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四:博士论文思考与写作过程的反思

 若歌sweet 2023-10-27 发布于山东

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个学期才深刻意识到,原来我的思维模式是非常感性和发散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是很薄弱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学术界“打拼”多年,常常出现觉得看完一本书很难自己去概括出来,有有感而发的地方,只会疯狂感同身受。

所以,我就很容易被带偏,我会揪着一个点,看到新的点,然后不断地发散,对于理论脉络之间的思考几乎没有深入。

后来,和朋友聊人格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如此发散。

之前没发现,一来,可能是我屏蔽掉了别人的思维模式;

二来,是身边的朋友聊起八卦来几乎也没有个中心思想;

三来,其实还是学术讨论太少了,很难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即便看到了,因为讨论这些内容的时候,过于深奥,我也很难理解到位。

因此,直到现在,我的博士论文的题目还没有完全聚焦,研究问题还在忽上忽下,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在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这导致我在写作过程中,要么陷入了“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明白”“即便想说,很难将观点和论证结合起来”。

这在学术上算是一个薄弱点,emm,但是我觉得生活中也还好啦,安慰一下自己。

不能图方便

前段时间,打印了很多英文文章,挨个阅读,找到了国内引用的源头,我才逐渐理清楚几个理论的发展脉络。

也只能说,逐渐清晰。这个时候才发现,不能偷懒。有时候我们嚼的二手东西,都是浮于表面。

之前有段时间一直在ipad上看文章,现在发现还是得打印出来阅读。可能还是习惯了纸质阅读,电子阅读虽然方便,但是阅读效率还是有点低的。

定期阅读方法类的书籍和论

中期完看了一些工具类的论文,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接下来,论文的修改方向和具体如何修改

突然感觉还是有用的。一旦开始写作和思考,这些工具类的东西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因为像我这种总是跑偏的人来说,写作散漫自由,总是需要一些约束才能记得来处。

写作建立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

为了应付中期,体现自己的“努力”和“苦劳”,把访谈资料归类规整在一起。但是自己写的时候就知道,都是在制造垃圾。我的思路其实是不清晰的,就是硬着头皮在写作。但,这个过程,可能也是在为头脑清楚打基础。

需要先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那么好看的文本,然后继续思考,可能也许之后,再去写作,就能像那些人所说的“每天规定写2000字”,直到写完。

我目前还在这个路上苦苦追寻。

博士论文写作,真的是一个好缓慢的过程,对我而言。但想想,反正我一直都比较慢,都比别人慢半拍,那就顺其自然,鼓足勇气继续写作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