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穷人爱走亲戚,富人呢?专家感叹:这才是有钱人的思维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有的人相对顺遂,不太会经历挫折;还有的人则是在不断的挫折之中实现人生逆袭。但无论如何,人们的生活总是少不了一个概念,就是关系。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将“社会”定义为“人们关系的总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我们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其实也就是不同的关系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处理各类社会关系时,倾向于采取的方式不同,在面对关系时的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关系处理方式的千差万别。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致上存在一种“富人交朋友,穷人走亲戚”的社会交往现象。也许这种概括并不是百分百准确的,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从中看出一些群体性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思考。

交友与探亲:两种关系处理模式

正如前文所言,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对于交往和关系的观念不同,所以在处理时也会表现出区别。
其实说“穷人走亲戚”,并不是在进行歧视,而且从宏观上来看,走亲戚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交往方式,因为在传统社会之中,亲缘关系是我们社会之间比较重要的关系。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建立在宗族、亲缘之上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交往范围也比较有限。
这种小范围、近距离的交往方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相对孤立的个体提供更多支持,给他们一种群体上的支持,从而增加集体生活的品质,最终又能够泽被个人,相当于完成了一种资源的再生产。
所以有一些比较传统,或者比较习惯于和亲近的关系交往的人,更加倾向于去依赖亲戚。
这在很多时候也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他们在事业上也和交往上一样,也将自己限制在一个“舒适区”当中,不太容易实现发展,成为“穷人”。
相对的,有一部分人更喜欢和亲戚之外的人进行交往,尤其是去结识新朋友,和自己想要与之交往的人建立联系。
这说明他们不太想将自己限制在固定的范围里,而是想努力扩大自己圈子。
同时他们的交友逻辑并不是基于固有的血缘等联系,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去寻找与自己社会身份及需求相符的人,并且与之建立来往。
两种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

交换与强弱:关系的社会科学原理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在其著作《论馈赠》当中,从日常的礼物交换行为来探究人们社会关系背后的逻辑,他认为“赠予—回馈”机制是维持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现代社会当中的很多关系的维系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原则,其中一方的首先付出,同时也赋予了接受的一方一种回馈的义务。
在关系的类型上,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weak ties)”理论,他在对美国某地区的人们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对自己有明显帮助的,往往是那些不太经常接触的“弱关系”。
也就是偶然相识或者是仅仅一面之缘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格兰诺维特还提出了一个“150”的社会交往基数以及“6层”的关系层数。
也就是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平时生活当中能够真正建立关系、持续接触的人,差不多在150个左右;通过熟人能够接触到的关系,最远就在6层。如果超过这样的范围,一个是关系不易维系,另一个是个人的精力难以保持。
在这些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致得知:关系本身是需要一定互动来维系的,同时由于交往动力和方式等区别,关系是存在“强和弱”的区别的。
这两种联系大致上也对应了“亲戚”和“朋友”的范畴。但是与我们传统认知相悖的是,现代社会之中,亲人的存在更多时候是在伦理和情感上完善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不至于有“孑然一身”的孤独感。
但在事业和人生发展上,更有可能为个体提供帮助的,反倒是没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维系的那些关系。
一定意义上来看,正是因为朋友关系是基于义务的,需要建立“赠予—回馈”关系,所以更有可能给予个体帮助。
总的来看,哪种关系更重要,要看你更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