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助8年女孩毕业就嫁老男人”吵翻了天:人永远没有向下的自由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人们的认知当中,人生以及个体的各种经历之间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就你现在一般的人们会经历的一些人生大事来说,从出生到组建家庭,再到生儿育女,最终离世,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同质性的过程。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获取学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个体去获得一份工作,从而有能力养家糊口。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个体的学历大致上还是与其能够从事的工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学历越高,工作一般也就越好。
当然这种联系只是大致上的联系,并不绝对。比如说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够看到所谓的学历浪费现象。

学历浪费:资源置换与人生规划

顾名思义,所谓的学历浪费,就是将个体的学历当做是一种资源或者是资本,将学历能够给个体带来的社会资源,看成是类似经济交易的一种过程。
如果像大多数人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学历和学位,然后凭借自己的专业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这个过程就类似于一桩交易,最终成交,并且获得了利润。
但是如果反过来看的话,如果有的人在通过努力获得了不错的学历之后,却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学历置换到大多数人认为等价的社会资源,那么就会被称作是一种学历浪费。
比如我们常常在新闻当中看到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回家做生意、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博士生毕业难去送快递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当中就被视为是一种学历浪费。
其实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也是见仁见智的,这就是因为,这样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当中的消费的过程,直接套用在了学历和人生的互动当中,究竟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其次,个体获取学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动机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不懈努力去追求高学位,是因为自己热爱某个学科,想要继续钻研;还有的人则是处于迷茫。
比如很多本科生毕业之后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选择去考研;还有的人则单纯是为了享受校园时光......
所以个体获取学历,与其之后的人生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都是要看个人选择的。

案例:资助八年,突然嫁人

曾经有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他花了半年的时间资助了一位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从学生初三到大学毕业,他辛辛苦苦的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积蓄。
这位博主的初衷是为了看到一位在自己资助下获得能力的年轻人能够走入社会,对这个社会有所回馈,甚至能够帮助更多像学生本人这样的人。
然而令他吃惊的是,在一次偶然的聊天过程中,当他问到这位学生毕业之后的打算时,这位学生直接表示自己还没有考虑找工作的事,而是打算先结婚,并且打算嫁的人,还是一个比自己大13岁、经济条件非常好的人。
这样的回答让这位博主感到诧异,他未曾想到自己资助这么久的人,也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人。但这位女生的回答十分的平淡:“我只是想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
华坪女子学校的校长,“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女士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件事情:她曾经带的第一任学生当中,有一个学生十分出色,成绩优异,还去了很好的学校。
但多年之后,这位学生带着2000元钱回来看望张桂梅女士时,表示自己没有工作,而是做了全职太太。
张桂梅女士愤怒的让她离开,并且在之后解释到:并不是看不起全职太太,而是因为当全职太太久了之后,自己将会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收益和满足感,也会愈发失去独立的人格,与自己的另一半之间也就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婚姻就会渐渐成为“服侍”。
如果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之后还依然过着这样的生活,那么自己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当下社会之中,很多人也在强调“独立女性”的概念。所谓“独立”,不仅仅是态度上的“追求自由”,更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精神上的自我独立,生活上的摆脱依赖。
如果在有能力主导自己人生的情况下,选择依附于另一半或者是父母,那自然算不上是“独立”。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