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