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拒稿,评审后即发表,eLife抛弃论文盲审会是未来的方向吗?

 skysun000001 2023-10-27 发布于北京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图片

eLife是一份主要关注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以及惠康信托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创刊。作为一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相当年轻的学术刊物,eLife除了关注于科学本身外,对学术出版体制的变革一直充满热情。从创立之初起它就采用了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而在2021年,又大胆尝试全面拥抱预印本模式,试图在这种自由的新方式和传统的、有同行评议作为质量控制的发表模式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最近,eLife发布了新模式运行近一年来的综合报告,总的来看,效果不错。


图片

图源:pixabay.com

eLife在2022年10月宣布,从2023年1月31日开始,对所有已经以预印本形式发表在elife网站上,并且交了2000美元评审费的文章,将不再在同行评审过程结束后做出一个简单的接受还是拒绝的决定,而是将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作为评审预印本发布在eLife网站上,并附有eLife的同行评审和编辑意见。而作者也可以对这些意见作出回复,并作出下一步决定,如进行修改和重新提交,也可以无视评审意见,将其作为最终版本正式发表。

eLife主编 Michael Eisen 认为,这样的改革部分的放弃了传统期刊的“守门人”角色,但是会促进科学家基于科学家发表的内容而不是发表的刊物来评估他们的工作。

图片

eLife主编Michael Eisen。图源:HHMI

此举曾在eLife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编辑认为这是“胡闹”。包括该杂志的前主编Randy Schekman 在内的29位编辑写信给eLife的执行董事Damian Pattinson,要求“立即”撤换 Michael Eisen,认为他不愿听取更广泛的意见,也不愿作出妥协,许多审稿人也表示“随时准备辞职”。

而另一些编辑则非常认同这项改革,eLife资深编辑、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Panayiota Poirazi 认为,这是未来,是科学的发展方向。而在三个主要创立机构中,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表示完全支持这项新政策,惠康信托基金会表示支持eLife的出版过程,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则认为需要再讨论一下。尽管反对的声音很大,elife还是坚定的推进了这项改革,同时为了避免大规模辞职,它也作出了一些妥协,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双轨制”运行。

新的模式很有趣,现在打开它的网站,每份文章都会直接显示正文和研究信息,同时在后面有“Peer review”页面,可以看到几份或长或短的评审意见,以及作者的相关回应。最右面则是本篇论文的出版时间表和最终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源:eLife12:RP91304

https:///10.7554/eLife.91304.1

不难看出,这项新措施的最大特点是将同行评议过程进行了透明化,将原本可能只有责任编辑、作者和审稿人知道的信息都公开发表了,而不是像一个封闭的黑箱。大家都是就事论事,而他们是否真的“就事论事”,每个读者都可以为“是非自有公论”作出一点贡献。不得不说,无论结果是否正确,这种专业的学术讨论本身就很有价值。

eLife的编辑也会在文章后附加的简短摘要中给出他们的评估分级,这篇文章是里程碑式的、基本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用的还是没啥意义的,其论证过程是特别出众的、令人信服的、有说服力的、扎实的还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整个过程并不影响最终的发表结果,但是至少有内行人认认真真看过了。

图片

图源:eLife12:RP91304

https:///10.7554/eLife.91304.1

2023年9月28日,在“双轨制”运行半年多以后,eLife发表了一份总结报告,总体上似乎新旧理念尚未分出胜负,但是支持者正在变得更多。虽然要求评审的论文比例依然在30%左右,但是新模式的一个重要优点正在显现:从首次提交到附带评审意见的正式发表时间显著减少,平均从232天减少到了79天当然目前还没有关于eLife评审相对于传统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的任何数据比较,这需要积累足够的文章量后才能进行分析。

科学家们对此表示欢迎,尤其是年轻的作者。68%的作者表示,他们向eLife提交的原因之一是尝试新模型。这意味着人们对变革有一些兴趣,并且结合与eLife质量相关的答案让他们信任eLife

图片

图源:

编辑们的态度有所分化。虽然近85%回应调查的高级编辑表示非常或比较支持新模式,但更多的高级编辑认为提交手稿的质量在下降而不是保持不变,没有人认为质量有所提高。而审稿编辑的意见则恰恰相反,71%的审稿人认为投稿质量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

期刊的读者们总体上欢迎这种变化,超过一半的人支持预印本附有同行评审意见(57%),而12%的人则表示反对。接受调查的读者中,50%的人表示他们至少阅读了一份论文和评审意见,其中75%的读者表示对他们有用,而在另一组没有看过elife评审意见的读者中,81%表示能看到评审意见很有用。

对于已经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学术出版体系来说,任何变革都能找到100条支持的理由和100条反对的理由,但这些理由背后的动机未必都是科学。eLife至少已经实实在在动起来了,并且显示出了几个优点:一是透明,评审意见作者回复、编辑评估甚至是读者的看法都能汇聚一堂,讲道理而不是靠着个人、期刊的名声来“背书”增加可信度,无疑有利于科学进步。

二是快速,论文井喷和审稿人稀缺早已尽人皆知,何以稀缺?白干啊!成为知名期刊审稿人当然是一种荣誉,但是它的回报是长线、无形而难以预期的,拿到审稿人名头之后还愿不愿意审很多的稿子呢?eLife这种收费模式无疑会给很多审稿人增加了不少动力,鼓励他们更多的审阅稿件,尤其是穷哈哈的年轻科学家。快速审稿不仅对作者有重要意义,对解决世界面临的紧急科学难题也很重要,如新冠疫情期间,有关药物、疫苗、临床治疗的论文确实需要更快速的发表,但同时其质量控制也是重大隐患,eLife的新模式无疑很有价值。

图片
参考文献:
1. https:///inside-elife/7776315b/elife-new-model-at-six-months-an-icor-analysis
2.https:///inside-elife/54d63486/elife-s-new-model-changing-the-way-you-share-your-research
3.https:///reviewed-preprints/91304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